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秦岭: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自然保护区群
龙源期刊网秦岭: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自然保护区群作者:岳明来源:《森林与人类》2016年第11期沿古时的子午道修建的西万公路(G210国道),顺山势而建,伴溪而行,是连接陕西与四川的重要通道,在翻越秦岭的垭口处,立有秦岭界碑。这方造型朴素看似普通的界碑只有8个字——长江水系、黄河水系,分别向左、右指示着长江、黄河两大水系。而在切穿秦岭、贯通南北的G312国道、G108国道以及西汉、沪陕、包茂、西康等多条高速公路上均未见到类似的界碑。据《三秦记辑注》记载:“秦岭东起商洛,西尽汧陇,绵亘千里,经万壑千谷不能断绝,盖南山之脊,江河之水所由分处,故岭南皆谓江,岭北皆谓河。”显然,最迟在西汉时期,不仅“秦岭”之名已经出现,时人也认识到秦岭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秦岭生态分界线,在南坡海拔1000米以下或附近秦岭山体高大,既对北进的东亚暖湿气流有阻挡作用,同样也对南侵的北方干冷气流有阻挡作用,故使秦岭两侧的气候差异明显。秦岭以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秦岭以北为暖湿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很多的文献资料都曾提到,秦岭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是北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的分界线,也是动植物区系的分界线。然而,秦岭北仰南俯,其岭脊以北陡峻,平均宽度约50公里;南侧则缓长,至岭脊的水平距离平均约100-150公里,秦岭南北最宽处200-300公里,在如此大的空间上,这条重要的生态分界线应该划在哪里呢?早在1901年,德国植物学家迪尔斯(Diels)在考察过秦岭植物之后提出:秦岭南北植物迥然不同,汉水上游溪谷已为常绿树生长之起点。近30年后的1929年,他又进一步提出:秦岭为中国北部与南部植物的明显界线。之后,学术界公认秦岭是南北植物区系分界的地方,是常绿阔叶树分布的北界,但具体的界线仍比较笼统。一直以来,关于界线的具体位置,大致有3种意见:秦岭主脊(即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秦岭北麓、秦岭南麓。1960年,苏联植物学专家莎巴琳娜认为,秦岭南坡下部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但未指出具体界线。1964年,中国著名地理学家韩宪纲教授划定汉中地区亚热带北界是在秦岭南坡下部,大致在海拔800米。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张学忠等通过对秦岭南北坡常绿木本植物分布的分析,提出亚热带植物分布的北界位于秦岭南坡中部,大致在海拔1000米等高线附近。北京师范大学康慕谊教授的团队以气候-植被参数计算结果为依据,并通过对秦岭山地不同区域植物区系和植被垂直带谱已有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以及蕨类植物区系研究,认同张学忠先生的观点。根据比较全面的分析,康慕谊认为:“秦岭地区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界线,理论上可以分为3部分,即典型的北亚热带北界、典型的暖温带南界和两界之间的一个宽度不完全一致的过渡带。可以认龙源期刊网为这个东西延伸的过渡带中心位置,大致在南坡海拔1000米以下或其附近。”自2007年康慕谊团队的论文发表后,有关秦岭生态分界线划分的争论逐渐消失了。秦岭生态分界线,分开了哪些植物?按照张学忠、康慕谊等人的看法,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这条界线到底分开了什么?植被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支配着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动态过程,植被对气候差异与变化的响应是比较敏感的。总体而言,秦岭南北气候的差异使得南坡和北坡的植被类型迥然不同,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植被的基带。秦岭南坡以落叶阔叶和常绿混交林为基带,自下而上分布着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呈现北亚热带森林植被景观;北坡自下而上的落叶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构成了典型的暖温带山地森林植被景观。秦岭北坡栎林以栓皮栎、麻栎、槲栎、锐齿槲栎和辽东栎为代表树种。而秦岭南坡基带属北亚热带,因此南坡常绿阔叶树成分明显增多,一些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油桐、茶等,仅分布在秦岭以南的一些河谷盆地中,而棕榈更是在南坡的浅山区随处可见。另外,秦岭南坡没有辽东栎成林,仅有零星个体分布,而在北坡,辽东栎林占据了海拔1800-2200米之间的广大区域,是垂直带谱的重要组分。短柄枹栎林、小叶青冈林等也只在秦岭南坡有成片的分布。针叶林中,南坡马尾松林逐渐增多,在低海拔地区广泛分布,而北坡低海拔地区则以油松林和侧柏林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南北坡针叶林的差异逐渐消失,均以油松林和华山松林最为常见,而到了海拔2500米以上,南北坡的针叶林完全趋同,以巴山冷杉林和太白红杉林为代表。秦岭南坡低海拔地区森林植被破坏后形成的次生灌丛与北坡也有较大差异,代表性的类型为马桑灌丛、火棘灌丛和铁仔灌丛等,这些常绿灌木即使是个体在北坡也极少出现。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秦岭南北坡的植被差异越来越小,中高山地带植被则趋于一致。常绿木本植物的多寡是暖温带和亚热带分异的重要标志。据张学忠的初步统计,秦岭被子植物中约有木本植物70科210属1000余种(包括变种),其中包括常绿阔叶木本植物38科70属177种,约占木本植物总种数的17.7%,而秦岭北坡仅有21属46种,且为多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有关,其中也有一些耐寒性较强的华中或云贵植物区系成分。而属华中或华南亚热带或热带植物区系成分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在秦岭南坡多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等高线以下,尤其是引进栽培种类多在海拔900米以下。从水平分布看,秦岭南坡的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多由汉江左岸各支流蜿蜒向北推进,约89种有野生分布的植物在海拔1000米等高线附近形成一条边界密集带,随纬度与海拔的增高,典型亚热带或热带的代表植物,除前哨种铁仔外,均逐渐绝迹。蕨类植物的南北坡分布差异也表现得极为明显。秦岭南坡比北坡多出128种,其中60%以上都分布于南坡1000米以下地带,而这些种多数都以秦岭为其分布的北界,且很多种是以海拔1000米左右为界限,如松叶蕨、海金沙、乌蕨等。由于蕨类植物对环境中水热条件的变龙源期刊网化表现敏感,因而很多种类具有明显的指示作用,如中华耳蕨、陕西耳蕨仅分布于秦岭北坡高海拔地段,全苞蕗蕨、蜈蚣草、松叶蕨、乌蕨的分布仅限于南坡海拔1000米以下。另外,大型真菌的分布在秦岭南北坡也有所不同。秦岭北坡的大型真菌中温带种类占绝对优势,常见的有乳菇属、红菇属、蘑菇属、侧耳属等。而秦岭南坡的乳菇属、牛肝菌属的种类与数量较北坡有所增加。同时,因为秦岭南坡低山地区以常绿栎林和马尾松林为代表树种,牛肝菌、猪苓、各种伞菌以及与天麻共生的蜜环菌极为丰富,南坡还可见多分布于长江以南的亚热带、热带地区的滇肉棒和鸡菌,在秦岭已是它们在中国分布的最北限了,而在北坡则踪影全无。秦岭将动物区系划分为古北界与东洋界虽然鸟兽等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但秦岭依然是它们活动的天然屏障,当然南北坡的温度、降水以及由此导致的植被的变化也是部分鸟兽分布受限的原因。例如,大熊猫仅分布于陕西、四川、甘肃的部分地区。在陕西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坡的佛坪、洋县、太白、周至、宁陕5县,秦岭北坡仅有极少量分布。红翅绿鸠佛坪亚种也主要分布于秦岭南坡的佛坪、太白县的中低山区。由于红腹绿鸠分布范围狭窄、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属世界鸟类濒危物种。该亚种是根据1973年在陕西省佛坪县采到的红翅绿鸠标本而确定的。据史料记载,中国特有种白冠长尾雉曾广泛分布于河北、甘肃、陕西等地,是一种分布区域较广的地方性留鸟,但主要见于湖北、湖南、贵州、河南、安徽、四川等地,陕西的白冠长尾雉也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坡及巴山地区。朱鹮的情形则有所不同。1981年5月,在秦岭南坡的洋县姚家沟发现的两窝共7只朱鹮,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野生种群。但朱鹮原来的分布却并不仅限于此,除中国外,朱鹮曾广泛分布于日本、朝鲜和前苏联的东部,1980年前后在这些地区先后绝迹。陕西省于20世纪50年代在关中、汉中地区尚可见小群朱鹮,到70年代,关中已见不到朱鹮的踪迹。现藏于西北大学标本馆的朱鹮标本即采自于50年代末的西安护城河边。朱鹮栖息地的急剧减小与人类活动特别是农药的大量使用有关。经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到1989年,朱鹮已缓慢恢复到30多只,现已达到2000余只,在陕南的宁陕和渭北的铜川都已野化放归成功,并且也已放归到安徽、浙江等地。秦岭南北坡的两栖类相同种数有11种,分别占北坡和南坡两栖动物种数的84.6%和64.7%,比例较大,说明南北坡在两栖动物区系组成上基本一致。北坡以古北界为中心分布的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中国林蛙、黑斑蛙、北方狭口蛙为主,同时也分布有山溪鲵、华西大蟾蜍、秦岭雨蛙、隆肛蛙、崇安湍蛙、饰纹姬蛙等6种东洋界种类,但北坡缺乏东洋界代表动物,如泽蛙、合征姬蛙等,而这些种类在南坡有分布。从秦岭北坡两栖动物缺乏东洋界代表动物、南坡东洋界成分多于北坡、北坡山麓地带至南坡两栖动物种类逐渐增多等事实,说明将秦岭山脉作为我国境内古北界与东洋界的分界线的分析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龙源期刊网鱼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秦岭现有鱼类7目16科79属共约141种,其中65种为中国特有种,占鱼类种数比例46.1%。复杂和较为特化的水域环境使秦岭地区的鱼类出现了一些特有种类,如秦岭细鳞鲜、汉水扁尾薄鳅、大鳞黑线餐等。秦岭以分水岭脊线为界的南北坡鱼类组成同样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沿分水岭脊线的高大山脉所形成的地理阻隔影响,以及南北坡巨大的气候差异影响了鱼类的连续分布。例如,南方常见的如鲌亚科、平鳍鳅科、刺鳅科以及沙鳅亚科的副沙鳅属和薄鳅属、鱨科的拟鱨属、雅罗鱼亚科的鯮、鳡、鳤、大鳞黑线餐、似鱼骨、裸腹片唇鮈、宽口光唇鱼、白甲鱼、短体副鳅等种类在南坡水系中多有分布,但北坡水系则绝少见到。而多在我国北方分布的鮈属、大鳞副泥鳅、北方花鳅、厚唇裸重唇鱼等种类则在秦岭分水岭以南同样难觅踪迹。秦岭南北坡鱼类的差异也与秦岭地质构造与地貌有关。秦岭北仰南俯,造成南坡河流河道较长、水系结构复杂,多峡谷、曲流,而北坡河流短小、纵坡陡峭,多钓钩型水系,使得南北坡鱼类种类组成与多样性表现出较大不同。自然保护区群为秦岭生物多样性提供保护秦岭南北坡气候的差异使得两地农业系统与文化习俗截然不同。北人吃面,南人吃米,在秦岭两侧的体现尤为明显。北坡近关中,年均降水量600毫米,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而秦岭南坡低山丘陵地带,跨有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为水稻、油菜的最适宜区,是陕西省茶叶、柑橘的唯一产区,也是桑蚕、柞蚕的集中产地,当地人的文化习俗多有川楚之风。正因为秦岭包含了典型的北亚热带北界、典型的暖温带南界和两界之间的一个较宽的过渡带,使秦岭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典型性和完整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地理标志”。秦岭分界线的意义也就不仅限于长江、黄河水系的分界线,还应包括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土壤和农业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植被的分界线、动物地理学中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线,以及植物区系地理学中华北成分、华中成分以及青藏高原成分的交汇地等。秦岭地区已记载的种子植物达3895种,其中中国特有植物比例高达50.6%,位居全国山脉之首,是东亚植物区系起源的关键地区。此外,秦岭拥有脊椎动物722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熊猫、朱鹮、大鲵、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动物。自1965年设立秦岭中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后,在秦岭地区又相继建立了佛坪、长青、观音山、老县城、周至、太白湑水河、牛尾河、黄柏塬、摩天岭、天华山、皇冠山、平河梁,以及朱鹮等一批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形成一个巨大的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区群,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生态安全提供了保障。至此,陕西省拥有2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有21处分布在秦巴山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后,通过对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使其在自然状态下生存繁衍、恢复种群,这对于保护秦岭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也说明,秦岭对陕西乃至整个中国来说都
本文标题:秦岭:中国南北分界线上的自然保护区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19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