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一)增强“四种意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一是要增强“民本”意识。社会管理创新涉及到重大的民生问题,公安机关要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不放松,在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理顺社会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地舒缓社会紧张,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工作的新期待。二是要增强“服务”意识。要强化“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的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努力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统一,切实让群众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感受到快捷、便利、文明、和谐和实惠。三是要增强“互动”意识。最大限度地争取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大限度地依托新的社会组织和基层组织等管理主体,尊重社会自治,助推社会自律,利用社会资源管理社会事务,充分挖掘和利用蕴藏在广大民众中的智慧和力量,努力实现从单一行政型社会管理向互动综合型社会管理转变。四是要增强“成本”意识。要强化警务成本意识,让有限的警务资源用在刀刃上,努力实现警务资源效能的最大化。要改变大清理、大整治等粗放式的社会管理习惯,摒弃注重轰动效应的短期行为,切实考虑“投入产出”问题,尽可能减少低效警务、无效警务、负效警务,做到精耕细作,务求社会管理质效。(二)把握“五个重点”,改进社会管理手段。一是把握实有人口管理。要以“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车管人”为有效抓手和平台,加强对“人”这一社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的管理,对常住人口按居住地实施管理,对流动人口管理继续坚持“四个五”管理模式,做到既要依法加强管理,又要提供优质服务,可探索实行“居住证”制度,让流动人口享受居住、就业、就医、教育等方面的优惠和服务,吸引流动人口积极主动办证,自觉自愿接受服务管理;同时既要加强流入地的管理,又要加强流出地的管理,防止形成管理盲点。对重点人员的管理,要建立以动制动管理机制,在提高发现率、在控率和处置率上下功夫,严防漏管失控。对外国人的管理,重点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外管工作合力。二是把握行业场所管理。紧紧抓住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的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重点地区,容易为犯罪分子藏身落脚的中小旅馆、出租屋等重点部位,容易滋生“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的歌舞娱乐、洗浴按摩、美容美发等重点场所,容易滋生违法犯罪的物流、快递等新兴行业,容易发生公共安全事故的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制刀具等重点物品,加强日常监管,在防范管理中确定打击重点,在打击整治中发现防控漏洞。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六张网”,真正做到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网上网下结合,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最大限度挤压犯罪空间,最大限度地增大社会治安的安全系数。三是把握矛盾纠纷化解。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把工作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及时掌握情报信息上,密切关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重点人员的新动向,深入排查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强化综合分析研判,及时上报党委政府,服务决策,努力从源头上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依托信息员工作法、四位一体联调联处等有效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为群众提供多元有序的诉求表达渠道,并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要突出初信初访办理,加大解决疑难信访力度,落实信访工作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实现案结事了、定分止争,避免矛盾激化。四是把握虚拟社会管理。要改变以往单靠“封、删、堵”方式控制社会舆情、管理虚拟社会的做法,探索“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新途径,强化对虚拟人员、虚拟社区和相关行业基础管理,实现动态实时掌控,实现网上管控与落地查处相统一,打赢网上网下两场战争。要以加强“网民”虚拟身份信息采集为主线,积极推动落实网络网址、网民上网等实名登记措施,摸清网上网下活动轨迹,加强网上虚拟人员管理。要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着力提升运营商的自律水平,维护良好网络秩序。要建立健全网上舆情引导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信息通报机制和协作配合机制,形成各负其责、快速反应、综合治理的网上工作格局。五是把握公共安全管理。公共安全服务管理不仅是公安机关的重要职责,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要提供优质服务,如建立“流动车管所”,方便群众办理车管业务,让群众少跑路、少花钱;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理赔机制,缩短事故处理时间;全面推行消防监管错时工作制,对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开辟“绿色通道”;出入境部门要开展温馨提示服务,防止出国留学、务工人员上当受骗。要抓隐患排查整治,抓制度落实执行,抓业务监督指导,抓责任倒查追究,加强道路交通、消防、危爆物品等安全监管,尽最大努力减少事故发生,减少群众损失和社会影响。要健全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事件,提高危机应急管理和抗风险能力。(三)建立“四项机制”,提升社会管理质效。一是建立“社会化”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合力。公安机关是社会管理的“中坚力量”,但绝非包打天下的“唯一力量”,要充分借力,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优势,推动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公安牵头,各有关职能部门参与,齐抓共管、联合整治、联合行动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格局,实现由“社会管理国家化”到“社会管理社会化”的管理本位转换。二是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明确管理主体。要按照公安机关简政放权、强化监督、依法监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社会成员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自我管理的职能,科学界定和划分各自职责,共同履行社会管理主体的义务,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管理主体不再定位模糊。三是建立“信息化”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要充分依托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当前重点是要加快“大情报”系统建设,加大基础信息的采集、录入和纠错力度,确保各类社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联动使用。要强化信息科技手段的综合应用和风络平台的服务应用,在打击、防范、管理、服务等警务活动中发挥信息化的核心战斗力作用。四是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提供队伍保障。创新社会管理,根本在队伍。要通过实施“育警、励警、强警、律警、惠警”五项工程,激发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队伍和素质保证。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和典型引路的激励导向作用,将创新工作纳入重点目标考核之中,科学设置评价项目和评价指标,同时注意发掘培养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的亮点,运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品牌,引领全局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上水平
本文标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1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