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人物形象李华(0820110088)摘要:冷清秋是张恨水言情小说中最具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冷清秋既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优秀道德品格,又有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以及卓越的知识才华。三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冷清秋在现代意识中存着矜持,在传统印象里略显突兀的独特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关键词:《金粉世家》;冷清秋;现代意识;认识价值;美学意义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一、《金粉世家》内容及写作背景《金粉世家》是张恨水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这部《金粉世家》从1927年2月14日~1932年5月12日在北京《世界日报》副刊《明珠》上连载,历时五年多(我的父亲张恨水,张伍),小说描写了内阁总理金铨豪门家族兴衰史,以金铨之子金燕西与小家碧玉冷清秋的恋爱、婚姻、反目、离异为主线结构全书,写出了巨宦家门一朝崩溃,整个家族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小说运用了《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写了总理金铨及其四子四女的配偶外遇,下及男仆使女凡三四十人的显赫华贵的庞大家族,外及他们的姻亲女友、政客军阀、坤角妓女,形成一个枝叶婆娑、盘根错节的社会伦理关系网络,它通过这个钟鸣鼎食、世代簪缨的金粉世家展示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豪门宦官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奥秘,在“金”和“粉”的侵蚀下,在温情脉脉,天伦之乐的后面,则是狰狞丑恶的尔虞我诈,慈祥恺悌的面纱底下,隐藏着杀气腾腾的金钱厉害冲突。[1](1)冷清秋是张恨水笔下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其“齐大非偶”的悲惨命运揭示了“高明之家,鬼瞰其室”,这个“鬼”字就是“自做孽,不可活”的“孽”,同时它也由此“家”到彼“家”,反映了整个北洋政府上层社会的众生相。二、冷清秋形象及其意义1、冷清秋性格特征从历时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从士大夫阶层分化出来的近代知识分子,到了五四时期,已形成一个新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些知识分子是从新式学校毕业或是留过学,掌握了西方现代的一些专业知识,正式从这个意义上与那些只接受过儒学教育的士大夫相比,他们被称为新知识分子。[1](1)从小说《金粉世家》里或可窥之一斑。在小说第十一回中描述:“这里她姊妹俩(燕西的五姐和六姐),一个是美国留学生,一个是法国留学生,都是带着西方习气的人,所以他们的饮食起居,也是欧化的,她们屋外,是一个带绿漆栏杆的走廊,走廊内一面挂着悬床,一面放着活动椅,是为她姊妹二人在此看书而设的,那粉墙上,原挂着几个网球拍子,这时都不见了,燕西一猜,一定是他大姐儿俩到后面院子里去打网球了。”这无疑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所谓新知识分子生活的写照。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冷清秋也少不得沾上现代气息。她是一个相当有才华的气质非凡的现代女性。她追求独立,思维新潮,憧憬这资产阶级的个性尊严与自由。一个正值青春年少,情窦初开的“十七八岁女学生”,遇到一个相貌英俊,风度翩翩,又处处对自己关怀备至的青年男子,面对猛烈的爱情进攻,怎能不动情?于是乎,感性战胜了理性,爱情的火焰在冷清秋心中瞬间迸发出来,那些所谓的门第之见,思想差异统统抛开,冲动成就了爱情的浪漫,让冷清秋忘记了自我。「2」(74)然而,当她经历了那段爱情的热度,发现幸福的婚姻存在着无法弥补的裂痕,这是阶级的对立。在一次又一次的宽容和规劝失败后,心灰意冷,终于在心里大声疾呼“离婚,离婚”,然后借着一场大火,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追求独立自主,选择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反抗。民国建立后,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迅速的边缘化,从政治、文化中心撤离,在这样一个状态下,使得他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具有独立性,这些知识分子对自己在新旧两个世界之间充当中介人的处境难以胜任,他们摒弃传统的社会,不承认或不完全承认这个社会,却由没有在萌芽状态的新社会里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这样一个自我矛盾的社会背景里,清秋便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1」(2)一方面,如前面所说,冷清秋具有一定的现代气息;另一方面,她还兼有传统的文化底蕴。「3」(92)冷清秋出生于没落的书香门第,与母亲、舅舅等人相依为命,自幼聪明伶俐,喜读书籍,并侵染了《金刚经》,《莲花经》等经学思想,当然这是替别人抄写经文的后果。「2」(74)其家人,清秋的母亲是个遗孀,并未读过多少书,然而温文尔雅。清秋的舅舅与其母亲等人为互相有个照应,一同居住在落花胡同,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一个及其贪小便宜的人,且不说别的,当燕西送来一桌酒席,他“连忙一检查酒席,正是一桌上等的鱼翅全席。”心里就想开了:“今年翻过来,虽然吃过两回酒席,一次参与人家丧事,一次又是素酒,哪里有这样丰盛。”竟垂涎三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作得一手合仄押韵的好诗。虽然在于清秋觉得他并不算什么诗人,然而终究耳濡目染。其次,清秋的父亲,在《金粉世家》里虽然没有对他的直接描写,在第十一回:独具慧心诗媛疑醉语别饶兴趣闺秀有欧风里有这样一句:“清秋自小跟着父亲念汉文,学作诗和填词,虽不算登堂入室,但是读起诗文来,很能分别好歹。”由此及彼,在这样一个内外环境下,造就了清秋作为一个现代女学生,却拥有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而又相互依存的传统范儿。清秋固然是有才情的,然而,她的才情却仅限于读书,抄经或写诗来自我排遣,说到底总脱不开一个“旧”字。你看她的《花朝初度》,你看她的“小楼伴佛”「4」(1042)抑或是之前的“题扇通情”「4」(84),都跳不出自我封闭的逻辑。首先她不能认识到或者完全认识到事物表象后的本质,依着自己偏执的理解去行动。就比如她明知道燕西对自己是“十分钦慕”「4」(89),仍然亲自到街上买了绢子,工工正正写上庾信的《春赋》,自以为“一点小人情,落得依允”,以此回报人家,她不知道这对于燕西而言则是非常的欢喜,而且这种欢喜并不是对于这张字,而是清秋的恳切,让他认为清秋对于他也是有意思的。当然,这种误会成了他们爱情的助推器,也成了他们这场爱情悲剧的开始了。其次,正是由于她脱不开一个“旧”字,她虽然在新式学校接受了教育,却并未真正意义上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理念。譬如她没能像吴蔼芳那样参与学校的活动或组织家庭美术会等类似的这样新兴的活动,更没有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而只是常识性地接受了些新的观念,所以,在这种半新不旧,新旧参半的矛盾状态下,她在事情的处理上便走上了两个极端。一个,在恋爱期间,冷清秋被金燕西的真诚而感动,在没有得到母亲同意之前,特立独行,私下默许了终身,发现自己怀孕后,又勇敢大胆地找到燕西商量婚事;第二个在婚后,两个人的思想差异在生活里日益突兀,日复一日,冷清秋一而再,再而三的试图改变燕西无果,采取了鸵鸟政策,她躲开燕西,独自住上西楼,令她始料未及的是燕西并未如她所期望的那样,意识到些什么并作出一些改变,这最后的一招棋让她心灰意冷,最后绝望,趁着一场大火,离开了燕西离开了金家,纵然是最终流落街头书春为生。2、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造就了冷清秋这样一个天性聪颖,极具现代气息,兼有着传统文化品格的人物形象,那么在《金粉世家》中她又有着什么样的神韵?我们来仔细研读「2」74总体来说,冷清秋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初叶我过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的知识女性的典范,因此在她身上构成了独特的认识价值和美学意义。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冷清秋人物形象认识和审美的一大特征。[2](74)首先,冷清秋对自己的婚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冷清秋看来,自己敢上嫁总理公子,并不是因为容貌等外在的条件,而金燕西喜欢她,却主要因为自己朴实温和和顺从,同时冷清秋也承认自己是个有文学功底,常识又丰富的女子,受着物质和虚荣的引诱,就把持不住嫁给了燕西。[2](74)联系到这一点,冷清秋一开始就对自己的婚姻感到一种潜在的危机:“只要燕西肯花钱,女子们总是愿意屈服在金钱势力之下,不受他引诱的恐怕很少,自己实在可耻,人家不高兴,看你是个讨厌虫,高兴呢也不过是个玩物罢了。无论感情好不好,一个女子作纨绔子弟的妻妾,便是人格丧尽”。「4」(948)在这里,冷清秋不仅深刻地剖析了自己,而且,一针见血的指出了自己婚姻的本质:“女人,玩物,女人……人格丧尽。”这些思考,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是现代女性思想意识觉醒的标志。其次,她敢于追求独立的人格尊严。婚后金燕西不顾家,还常与清秋争吵,在金燕西看来,冷清秋嫁到金家,吃的、穿的、用的都是他们的,就应该一切顺从他,而且还常用难听的语言来刺激冷清秋。[2](74)冷清秋没有因此妥协,而是把戒指扔还,并指着燕西说道:“你就这样量定我了么,我今天就恢复原来的面目,不用你金家一点东西,这是你的戒指,你拿去。”「4」(995)接着她又对金太太说:“我为顾全自己的人格起见,我还是回家去,穿我冷家的衣服,作穷人家的女儿,……我只希望不受他的侮辱,无论牺牲什么,我都肯的,”「4」(996)冷清秋所说的并不是气话,她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为了证明这一点,她毅然决然的搬上楼去,只带几件旧衣服,并告诉厨房:“每餐一碗素菜,一碗汤,多送不吃,……除了老妈子,谁也不许上楼。”「4」(998)“《金粉世家》中的金家虽是个旧式大家庭,但它注入了一丝民主的空气,婚姻上让儿女自由,对待婢女也给了些民主,而主人公冷清秋身上更体现了不同于旧式妇女的新思想。”冷清秋完全可以像佩芳、慧厂和玉芬一样打着小算盘,对金家这种腐败没落的生活方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守着这桩婚姻算了,可她没有。在冷清秋看来,夫妻完全靠爱情维持的,既没有了爱情,夫妻结合的要素就没有了。「2」(74)人格的尊严使她顺从上流社会的生活,对燕西则是君子绝交不出恶声,要散便散,要离便离,金太太从中劝和,冷清秋也明确表态不与妥协,并自信凭自己的能耐,还可以找碗饭吃,纵然找不到饭吃,饿死也愿意。冷清秋把一切不好归因于自己,“我不恨他,他娶我,是我愿意的,上当也是我自己招上门的,怎能怪他?”「4」(987)另外,面对燕西庞大的家族势力,冷清秋没有丝毫畏惧,反而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对知识的向往和渴求。冷清秋平素喜欢读书、作诗、填词,因此,她也劝燕西学习,对此,燕西曾嘲讽她,女子无非主持家政,管理柴米油盐的小事,空有一肚子的书,能做什么用?冷清秋驳斥了他这种读书无用论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朽思想。在冷清秋看来,作为一个女人,不被人看重就是因为没有知识,不能做事。读书才能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一个女子,她不想做个家庭主妇,管些柴米油盐的小事。她想读书,看报学知识,她要独立地做一些事,即使分居小楼后,冷清秋也巴不得弄几本书来消磨时光。[2](74)另外,她敢于冲破婚姻的牢笼。实现女性生活上的自立自强,冷清秋曾想做个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厮守一生。她的温柔善良等美德是十分耀眼的,但当冷清秋爱情失落时,却自己主动提出离婚。当这一要求受到阻碍时,就逃离金家,靠自己的双手,在街头“书春”为生,走上“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自食其力的道路。[2](74)作为认识和美学价值的另一表现,传统道德修养在冷清秋身上得到非常完好的体现。[2](73)冷清秋出身寒门,但是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使她对传统女子的道德品格、节行操守有更深刻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较之那些“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故女子,自是天壤之别,贫穷的家庭出身是冷清秋很早就养成了清闲贞静、宽厚矜持的性格特点,衣着朴素大方,样子清新可人,说话轻声细语,择词而说,不厌于人。金燕西出生豪门,贵为总理之子,一见清秋便喜欢不已,无非因为冷清秋朴实,温和顺从,有着“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另一方面,在金家这样一个传统思想凝重的大家庭里,冷清秋能见容于金家大小,并得到金父首肯,没有传统女子的道德品行和思想素养是绝对不行的。过门金家后,冷清秋多次劝金燕西谋正当职业,过独立生活,自己尽力呵护这个脆弱的小家庭,做一个相夫教子的好妻子。[2](74)多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的成功处理,是冷清秋作为优秀传统女子形象的一个亮点。在金家大院,诸房为了争夺家产,钩心斗角,尔虞我诈,闹得不可收拾。而冷清秋总能泰然处之。她颇受婆婆青睐,和燕西闹别扭时婆婆总站在她这一边替她说话;同时也受燕西姐姐的喜欢,又很受燕西嫂子的尊重。她身上似乎只有传统女子的美德,而无传统女子的恶习。除了燕西三嫂这个
本文标题:浅析《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5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