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初中民族常识教案-第10课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1第10课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人人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的历史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继承者和弘扬者,从而更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在实际行动中自觉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祖国、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优良品格,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坚信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一、“中华民族之魂”。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力量集中体现的民族精神的力量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教材讲2了三点: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这三点从凝聚力、向心力、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几个方面展开,内在地包含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但都是从精神动力的意义上讲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能够冲破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与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和鼓舞作用密不可分。关于民族精神的力量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请老师结合后面有关内容引导学生逐步加深体验和感悟,不可毕其功于一役。“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带有总结的性质。这里的“魂”就是精神之魂、不竭精神动力之源的意思。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支撑和推动作用,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永不泯灭。可以看出,这一设问意在承上启下:关于“根本原因”这一点,上一自然段已经回答,“重要原因”这一点正是这一自然段要说明的意思。“永不泯灭”的意思是从贯穿始终、绵延不绝的意义上讲的。教材从古代、近代和当前三个阶段立意,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这三个阶段既相对区分又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导人活动中所选取的两段材料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贯穿我国历史发展全过程的意思。从过程性的角度安排这一自然段,有利于开启下文。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团结统一。教材主要从其形成过程、表现、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无论是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要求得民族生存和发展,就3要结成整体。这种整体意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各民族的高度认同,从而凝聚成团结一致的精神。同时,只有各民族相互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力量才能得以不断加强而不被分散。团结统一作为一种价值信念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量,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虽然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各民族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关系,各民族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教材围绕土尔扈特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这一辉煌历史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以利于学生感悟,从而加强对团结统一民族精神及其巨大力量的理解。在进行团结统一这一民族精神教育时,请教师注重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育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意识和情感,提高他们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行为能力。爱好和平。教材从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等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说明爱好和平这一民族品格。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教化,推崇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崇尚“和气生财”、“与人为善”;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强调“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反对互相欺凌和相互侵略,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之中。这种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生动地体现在我们党对内对外政策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之中,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和平为宗旨的。我们国家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特别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我们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富强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4坚定力量。
本文标题:初中民族常识教案-第10课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01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