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西方伦理思想漫谈09-自利契约论
西方伦理思想漫谈WanderinginWesternEthics第九讲:自利契约论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陈真教授:Leviathan_gr.jpg引言当我们运用各种根本的道德原则、义务或理由于实际情况时,我们会发现各种原则、义务或理由之间会发生冲突。在这些原则、义务或理由彼此冲突的情况下,怎样判定我们应该怎样做?罗斯的初始义务论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满意的回答。这种冲突有时反映的是人们道德直觉或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有时反映的是人们利益之间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种冲突?道德契约论认为我们应该根据我们之间所能达成的共识。道德,或者说,理想的道德,本就应该是这样的共识。一、西方契约论的两个传统道德契约论主张道德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们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所达成的一种协议或契约。西方道德契约论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从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到当代的哥梯尔(DavidGauthier,1932--)的自利契约论(contractarianism)的传统。一个是从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到当代的斯坎伦(ThomasScanlon,1940--)的非自利契约论(contractualism)的传统。自利契约论认为参与道德谈判的各方是出于自利的目的而参与的谈判,这种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所达成协议就是我们理想的道德。非自利契约论则认为参与道德谈判的各方是自由平等的人,他们基于某种公平的理想或合作互惠的原则所达成的协议才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在第一讲时,我们谈到,道德的含义之一是指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习俗未必都是好的。我们认真反思我们的道德习俗,才能知道什么样的道德习俗是我们所需要的,什么不是。第二,习俗很多,并不是任何习俗都可以称之为道德的习俗,只有涉及到人们切身利益的习俗,才有可能成为道德。比如,服饰的习俗就不是道德的习俗。由于道德涉及人们的利益,所以,构建什么样的道德,人们需要谈判。涉及利益的谈判分为两种:一种涉及到人们彼此相互冲突的利益,为了避免互相伤害,我们需要理性的谈判。自利契约论所构建的道德更多的是基于这种类型的利益考量。一种涉及相互间的责任,责任意味着付出和牺牲,因此,必须是道德共同体的人们所愿意接受的,也必须是公平的。因此,也需要谈判。非自利的契约论所构建的道德更多是基于这种相互间的责任所涉及的利益考量。道德谈判道德谈判并不是人们坐下来讨价还价,签署一个正式的道德协议或举行一个道德协议签字仪式。在人们日常道德的形成过程中,道德谈判往往是隐性的,不言而喻的,约定俗成,礼尚往来的。现实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所掌控的资源有很大差别,谈判中的起点常常是不公平的,因此,现实中的道德谈判或利益交换所获得的谈判结果,所达成的道德协议,往往有利于统治者、强者或掌握更多的资源者。这就是为何历史上会产生“三从四德”和“寡妇殉夫”这样的道德习俗的原因之所在。由于现实的道德谈判未必公平合理,产生的道德也未必是我们所希望的,当代契约论者往往设想理想条件下的道德谈判,在这种理想条件下,谈判者是理性的,他们所处的谈判起点也是公平的。这种理想条件下的道德谈判更像是对人们已有的价值观念的反思平衡,通过这种理性的反思(谈判),寻找公平的、反映各方利益的协议或契约。二、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霍布斯的社会契约论是自利契约论最早,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理论。霍布斯是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和笛卡尔、洛克、巴克莱等是同时代的人。图片来源::Thomas_Hobbes_(portrait).jpg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利维坦》(Leviathan),其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一直影响至今。图片来源::Destruction_of_Leviathan.pngLeviathan“自然状态”(stateofnature)霍布斯认为道德并非从来就有的。他将道德产生之前的人类状态称之为“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没有主权或警察等国家机器,人们处于无政府状态,也不存在着什么不道德或不公正的事情,因为根本就不存在道德或公正。即使是弱肉强食也不是不道德的。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的所谓美德,除了暴力和欺诈,别无其他。自然状态是一种思想实验,一种研讨问题的方法。由于人们之间身心上的强弱之别并不能使强者感到安全,因为弱者可以运用密谋或联合他人对付强者,因此人们身心两个方面的能力本质上是相等的。比如,林黛玉和鲁智深的能力本质上是相等的。=由于人们都是自利的(霍布斯认为为了生存和自保的自由活动是人们的自然权利,而“禁止人们去做损毁自己的生命或剥夺保全自己生命的手段的事情”则是自然法则),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和食物,这些具有相同能力的人必然陷入“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其结果,“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每个人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反而导致每个人生活的品质更差,这种现象有时也被称为“集体行为的问题”。集体行为问题达沃尔(StephenDarwall)的定义:“在给定他人的行为的条件下,每个人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其结果也许会使他们的实际利益得到最大的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追求他们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按照某种非利己的原则行为,其实际的结果都会导致所有的人的(甚至任何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的提升。当情况并非如此,当对个人利益的集体追求导致各方更糟糕的情况时,我们就面临着所谓集体行为的问题。”由于自然状态中,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对每个人都是不利的,自利的人们为了避免这种对每个人都不利的状态(或者说,为了共同的、相互的利益),坐下来谈判,达成协议或契约,以结束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然而,仅仅达成协议还不意味着道德或正义的产生,因为如果没有主权者或国家机器来保证或强制人们遵守契约(道德)从而使人们能够期望他人也和自己一样遵守契约,则契约就不过是一纸空文。为了确保达成的契约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人们放弃对一切事物和自治的权利(在自然状态下本有的一种自由的权利),将自己交给主权者或政府,以换取后者的保护,这种保护包括对不遵守契约者的惩罚,以迫使每个人必须遵守已订的契约,从而保证共同利益。这种基于自身利益所达成的并得到公权保护的契约就是道德或正义。按照霍布斯的自利契约论/社会契约论:一个行为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它符合自利的人们所达成的、得到公权保护的契约或协议。人们对于无力给予自己保护的主权者没有任何的义务。三、哥梯尔的自利契约论大卫·哥梯尔(DavidGauthier,1932--)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当代自利契约论/新霍布斯主义社会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协议道德》(MoralsbyAgreement,1986);有“当代的霍布斯”之称。DavidGauthier自利理性西方哲学家自柏拉图以来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道德应该是合乎自利理性的并得到自利理性的辩护。按照这一信念,道德应该可以纯粹从自利理性的原则中推导出来。自利理性:一个行为是合乎理性的,当且仅当它符合行为者的个人利益。传统的义务论将道德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并认为道德和个人利益,道德义务和自利理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哥梯尔的理论挑战这一传统观点。哥梯尔认为所谓道德和理性的区别,所谓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道德,不过是宗教思想的残余。他试图证明道德本质上和自利理性的原则是一致的,道德的要求本质上和合乎个人利益的理性选择是一致的。他希望从纯自利的理性原则中推出道德的原则,因此,他极力避免将道德的前提预设在他理论的前提中。哥梯尔认为在生物进化论和物理学中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比如基因和质量,这些概念使得它们的学科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奠定了这些学科的科学地位。他认为经济学中的决策论(理性选择理论)和期望效用值(expectedutilities)的理论也有着相似的概念,如“经济人”或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概念。哥梯尔相信经济学中理性选择的理论,自利理性的概念,完全可以给道德提供同样坚实的基础。他试图证明道德完全可以建立在自利理性的基础上,或者说,可以完全从自利理性中推导出来。我们可以将哥梯尔的自利契约论表达如下:一个行为是道德的,当且仅当,它符合自利理性的人们在非强制性条件下所可能达成和遵守的契约或协议。哥梯尔的自利理性的原则:一个行为是理性的或合理的,当且仅当它最大限度地合乎行为者自洽的(consistent)愿望和偏好(preferences)。哥梯尔对行为者的愿望或偏好的内容毫无限制,故可以包含许多不同的理性原则。行为者可以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作为其行为的最终目的,也可以选择共同利益作为其行为的最终目的。这两个目的是不同的,故所代表的理性原则也不同。哥梯尔试图证明行为者选择共同利益比选择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最终目的更合乎理性。也就是说,理性的行为者,无需外部的强制性因素,会自愿选择共同利益作为行为的最终目的。哥梯尔将选择共同利益的原则称之为“有限制的最大化”(constrainedmaximization)理论,将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称之为“直截了当的最大化”(straightforwardmaximization)理论。直截了当的最大化理论:甲有充分的理由采取行为A,当且仅当,采取行为A能最大限度地、最大可能地实现甲基于个人利益的偏好。有限制的最大化理论:甲有充分的理由采取行为A,当且仅当采取行为A符合甲和他人(合作者)的共同利益,即使采取行为A并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甲基于个人利益的偏好。“囚徒困境”和哥梯尔的证明哥梯尔试图借助于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分析,来证明“有限制最大化”的理论优于“直截了当最大化”的理论。“有限制最大化”的理论代表的是行为者的共同利益或整体利益,代表的是道德的原则,而“直截了当最大化”的理论代表的是行为者的个人利益,代表的是自利的原则。由于“囚徒困境”将整个社会简化成二个人(有时是多个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中,两个人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每个人的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能够表现得最清楚、最明白。故考察“囚徒困境”可以有助于说明上述两个原则谁最合乎理性。“囚徒困境”分一次性“囚徒困境”和重复性“囚徒困境”。一次性“囚徒困境”甲方遵守承诺守口如瓶出卖对方坦白交待乙方遵守承诺守口如瓶1(2)1(2)0(1)10(4)出卖对方坦白交待10(4)0(1)5(3)5(3)表中数字代表囚徒被判监禁的年数,括弧中的数字代表行为者基于个人利益的选择偏好,即(1)代表最佳选择,(2)代表次佳,(3)代表次次佳,(4)代表最差选择。最合乎理性的行为双方都最有理由出卖对方。因为:第一,如果对方遵守承诺,则出卖对方,己方可以获得最佳的结果,即完全的自由。第二,如果对方也出卖己方,则己方可以避免最坏的情况,即在监狱里待10年的情况。集体行为问题问题:双方都出卖对方(一次性“囚徒困境”情景下自利者的必然选择),则双方各自所获得的利益(判5年)都不如双方都遵守承诺、守口如瓶(判1年)。一次性“囚徒困境”的行为者无法避免这一“集体行为的问题”。这说明一个社会如果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每个人过得都不如每个人有限制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双方都遵守承诺、守口如瓶的行为代表的是双方的共同利益,亦即道德所代表的整体利益。出卖对方的行为则代表的是行为者的个人利益。一次性“囚徒困境”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并不等于行为者的个人利益,因为违反承诺对个人更有利。从共同利益出发,行动者必须放弃对个人利益无限制的追求。第二,“共同利益/整体利益”确实构成了行为者做道德事情的必要的理由,没有这
本文标题:西方伦理思想漫谈09-自利契约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13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