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美国自由的故》读后感
自由,一个永恒的议题——读《美国自由的故事》有感暑假中,有幸拜读了《美国自由的故事》一书。作者埃里克·方纳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座教授,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自1970年发表其成名作《自由土地、自由劳力、自由人:内战前共和党的意识形态》起,方纳在美国内战史、重建史、黑人史和政治文化史等领域中著述甚丰,成就显著。作者以“自由”这一复杂的概念为主题,考察了“自由”在美国历史上的多元表现方式,揭示了“自由”概念在美国历史上的演变进程。整本书以自由的内容、自由的社会背景和自由的界限(即谁应该享有自由)三大主题为中心内容,从政治自由、公民自由、个人自由和经济自由四个角度阐述了200多年来美国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群体争取自由的斗争以及由此引申的自由的时代意义。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认识美国“自由”的本质;同时,方纳教授以综合性的叙事笔法讲述了“自由”为主题的美国历史,给人以轻松愉快的阅读感受。类似于《明朝那些事》或是《易中天品三国》等,不需要具备专业的历史素养,也一样可以轻松愉悦地走进历史。之所以吸引了我的注意,还在于他没有采用“美国自由史”一类的标题,而巧妙地借用了“故事”这个字眼。历史本来就是一种故事,历史学家本是“讲故事”的能手,这样才能展现史学的魅力。方纳用他那种清晰流畅的文笔、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和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讲述了一个以大众体验为中心线索的美国自由的故事。粗读本书,不在于去了解美国的历史,也不是觉得外国的汉堡就比我们的炊饼好吃。而是可以有这样一种思考的机会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或是从这样历史的经验中得到有益的借鉴。看看别人怎么想的,想想自己可以怎样做。由此浅谈本书的几个故事带给自己的收获。首先,美国是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在美国社会和学术界风行了数十年的多元文化主义,也给《美国自由的故事》打下了明显的印记。整本书对于黑人和少数族裔以很大的篇幅,其中介绍到美国内战之后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第十五条“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借鉴多元智能的认识,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促进多样化发展的体现。可以这样理解:(1)每个人可以得到多元发展,既可以是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也可以是数学学科方面在技能、思维、策略等方面的。(2)全体学生都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承认孩子间存在势差。(3)学生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可以获得不同的发展,重视孩子的阶段性成就,比如有的人数学思维不强,可是动手能力超棒,学习圆柱时可以制作出准确的模型,考试时也能在某一单元取得较好的测验成绩,可是放到整个学期之中就不尽如人意了,不过也正如人说的那样“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万米长跑”,千万不能因为孩子阶段性的错误我们就否决了他的全部而要多包容一点。其次,作者在书中说道:自由和奴役也是共存的。杰斐逊正因为有了100多名奴隶的劳动,才有欣赏艺术和科学的闲情逸致,并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文字。而且说到非白人、女奴与劳工都曾亲身经历了这样的困惑:即一个人的自由状态常常与另一个人遭受奴役的状态同生共存。由此也想到自由学校的愿景也不应该排斥控制的存在,这里的控制可以理解为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施行的评价机制。自由和奴役是共存的矛盾体,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和评价的单一性也是这样的矛盾存在。我们可以设定较高的学生多元发展目标,然后通过开放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孩子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发展数学素养,可是这样任唯分数论英雄的指挥棒之下,就好像所有的鱼原本往不同的方向游动时,你洒下一张渔网,不仅将所有的努力都否决了,而且这样一来只能得到一个大大的“0”。好在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学业成绩考察的变革,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思考怎样更好地做一些对学生有益的评价方式的改变。第三,“自由”的种子来自早期清教移民,来自“生而自由的英国人”,但是在历史进程中“自由”往往成为侵略扩张的不光彩的代名词。方纳选用的一幅插图十分有趣,一位由自由女神演变而来的年轻女性头戴帝国之星,带领开发西部的先遣队向西挺进,印第安人和野牛群在他们前面像鬼魂般退却。寓意再明显不过了,以自由卫士自居的美国不像梁山好汉那样在自己的山寨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而是打着“替天行道”的幌子满世界推行所谓的“自由新秩序”,将自己的标准强加于人,而招致全球爱好和平之士的谴责和摒弃。由此可以想到我们的课堂,我们的育人环境又是怎样的呢?好多时候都是以大欺小,对学生说你这样你那样,而没有考虑到生而自由的儿童是自主而独立的,千万不能剥夺他们自由思考的权利,我们能做好一个服务者就好了。自由与奴役是共存的。(1)正是因为有了奴隶制,一部分公民才可能有自由。(2)与现实中奴隶状态的对比,使自由人更珍惜自由。所以,是奴隶制在“自由的居民中培育了一种自由的精神”。得到可以享受,失去可以创造。“美国人”的定义,例如,他在谈到革命时代黑人对自由的理解时,说他们“由此变成了真正的美国人了”。可见,“美国人”定义的第一个要素是“自由的”人,是应当享有自由的人;因而自由就变成了美国人的特权,懂得享受自由也就成了美国人特有的秉赋。以此为标准,那些“不自由”或“不配享有自由”的人,就被排除在“美国人”之外;反过来,既然不是“美国人”,不能享有自由也就成为一种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甚至值得想望的事情。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自由承袭了不列颠自由中的民族主义和仇视外国人的成分,而美国人也继承了当年“英国臣民”将自由视为自己的特权的习惯。随着多元文化主义逐渐兴起,“美国人”的范围在扩大,“应当享有自由”的群体也在增多。另一方面,既然享有自由乃是美国人特有的品质,向外输出自由、或者去解放那些“不自由”的民族,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美国人的“责任”。
本文标题:《美国自由的故》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56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