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部分中国绘画艺术史内容提示:本章主要讲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中绘画艺术的种类、特点及典型代表。能力要求:重点掌握中国绘画史的艺术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中国艺术简史公元1940年,法国西南部道尔多尼州乡村的三个儿童带着狗在追捉野兔。突然野兔不见了,紧追的狗也不见了。孩子们这才发现兔和狗跑进一个山洞,他们带着电筒和绳索也进入洞里,结果发现一个原始人庞大的画廊。它由一条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组成,其中有一个外形不规则的圆厅最为壮观,洞顶画有65头大型动物形象:有2米到3米长的野马、野牛、鹿,和4头巨大公牛,最长的约5米以上,真是惊世的杰作。拉斯科洞窟(Lascaux)壁画,是保存史前绘画和雕刻较为丰富精彩的石灰岩溶洞,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1.1史前西方的绘画历史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动物壁画是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距今已有15000年左右。主厅和两个通道的壁面和顶部描绘了大量的野牛、驯鹿和野马等原始动物。从画法和风格上来看,可能出自于好几代人之手。最早的作品可上溯到奥瑞纳文化晚期,即公元前1700年以前。原始人用粗壮而简练的黑线勾画出轮廓,并用红、褐、黑色渲染出动物的体积和结构。气势雄壮,富有动感,充满粗犷的原始气息和野性的生命力。主厅中一幅长达5米的大公牛是其代表作。野牛的头和身体都刻画得很强壮有力,尤其是眼睛似乎有感情的表现。法国拉斯科洞窟内部法国拉斯科洞窟中的考察队《欧洲野牛》从臀部至腹部被一根长矛刺中,肠子从腹下淌了出来,野牛转首瞪着眼睛看着它前面躺着一个受伤的人,旁边是一根鸟形投掷器。可见刚刚经历了一场人兽搏斗,两败俱伤《欧洲野马》《野牛》描绘的是它正在逃跑的情景。壮牛的奔跑姿势栩栩如生,多层次的色彩勾勒出野牛的体积感《相背的野牛》《中国马》其因形体颇似中国的蒙古马种而得名。野马野牛野鹿先人创作壁画的猜测在一点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人留下的具有生命力的岩画,这是人类最早的绘画,但是,虽然发现了这一点,依然不知道岩画是为何而做。人们猜测,这是先人们为了记录一天的生活所做的,其中画着一些牛,羊,马等牲畜,有人猜测这是曾经以狩猎为生的先人们为了记录一天的活动所画,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日记,记录着他们的生活,其中还画着有马、麋鹿被射杀的情景,所以,到底是画了什么,何人而作,为何而做,还是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调查。记录着生活的点滴拉斯科洞窟壁画的内涵根据对拉斯科岩洞绘画布局的研究发现,凡是对人类有威胁的动物,如虎、豹、豺、狼等,大都绘制在朝外的岩壁上,而温顺的牛、马、鹿等,大都绘制在朝里的岩壁上。这说明,这些壁画有一定的宗教禁忌的含义。大概通过这些图,来表达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恐惧感和理解。群兽图群兽野牛与马《狮子和犀牛》,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野牛和小马》,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游泳的鹿群》洞窟艺术家们用有色的土和石头研磨成粉末状,然后用水调剂成液态或膏状的颜料,少见的用红色、黄色和更多的黑色点染出鹿群的轮廓通道内的五马驹公元1879年,西班牙考古学者桑图拉带着小女儿再次来到阿尔塔米拉山洞寻找古代遗物。他专注于在地下发掘,无事可做的小玛丽雅东张西望,突然惊叫“爸爸看,这里有牛!”当父亲抬头顺着女儿的手指望见壁面上的野牛时,眼前出现的简直是神奇:洞顶和壁面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深红色的野牛、野马、野鹿等动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画在洞顶上的,长达15米的群兽图,共有20多头,动物的身长从一米到两米以上。画法是先在洞壁上刻出简单而准确的轮廓,然后再涂上色彩,所画的动物,无论是受伤的还是奔跑的,姿态都十分真实生动,原始画家还善于利用洞壁的凹凸不平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的形象。阿尔塔米拉山洞第一个被发现的旧石器艺术品公元1834年法国人布劳伊莱在一个叫夏芳德的洞穴中发现了一块骨块,在骨块上用利器刻有两只鹿,刀法肯定,造型真实,不仅形象准确,还在身体上刻画出脊梁骨和细而有规则的毛,颇似出自现代人的手笔。布拉桑伯居姑娘约2.2万年前发现于法国《维林多夫母神》从《维林多夫母神》的立体造型特点来看,它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球形体积所组成,这些球状体积又都服从于蛋形石块原来形态的大轮廓。各种球状体依据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特征有序地组合成统一的人体,给人的视觉印象是:整体,单纯,厚重,体积感很强。由此可见原始雕刻家已会使用雕刻语言,并有形象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开创了雕塑艺术的历史。这是一尊很小的女性裸体雕像,高仅11厘米。据考证,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奥瑞纳文化期的作品,距今两万年左右。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碑式的气度。雕像的头部被绳纹式的卷发所覆盖,面目五官不清。细弱的双臂下垂被双乳排挤在两侧,硕大的乳房从胸前垂挂对称式地压在腹部,粗壮的大腿向下逐渐变细连接小腿,足部省略。这种造型很可能是作为神灵偶像,插在松软土地上以供崇拜。原始艺术家造此女像有意夸张和强调了女性的特征,是符合原始人的理想追求的。因为在原始社会的部落中,只有那些最肥胖、最强壮的女性能生育,能有力量抚养后代,能避免被饿死,所以肥胖是富足、力量和称心如意的象征,它是一种特殊魅力。女像的整体近似球形的造型,也可以使人联想到一种象征原始生命的蛋形圣石。法国鲁塞尔岩廊石壁浮雕《手持角杯的裸女》。在法国发现的刻在一块驯鹿鹿角上的野牛大约1.5万年至1万年前1.2史前中国的绘画我国绘画起源于原始社会,至今至少有6000年历史。史前绘画从制作方式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线刻,如岩画、骨器上的图像;另一类是涂绘,如彩陶画、壁画、地画。黄河上游大地湾彩陶彩陶画图1.1半坡彩陶图1.2半坡彩陶黄河中游半坡彩陶彩陶画哈莫Hamer人发现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庙底沟晚期墓葬中,这件彩陶缸腹部绘着鸟含鱼的图像,画面高37厘米,宽44厘米。这幅图像表现技法较为丰富,鹳眼、鱼和长斧的轮廓用黑线画出,笔法多变,苍劲有力。鹳鸟形象比例准确,神态生动。鸟通体白羽,有长喙、高脚、短尾,是鹳鸟的形象。黄河中游庙底沟彩陶彩陶画距今约6000年石岭下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地域分布在甘肃省东部。在与石岭下类型年代大致相当的大地湾四期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彩陶罐上绘着罕见的双兽相斗图(图1.4),图像用两组连续的画面来表现双兽相斗。一组绘两只猛兽怒目对峙,尾巴耸举,正欲奋起相斗;另一组绘两只猛兽已跃起,作格斗相扑状。图1.4石岭下文化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4500年之间,地域分布在甘肃省中部和青海省东北部。1.1.2岩画、线刻画、壁画和地画新石器时代的绘画遗迹还有岩画、线刻画、壁画和地画。新石器时代的绘画,技巧上尚处于稚拙阶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对人物、鱼、鸟等外形动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并表现作者的信仰、愿望。分布于南北各地的岩画,相当数量产生于原始社会,特指一种刻或画在岩石表面的图画。中国境内共有15个省区的70多个县发现岩画遗址。目前在中国境内大体上可以确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有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的阴山岩画和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岩岩画,阴山岩画的题材内容多为动物、狩猎、战争、舞蹈、天文图像及神灵图像等,制作技法均为敲击、磨刻,形象古拙生动(图1.7)古壁画《将军崖岩画稷神崇拜图》新石器时代[埃塞俄比亚]Mursi人马果国家森林公园,是埃塞俄比亚最大、最有野性的国家公园图1.7阴山岩画【1.2商、西周、春秋绘画1.2.1壁画春秋战国时壁画(图1.8)发展迅速,王逸《楚辞章句》有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至怪物行事的记载,又记载了屈原“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商代建筑中有壁画,1975年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商代建筑物遗址内发现一块壁画残片,长22厘米,宽13厘米,厚7厘米,为一块涂有白灰面的墙皮,上面绘有对称的朱色花纹,缀以黑色的圆点,线条宽粗,转角圆钝,推测为主体纹饰的辅助花纹。另外,在安阳大司空村的商墓墓道台阶上,也曾发现朱、黑色彩绘纹饰。图1.8春秋壁画出现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商和西周青铜器纹饰中的人像不多,其中较多是与动物纹共同组合,多寓有超现实的神秘含义。北京故宫收藏的“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丰富多样,构图集中、完整,堪称战国同类作品杰出的代表作。图象内容有采桑、习射、狩猎、宴饮、舞乐、烹炊、弋射、城头攻战、水陆交战等,场面复杂,人物众多。全身纹饰图象均以红铜镶嵌而成,又把整个器表的装饰区分为前后两面,两面图象相同。人物画像类纹样北京故宫收藏的“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1.2.3车服旗章商周时期在统治阶级旌旗、器物和服装上分别绘有各种图像,以标示等级身份的差别。统治阶级使用的车器、兵器、赠物的覆布上,贵族也都绘以云气等纹饰。这些是当时绘画应用的主要方面。这种以不同的图像标志君臣等级区别的章服制度,则在后世一直沿袭下来。图1.13金银错刺虎铜镜(战国)人與獸鬥或獸與獸爭題材之出現。此種題材出現之原因係與波斯及中東之接觸。銅器上裝飾之動物等具有動感,且表面較平坦,凸凹不若前期之明顯。1.2.5帛画上述青铜器、漆器装饰绘画实际上都是借助于工艺手段完成的,而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帛画却是直接以墨笔画在绢帛上的绘画真迹。1.人物龙凤帛画(图1.14)2.人物御龙帛画(图1.15)图1.14人物龙凤帛画图1.15人物御龙帛画1.2.7漆器装饰绘画战国漆器装饰纹样中除了有几何纹、动物纹之外,还有一些表现现实生活和神异形象的绘画性较强的图象。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战国墓的漆绘锦瑟上有残存的漆画,绘有以人物、羽人、云气为主的升仙图和狩猎、宴饮、乐舞等场面,线条流畅,设色绚丽,形象更为生动,反映出漆器装饰绘画水平的提高。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内棺上描绘了神怪形象和乐舞活动,各种神怪中有人面鸟身、执双戈的引魂升天的羽人等等;此外还有众多动物纹作为附属纹样。另在一漆衣箱上绘有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图象。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内棺1.3秦汉绘画1.3.1画像石画像石最早可追溯至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公元前88年)。汉武帝时期画像石反映生活题材的图像日益丰富,神鬼迷信和伦理道德内容也在其中被表现出来,但多为仿效生活场景的图像,其功能是随葬品的代替和延伸。随着画像石影扩大并逐渐被社会上层人们所接受,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东汉中、晚期画像石大为盛行,不仅画面饱满而且题材丰富,画像内容反映了人们希望死后得到神灵保佑并登临仙境的美好向往(图1.16)。图1.16方形石刻(汉代)1.3.2画像砖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画像砖,出土于陕西咸阳一带,多为模印有图案的大型空心砖。画像砖在汉代广泛用于构建房屋和墓室。西汉模印图案多为“四方神”(图1.17)(图1.18)(图1.19)(图1.20)。长沙马王堆一号墓第一重外棺–纯黑色把她与生者分开第二重外棺–黑色绘云纹和神怪动物进入地府受神灵的保护第二重外棺-保护者第二重外棺–祥瑞者第三重外棺鲜红的颜色–昆仑山不死之仙境第三重外棺–昆仑山帛画覆盖在一号墓即辛追墓的内棺上,呈T字形,长205厘米,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制作精美、色彩鲜艳,画面上中下三部分分别表现了天上、人间与地下的场景,体现了西汉初年的神仙方术思想,学者认为帛画的作用是接引死者走向天国。图1.22帛画正上方的神,人首蛇身、披发而坐,其蛇尾缠绕在他身下。由烛龙镇守天门,这与天国部分正下方的两扇开启的大门相对应。眼睛睁开是白天,闭上是黑夜,而且还能决定天气的阴晴,风雨的起伏,简直是天国至高无上的主宰。五只仰天长啸的仙鹤,这是代表长寿的瑞鸟,它们使天国呈现一片祥瑞的气氛。烛龙的右边有九个红色的太阳,古有十日轮流值班的传说,画中却只有九日盘旋其中,另外一个太阳可能正在值班尚未归来。人间部分以华盖作屋顶,上有朱雀鸟作为装饰。华盖下是神禽飞廉,这只貌似猫头鹰的怪鸟专司引魂升天。飞廉之下则是老夫人生前的一幅出行图。地狱部分有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正平托着白色的苍茫大地,他的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交叉的鳌鱼,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新津宝子山石棺画像-阙门、伏羲女娲像四川漢代底比斯的一座墓室壁画内巴蒙花
本文标题:第01章-绘画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26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