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内容提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多方面的知识,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强,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品格。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现代社会,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重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在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使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迎接未来教育的挑战,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关键词创新兴趣思维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天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实现。因此,教育必须实行更高层次的改革,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以下,笔者结合笔者教学中的实际,着重围绕如何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一番初探,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教学界的同仁。一、激发学习兴趣,唤醒创新意识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如采用“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地理课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当然,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所以,教师应做到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不把他们看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探求者。我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介绍美国小学教育的文章: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两小时,下午3点不到就放学回家,最叫人开眼的是根本没有教科书,老师给这位学者十岁的儿子布置的作业是《中国的昨天与今天》,叫人不可思议,可是十岁的孩子自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过了几天在电脑上打印出一本20多页的小册子,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在六年级快结束的时候,老师留给他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大战”的问题:“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老师正是在设问之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高屋建瓴地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是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一生去寻索。信任,使孩子们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积极、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要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浓厚兴趣。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二、启迪并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又叫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物或问题,从而找到创造性解释这些事物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结论的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就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的动作。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当然,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形象思维是以表象或具体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形象方式反映现实或表述知、情、意的思维方式。尽管在人的思维发展的里程中,形象思维是较初级的形式,但是它在创新思维中却占着主导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教师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丰富学生有关视觉、听觉、语言的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叙述法、联想法、想象法进行训练。如:经常要学生看地图说地理分布;看漫画讲地理含义;看图表分析地理规律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守旧的思想方式。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如何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如何把南极洲丰富的水资源运到撒哈拉沙漠,使其变为绿洲良田?”“如何开采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人类怎样向外星球移民?”“如何减轻巴拿马运河太繁忙的交通?”等问题,都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三、利用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在课堂开展好课内活动。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天体引潮力进行分析,甚至连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都均作了引入。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等)、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与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会影响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在这方面,我们地理教师更是责无旁贷。参考文摘:1.《创新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叶飞昌撰写2.《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江苏丹阳师范人文科学系学生教科研论文展示
本文标题: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