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海洋牧场-设计-建设
交流•访谈责任编辑李明爽《中国水产》2011年第4期25海洋牧场是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建设海洋牧场,一可以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二可以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一、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但有13亿人口,且适合耕种的面积非常有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增加,耕地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更加突出。在陆地上,几千年前人类已经开始从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向农牧业进行转变,并取得了成功。但是人类像在陆地上放牧猪牛羊一样,在海洋中“放牧”海洋生物却仅仅开始起步。我国有约4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同时还有广袤的公海水域,这些海域都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在比较海洋与陆地各种生态系统的初级净生产力中,目前国际上有一个初步的估算,在陆地上初级净生产力最高生态系统的是热带雨林,一般约在2200g碳/m2·年~2500g碳/m2·年,海洋中初级净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是海草床,一般约在2500g碳/m2·年。陆地上为人们提供绝大部分食物的耕地,其平均初级净生产力大约是1000g碳/m2·年。目前,一般公认的初级净生产力排序是:海草床热带雨林河口与浅海(含湿地)温带森林近海海域草原外海海域沙漠,因此海洋的生产力具有超过陆地的基础与潜力。目前制约海洋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盐的输入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能力,如果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利用,海洋牧场具有非常巨大的可发展空间与潜力,将为解决由于人口问题带来的人类粮食安全全球性危机提供一个重要机会与选择。目前人们的合理管理与利用海洋的水平却非常低下,主要停留在海洋渔业捕捞和沿岸水产养殖的初级利用阶段,随着海洋捕捞技术的进步和强度的增加以及海水养殖污染范围的扩大,我国传统海洋渔业与养殖方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形势的变化,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我国的传统捕捞业面临巨大困境。例如有“黄金渔场”之称的山东半岛10余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渔场已经形不成渔汛。海洋牧场这种生态型渔业发展模式颠覆了以往单纯的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克服了由于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带来的资源枯竭、由近海养殖带来的海水污染和病害加剧等弊端,可以说是海洋渔业领域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也是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渔业”的一场产业革命。二、我国海洋牧场的发展现状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符合政府的产业导向、有强有力的科技支持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广泛的社会需求,所以,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工作已经开始尝试,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例如,人工鱼礁建设,水产资源增殖放流等工作。目前我国开展海洋农牧化种苗放流种类已超过70多种,中国对虾(PenzeuschinensisOsbeck)、虾夷扇贝(PectenyesoensisJay)、魁蚶(ArcainflataReeve)、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以及梭鱼(Lizahaematocheila)、牙鲆(Paralichthysolivaccus)等海洋经济鱼类的资源都有所部分恢复和增加,不仅满足了社会需求,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我国山东威海、烟台、河北秦皇岛以及大连的獐子岛等已经实施以人工鱼礁与增殖放流为主的“海洋牧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型渔业发展,收效显著。1983年起,山东在南部沿海实行为期3年的较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我国海洋牧场的设计与建设◇王亚民郭冬青山东大学威海分校264209交流•访谈责任编辑李明爽26《中国水产》2011年第4期流开发性试验。2005年,启动实施了“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将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双向推进。2005到2009年,5年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海洋增殖放流资金2.9亿元,增殖放流种类高达20个,苗种95.5亿单位。已审批鱼礁项目用海面积2136公顷,累计投放各类礁体226.6万空方。5年回捕放流资源18万吨,实现产值49.2亿元,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到1∶17,渔民人均增收10929元,经济效益显著。三、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海洋栽培渔业(海洋牧场建设)。进入新世纪以来,海洋在全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特别是作为引领全球低碳经济潮流的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世界各沿海国家的广泛关注。我国是世界水产大国,海洋捕捞渔业与水产养殖也在国际上有重要的位置,最近几年,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以上,在水产养殖与增殖放流技术和尝试方面都有很多领先的技术,为海洋牧场的建设提供了前期的经验和技术支持。同时,我国也是世界海藻栽培大国,占世界产量的2/3。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1995年全世界海藻鲜重总产量为732.6万吨,我国海藻产量为350万吨,占47.8%;2005年全球海藻总产量为1860万吨,我国海藻产量为145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78%。在1995年~2005年这十年间,世界海藻产量增长了1.54倍,而我国海藻产量则翻了四番。海藻栽培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海洋牧场建设的基础,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建设海洋牧场具有更加优越的先天条件。进入新世纪,海洋牧场建设成为引领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建设海洋牧场,既是促进海洋生态建设、保障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速拓展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四、我国海洋牧场的设计与建设海洋牧场为海洋生物提供立体、多品种、多层次的半自然生态空间。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主要有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和陆基工厂化养殖等很多种方式,但是海洋牧场不同于单纯的设施养殖,而是通过“底播增殖”手段,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让鱼、虾、贝、藻资源在自然海域里生长。海洋牧场选址,应选择远离人类活动集中的区域,一些无人或者少人岛及周围海域是首选区域。我国几大群岛都有适合建设的区域,如辽宁的长山列岛、山东的长岛、广东的万山列岛等都是不错的区域。当前,可以像划定重要渔业水域和海域功能区划一样,在海上规划并划定海上“重要海洋牧场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建立“海洋牧场类型的国家海洋公园”加以重点保护利用,各级管理部门对这些划定的区域进行合理规划与投资改造、建设。保护区适度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试验区几个部分,核心区应重点用于资源的恢复与养护,缓冲区和试验区可以用于经营和收获等生产活动。此外,完善的海洋牧场建设设计主要包括下面这些部分在内的设施、区域等海洋牧场要素,按照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的一些原则规划和管理,以满足海洋生物生长和生态管理的需要。(1)海中人工鱼礁区:通过在近海海底投放人工鱼礁,形成地形的变化,制造海底“山脉”,以利于形成上升流等人工海流,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水或者形成循环,为浮游生物提供营养来源,促进其生长,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制造优质“人工”海洋渔场。人工鱼礁可以用石块、混凝土、废旧汽车和轮胎、报废的船舶和渔船、报废的建筑构件等,通过投放这些物质,形成庇护所,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索饵和产卵场所,同时促进海洋上升流生态系统的形成,营造出人工的海洋鱼类索饵场。(2)近岸海草床和红树林区:通过在浅海和潮间带栽培和播种大叶(草)藻等海草类种子植物,或者在海底播种海草种子,或者护养和恢复现有的海草床,形成海草床或者海草场生态系统。海草适合于从北方的辽宁省海域到南方的海南省海域的所有温度的海域,加之海草床是世界上所有生态系统中生产力很高的系统,适应绝大部分中国海域条件,因此应重点考虑建设。在南方海域,可以种植红树类等植物,形成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仅适合于福建厦门以南的亚热带海域。海草床和红树林生态系统为幼鱼幼虾等海洋生物提供庇护所和栖息地,也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产床。(3)海底海藻场区:在不适合海草生长的深一些的海底和人工鱼礁上,可以栽培海带、裙带菜、紫菜等海洋大型藻类,营造海底“森林”区。这些海洋藻类不但可以作为海洋鱼类索饵场和庇护场,也可以采取轮作轮采加以收获,作为人类的食物和工业原料供应市场。(4)成鱼放养、育肥和底播区:选择开阔一些的水域和海底,作为鱼虾等游泳生物放养区和海参、贝类等海底生物的底播区。应注意挑选一些适合这些海域的自然海洋生物物种,或者通过选育一些生长性状良好并可控制的品种,兼顾上中下层鱼类和底栖生物,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和底播。收获可以通过轮捕轮作的渔业生产方式进行,应估算单位时间的可采捕量或者不同时间的可采捕种类,满足可持续收获海洋生物的目标。在放养中应注意不同品种的合理搭配,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避免品种过于单一,使系统处于可持续利用的状态,避免毁灭性的收获。(5)海洋生物繁殖和苗种培育区:通过打造的海草床、红树林和人工鱼礁等区域,为海洋生物繁殖和苗种培育提供场所,立体的海洋植物区系、适度微循环海流和多隐蔽庇护场所是这个区域的要求,这个区域负责为海洋牧场提供苗种储备和供应。(6)娱乐休闲区:可以在海洋牧场的非核心区,建设一些海洋娱乐休闲区,通过提供游钓渔业,海洋生物观赏、潜水、游泳与水上运动、沙滩与海岛旅游等休闲服交流•访谈责任编辑李明爽《中国水产》2011年第4期27务,提高海洋牧场的附加值,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7)环境监测系统:通过设置和建设海洋环境监测站点,通过联网和无线发射等方式,建立水质自动监测和预警预报系统,了解海洋牧场的环境变化,避免生态系统的崩溃和突发性的灾害发生。(8)防逃和控制系统:为防止放养海洋生物的逃逸,可以通过气泡墙、声控和温控等技术手段,阻止和吸引鱼类等海洋生物栖息。播放鱼类等海洋生物喜欢的声音,吸引生物滞留。通过不同季节调节局部海域的温度,吸引不同温度需求的特定鱼类和海洋生物,为海洋生物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9)海洋牧场执法能力:为维护海洋牧场的生产秩序和有效管理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应建立海洋牧场管理的机构与队伍,购置执法船舶等执法工具,雇用执法专职人员,通过日常巡逻与管理,打击非法偷捕偷猎海洋生物、控制陆地和海上污染源与船舶交通管制等执法手段,保护海洋野生动物、维护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利用。(10)海洋牧场分级管理制度:应建设国家、省、县(市)三级海洋牧场,国家可重点支持国家级海洋牧场建设与并开展各级牧场的评估升级管理,省、县级海洋牧场的管理由地方政府重点建设。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是把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上升到科学开发海洋资源的重大战略选择的高度上去,把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研究列入863等重大生物工程建设项目研究中,并像建设粮食基地一样进行“海上”战略粮食基地建设。本刊讯(特约记者郭薇报道)近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农业部批准发布了一批渔业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7项、行业标准21项。标准内容涉及水产苗种、病害防治、渔用饲料、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渔船和产地环境等各个方面。批准发布的标准名称如下:一、国家标准1.渔网网目尺寸测量方法(GB/T6964-2010);2.裙带菜(GB/T25166-2010);3.盐田卤虫卵加工技术规范(GB/T24858-2010);4.魁蚶苗种(GB/T24859-2010);5.圆斑星鲽(GB/T24860-2010);6.水产品流通管理技术规范(GB/T24861-2010);7.中华绒螯蟹亲蟹、苗种(GB/T26435-2010);8.鲮(GB/T26439-2010);9.欧洲鳗鲡(GB/T26440-2010);10.海洋渔业船舶系泊、航行及捕捞试验通则(GB/T25505-2010);11.淀粉胶电泳同工酶分析(GB/T25877-2010);12.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PCR法(GB/T25878-2010);13.蛙类形态性状测定(GB/T25884-2010);14.月鳢(GB/T25888-2010);15.牛蛙(GB/T1916
本文标题:海洋牧场-设计-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6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