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1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黎少姬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民工的跨省流动,这种劳动力的自发调节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脱贫步伐,也极大地支援了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由于文化的碰撞、生存方式的激变,他们给城镇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带去了纷乱和冲突。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和国家政策,合理分配城市与农村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建设,扫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实现就业,才能消灭“民工潮”,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词:民工潮;农村劳动力;就业;社会经济1为什么要研究“民工潮”这现象1.1本题研究的背景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政策的偏向,采取了向城市及重工业大幅度倾斜的发展战略,城乡利益结构一直大角度向城市倾斜,从农村吸走了大量的积累,但又不能为农业劳动力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农民不愿再死守在土地上,纷纷投入到城市工业区和沿海开发区。如今“民工潮”浪打浪地涌出来,拍打着城市的门户。商品经济大潮冲击着每一个角落,也强烈震撼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1.2.本题研究的意义我国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农村,20%以下的人口集中在城市。农民系目前我国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因其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存在与发展,对中国现代化的未来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具有研究价值。同时,研究民工潮及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2]21.3.研究思路本文的研究思路清晰,全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1.民工潮形成的原因。2民工潮的利与弊。3.如何吸引民工在家乡发展并有效减弱民工潮。2民工潮形成的原因2.1在土地里刨食是农民的基本生活方式随着土地的逐渐减少,土地政策的不明确,土地的收益性的减退,造成了农民对农业的发展缺乏信息。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分地牺牲了农民利益,农业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农民为国家建设作了巨大贡献,农村为国家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农产品价格被片面压的很低,造成了农民一个沉重的负担。农民纷纷舍弃自己的土地走进了城市,民工潮的队伍一天天的壮大。他们只想通过自己卑微的劳动来改变自己和自己的孩子的命运。[3]2.2农民靠自己的愿望成为泡影村的基层民主在一些地方实施过程中的弊端使农民感到靠自己联合起来谋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成为泡影,是形成民工潮的又一原因。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的功利色彩和形式主义使农民对政治产生了冷漠的态度。选举后对村委会的监督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督机制,对违法村干部的查处在司法救济过程中没有设置法律规定。农民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状,只好走进城市寻求生活的希望。2.3城市和农村的资源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平衡是民工潮形成的又一原因。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机会等方面。农民的沉重负担和农民生存环境的恶劣长期以来得不到国家财政的支持,是农民大量涌向城市的重要原因,城市资源的丰富,城市的繁荣与农村的落寞形成了强烈对比,在农民心里形成了“要死也要死在城市,下辈子不做农民”的心态,农民大规模的进城也就不足为怪了。333..民民工工潮潮的的利利与与弊弊3.1从有利方面看主要有1.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大量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为当地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了商品的出口,使中国保持贸易顺差优势。2.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许多城市居民在选择工作上“挑肥拣瘦”,对于有些工作甚至不屑一顾,如果不依赖外地的农民工,城市的基本生活秩序都难以维持。而进城打工的农民一般为临时工、合同工,他们对工资的期望值不高,对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劳动报酬、社会地位没有太多的要求和考虑。他们有的从事一些城市居民不愿干的工作,例如:掏下水道、环保工人、建筑、搬运、家庭保姆等。这些农民工的到来,为当地的市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3.拉动了商业、交通、邮电、金融业的发展大量农民工进城,成为城市中的消费群体。随着人数的增加,他们对粮食、副食品以及日用消费品数量的需求不断增多。另外,打工者经常与家人及朋友通过电话和通信联系,并把挣到的部分工资寄回家乡,这无形中促进了我国邮电、通讯和金融业的发展。[4]3.2从消极方面看1.对城市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压力由于农民工的进入,增加了城市工作寻求者的人数,在城市就业岗位数量一定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就业与城市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的矛盾。2.加重了城市交通负担流动人口的增加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城市交通问题更为严峻,农民工在城市流动频率高,出行率高,出行量大,并且主要依赖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使得交通拥挤、乘车困难的问题更为严重。3.对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潜在的隐患4近年来,我国大城市的违法犯罪率普遍上升,其重要特征就是流动人口作案率增加。在民工中也有一部分人以到大城市“淘金”为目的,但是,有些人素质较低,只知赚钱,法律观念淡薄,有些人心存侥幸,明知故犯,在大城市从事无证经营、哄抬物价、偷税漏税等非法牟利的活动。此外,进城农民工特别是外来女工的婚恋生活像经不起摔打的玻璃花,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5]44..如如何何吸吸引引民民工工在在家家乡乡发发展展并并有有效效减减弱弱民民工工潮潮1.变自给自足的经济为商品经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努力变自给自足的经济为商品经济。要实现这个战略转变,就要用商品生产的观点看问题,对自然资源重新评价,即使对沙丘、沼泽地、洼地等也是如此,从而合理地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改变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现状,不仅可以安排大量原来剩余劳动力,而且是国家增收、农民走向富裕的重要途径。2.积极发展副业发展农村商业、饮食、服务、旅游、图书、科技文化事业。这首先要摒弃片面的“重农抑商”的思想残余,破除“无商不奸”的偏见,破除墨守陈规、不求进取的观念。要适应农村急速发展的客观现实,促进农民的生活向高节奏、高频率、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在这期间自然又能容纳部分劳动力,同时又能刺激农村各项生产向专业化转变。3.分配好劳动资源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尽可能地让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城镇建设事业和其他工作。尽管我们许多城市都存在青年待业问题,但实质上城市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为使这方面的事情搞得更好,在城市可以考虑建立“农村劳务输出介绍所”一类的机构。为确保稳安,国家可以先行试点,看看成效,再做定夺。同时还可以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外国输出劳务。4.便民政策借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原则,实行有计划的移民和户口松转动5政策。所谓有计划地移民,主要是指组织劳动力突出过剩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开发潜力还很大的地区迁移。实行户口松动政策,主要是指对那些自愿从劳动力较密集的地区向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地区迁移的人,开绿灯,提供方便,以便人口合理流动。5结论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劳动力不足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城市产业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但是,过量的农民工进城,也给城市管理和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现已成为当前政府最为关注的难题之一,有必要引起全社会进一步的关注和思考。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环境。还要建立统一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推进城镇化建设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后是开辟多渠道的转移路径。参考文献:[1]李唱平:《我对总理说实话》[2]沙莲香:《中国人百年》新华出版社[3]汪慧:《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学习与思考》,1997年第6期[4]刘鲜日:《农村劳动力怎样走向市场》[5]陈俊生《关于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基本对策问题》
本文标题:对“民工潮”现象的理性思考——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8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