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蚌埠医学院学生会生理学1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internalenvironment)2.稳态(homeostasis)3.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4.反射(reflex)5.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6.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7.正反馈(positivefeedback)二、填空题1.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有()、()、()。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和()。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和()。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反馈调节。8.体液调节是通过()完成的。9.急性动物实验可分为()和()实验两种方法。10.反射弧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三、单项选择题1.人体生理学的任务是阐明人体()A.细胞的生命现象B.器官的功能活动C.与环境的相互关系D.体内的物理化学问题E.正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2.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A.前馈控制B.负反馈调节C.正反馈调节D.体液调节E.自身调节3.自身调节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适应性反应B.旁分泌反应C.稳态反应D.非自控调节E.前馈调节4.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A.分娩B.排尿反射C.降压反射D.小肠运动E.血液凝固5.体内哪种物质是不直接传递信息的A.神经递质B.调制物C.内分泌激素D.旁分泌物质E.局部体液因素6.内环境是指()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液D.体液E.组织液7.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动状况的体液是()A.脑脊液B.血浆C.尿液D.淋巴液E.细胞内液8.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发出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A.偏差信息B.干扰信息C.控制信息D.反馈信息E.自控信息9.家兔,雄性,体重2.1kg,20%氨基甲酸乙酯麻醉,剂量1g/kg。切开腹壁找到膀胱,两侧输尿管扦管,收集尿液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因素。这种实验方法属于()A.整体实验B.离体实验C.在体慢性实验D.在体急性实验E.生理实验10.人体对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是依赖体内的调节机制而实现的。其中,神经调节的特点是()A.作用迅速、精确、短暂B.作用缓慢、广泛、持久C.有负反馈D.有生物节律E.有前瞻性四、问答题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2.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3.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4.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5.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蚌埠医学院学生会生理学2部性体液调节。6.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7.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二、填空:1.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2.反射3.体液调节4.急性动物实验慢性动物实验5.正反馈负反馈6.正反馈7.负反馈8.体液中化学物质9.离体在体10.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三、选择:1.E2.B3.A4.C5.B6.A7.B8.D9.D10.A四、问答题:1.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2.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4.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第二章细胞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simplediffusion)2.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activetransport)3.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activetransport)4.兴奋性(excitability)5.静息电位(restingpotential)6.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7.阈强度(thresholdintensity)8.阈电位(thresholdmembranepotential)9.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10.前负荷(preload)11.初长度(initiallength)12.后负荷(afterload)13.终板电位(endplatepotential)14.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15.去极化(depolarization)16.复极化(repolarization)17.局部反应(localresponse)二.填空题1.人体和其它生物体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是()。2.细胞膜主要有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等组成;从重量上看:膜中()与脂质在膜内的比例大约在4:1~1:4之间;功能活跃的膜,膜中()比例较高。3.液态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4.体内靠()进出细胞膜的物质较少,比较肯定的是氧和二氧化碳等气体分子;它们进出的量主要受该气体在膜两侧的()影响。5.根据参与的膜蛋白的不同,易化扩散可分为:由()和由()介导的易化扩散。6.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在其物质转运过程中,是()电-化学梯度进行的。7.钠泵能分解()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谢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内的()移出膜外,同时把蚌埠医学院学生会生理学3细胞外的()移入膜内,因而形成和保持了不均衡离子分布。8.膜学说认为生物电现象的各种表现,主要是由于细胞内外()分布不均匀和在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不同。9.静息电位是由()形成的,峰电位的上升支是()形成的。10.在刺激的()以()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也就是能够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电位的外加刺激的强度。11.动作电位的幅度决定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当用河豚毒阻断()通道后,则动作电位不能产生。12.神经髓鞘在进化过程中的出现,既增加了神经纤维的()又减少了这一过程中的()。13.每个囊泡中储存的Ach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作用,以()为单位倾囊释放。14.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纵管系统的作用是通过对()的储存、释放和再聚集,触发肌节的收缩和舒张。每一条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它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部位。15.横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细肌丝上的()呈可逆性的结合;具有()的作用,可以分解ATP而获得能量,供横桥摆动。16.站立时对抗重力的肌肉收缩是()收缩,这种收缩因无位移,而没有做功;其作用是保持一定的(),维持人体的位置和姿势。17.若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称为()收缩;若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称为()收缩。肌肉发生复合收缩时,出现了收缩形式的复合,但引起收缩的()电位仍是独立存在的。18.肌肉收缩前已存在的负荷,称为();其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19.内分泌腺细胞把激素分泌到细胞外液中,属于()形式的跨膜物质转运;血浆中脂蛋白颗粒、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形式的跨膜物质转运。20.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可以同Ach竞争性地与终板膜的()形成牢固结合,从而阻断()传递,使肌肉失去收缩能力。三、选择题1.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镶嵌蛋白质的形式是()A.仅在内表面B.仅在外表面C.仅在两层之间D.仅在外表面和内表面E.靠近膜的内侧面、外侧面、贯穿脂质双分子层三种形式都有2.产生生物电的跨膜离子移动是属于()A.单纯扩散B.原发性主动转运C.经通道易化扩散D.经载体易化扩散E.入胞3.肾小管液中的葡萄糖重吸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通过()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转运D.继发性主动转运E.入胞4.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通过()A.原发性主动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D.单纯扩散E.入胞5.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属于()A.原发性主动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C.经载体易化扩散D.经通道易化扩散E.入胞6.Na+的跨膜转运方式是()A.出胞和入胞B.经载体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C.经载体易化扩散和原发性主动转运D.经通道易化扩散和继发性主动转运E.经通道易化扩散和原发性主动转运蚌埠医学院学生会生理学47.人体内O2和CO2跨膜转运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C.经载体易化扩散D.出胞E.入胞8.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通过()A.单纯扩散B.经通道易化扩散C.出胞D.经载体易化扩散E.入胞9.在一般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TP分子,钠泵能使()A.2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3个K+移入膜内B.3个Na+移出膜外,同时有2个K+移入膜内C.2个Na+移入膜内,同时有2个K+移出膜外D.3个Na+移入膜内,同时有2个K+移出膜外E.2个Na+移入膜内,同时有3个K+移出膜外10.细胞膜内外正常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B.膜在安静时对Na+通透性大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D.膜上Na+-K+泵的作用E.膜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11.按照现代生理学观点,兴奋性为()A.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B.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过程C.动作电位就是兴奋性D.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E.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12.通常用作判断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阈电位B.阈强度C.基强度D.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E.动作电位的幅度13.组织兴奋后,处于绝对不应期时,其兴奋性为()A.零B.无限大C.大于正常D.小于正常E.等于正常14.可兴奋细胞包括()A.神经细胞、肌细胞B.肌细胞、腺细胞C.神经细胞、腺细胞D.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E.神经细胞、肌细胞、骨细胞15.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阈上刺激后,兴奋性周期变化的顺序是()A.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B.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C.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D.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E.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16.刺激阈值指的是()A.用最小刺激强度,刚刚引起组织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B.保持一定的刺激强度不变,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作用时间C.保持一定的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不变,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D.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适刺激强度E.刺激时间不限,能引起组织最大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17.当达到K+平衡电位时()A.膜两侧K+浓度梯度为零B.膜外K+浓度大于膜内C.膜两侧电位梯度为零D.膜内电位较膜外电位相对较正E.膜内侧K+的净外流为零18.增加细胞外液K
本文标题:生理学课后习题2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00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