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吴学先著《燕卜荪早期诗学与新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吴学先著,《燕卜荪早期诗学与新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燕卜荪早期诗学与新批评》目录引言………………………………………………………………………………………1第一章燕卜荪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概述…………………………………………1一、燕卜荪的诗歌创作及生平二、燕卜荪的诗学批评三、燕卜荪研究现状第二章《朦胧的七种类型》与语义分析批评……………………………………27一、《朦胧的七种类型》二、语义分析批评三、《朦胧的七种类型》的历史地位第三章《复杂词的结构》与词义分析批评………………………………………56一、从语义分析批评到词义分析批评二、什么是词义分析批评三、词义分析批评的操作模式四、词义分析批评个案五、对词义分析批评的评价六、燕卜荪前期诗学的文本批评构架第四章燕卜荪与英美新批评……………………………………………………78一、从燕卜荪到英美新批评二、英美新批评的诗学理论三、英美新批评的批评实践四、英美新批评的衰落和历史地位第五章燕卜荪在中国……………………………………………………………97一、燕卜荪与西南联大诗人群二、西南联大现代诗和70-80年代的朦胧诗三、燕卜荪与中国现代诗评论结论……………………………………………………………………………116参考书目……………………………………………………………………………119引言本文尝试考察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的一个重要人物——燕卜荪的早期诗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理论界出现了引进和研究西方文论的新的热潮。在短短20年的时间里,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批评、存在主义、阐释学、接受美学等相继进入,使得我国文论界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燕卜荪作为英美“新批评”的一个代表,正是在此时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燕卜荪曾在“二战”期间和之后两度来到中国,讲授他的诗学理论与批评,引起中国文学界的关注。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关注仅局限于写现代诗的一小批学院派诗人中间,而在此后大约三十年间,他的名字在中国几乎再无人提及。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在重新介绍“新批评”时,才再度提到他。在介绍“新批评”的那段时间里,国内曾掀起过一个“文本批评”的热潮,有人甚至认为“文本批评”高于其它批评。但是,随着人们对西方各种批评流派了解的深入,又有人认为:“新批评”只不过是“形式主义”批评的一种,如此而已。那么,应该怎样认识英美“新批评”?由于英语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文论界一直没能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人们都知道“新批评”的源头在英国,在艾略特、瑞恰兹和燕卜荪那里,但是,似乎由于前两者的名气大一些,所以受到较多的关注,而燕卜荪,则一直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事实上,正是燕卜荪早期诗学的中介作用,才使美国“新批评”派发现了艾略特和瑞恰兹文论中所具有“文本批评”的成份;也正是燕卜荪那时的开创性示范作用,才使美国“新批评”派认识了什么是纯正的文本批评;同样,也正是在燕卜荪早期诗学的引导和示范下,才出现了美国“新批评”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认识燕卜荪早期诗学是了解英美“新批评”的一个突破口。研究燕卜荪早期诗学的意义决不仅仅于此。这种意义还在于,燕卜荪只身奔赴中国的大学向陌生的东方人讲授英国诗与诗学,并在异国他乡创立了一个文本批评的构架体系并将其用于教学和文学批评。他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思考,由此可见出东西方文化在他身上发生了相互启发和汇通作用。在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更应重视这种跨文化和跨民族的交流。燕卜荪不仅在西方文论界影响深远,而且由于在我国任教近10年也影响了一批中国学者和诗人;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英美关注燕卜荪的热度持续居高不下的时候,我国对他的提及仅限于零散的回忆和片断的介绍,这种情况是不应该的。燕卜荪一生的诗学活动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以文本批评为主导的时期主要是在中国度过的,同时,他是在中国完成了由前期向后期的转变,而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直接影响西南联大诗人群如穆旦等而对后来的中国现代诗坛如“朦胧诗”运动,产生了微妙而又深远的影响。由于燕卜荪在西方和中国的这种影响,我国文论界应该对燕卜荪研究做出自己回应,及时地补上这一“空白”课题。这正是本人选择此题的主要原因。另外,如果没有“新批评”的大规模的文本批评运动,就不会造就出几代具有新的欣赏趣味的读者和评论家,也就不会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盛行;如果文学批评仍然不能进入大学课堂,那么就根本不会有“20世纪是文学批评的世纪”这样一个局面;而这一切的产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与燕卜荪的《朦胧的七种类型》等著作的问世有关,它是英美文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于这样一部著作,我们不能束之高阁。这是我写此论文的又一个原因。有人说:“燕卜荪的诗歌和诗论是一块难啃的石头。”①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对象正是博士论文的好选题。希望此文能引起我国文论界对燕卜荪的关心,从而能有更多的学者从事此项研究,把燕卜荪研究深入下去。①引子自杨苡教授与笔者的谈话记录。杨苡毕业于西南联大。第一章燕卜荪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概述探讨燕卜荪早期的诗学理论不可能不涉及他的诗歌创作,这是因为,燕卜荪的诗学理论探索与他自己的创作实践有着密切联系。他在诗歌创作中显露出的科学理性精神同他在诗学理论探索中对文本语义的严密而系统的理性分析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一、燕卜荪的诗歌创作及生平威廉·燕卜荪爵士(SirWilliamEmpson,1906-1984)出生于英国约克郡,他的家庭属于贵族阶层。父亲叫亚瑟·R·燕卜荪,死于1916年,当时燕卜荪只有10岁。母亲叫劳拉。他有一个姐姐、三个哥哥。大哥是公务员,1914年死于飞机遇难;二哥1919年从部队退役后管理家产。燕卜荪早在中学学习期间,就在数学和文学两方面展露出才华.燕卜荪于1920年进入温彻斯特学院学习数学,1924年获英国瑞查森数学奖;在这期间他的论浮士德的论文获英国论文奖。1925年燕卜荪进入剑桥大学,先攻读数学,后又攻读文学,在数学和文学两个专业的荣誉学位考试中都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学位。在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歌和文学评论。(一)大学时代:生存激情与学术理性的协调如果不用“春风得意”来形容大学时代的燕卜荪,那么真的很难找到一个适当的词来描写他那时的情景。1925年进入剑桥数学系以后,他的数学成绩排名第一。他酷爱文学,业余时间练习写作。他写了很多话剧,草纸堆成了一堆。1926年2月,他参加了一个戏剧小组,但是这个小组不研究戏剧创作,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参加的戏剧小组关心的是戏剧批评。这方面我知道什么?我怎么会参加这个组呢?我在里面像一条鱼。”①此时的燕卜荪对文学批评还不感兴趣,他要当作家。1926年3月他构思了一部话剧,是独幕三场话剧,名为《三个故事》,此时他仅有20岁。该剧于1927年在剑桥上演,他自已也扮演了一个角色。演出轰动了整个校园。《剑桥评论》(CambridgeReview)和《格兰塔》(Granta)杂志都发表评论文章,赞扬燕卜荪的创作构思和技巧。该剧的奇特之处在于,第一场和第三场是可以连接的故①TheRoyalBeastsandotherworks,EditedbyJohnHaffenden,UniversityofIowaPress,1986,P9.事,第二场与那两场的情节毫不相干。全剧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两个场景,不同的人物,由于都是用对话揭示心理,所以得以成为一体。1927年他开始发表诗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心理学哲学也成果倍出,年轻的燕卜荪被不断问世的新成果鼓舞着,兴奋不已,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相对平稳的校园为他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提供了必要条件。剑桥学子都如饥似渴地吸收各种知识,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比如瑞恰兹讲课的时候,教室放不下听课的学生,他们就到大街上讲课。①有人说自中世纪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学习热情,也不曾有过如此吸引学生的教师。当时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人才济济。1922年,艾略特发表了他的著名长诗《荒原》,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所有在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艾略特对青年诗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创作诗歌的方法和技巧;他在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上作了大胆革新,坚决摈弃浪漫主义式的放纵情感、表现自我的原则,转而强调“逃避情感”,以精心选择的语言组织为主观情感创造出它的“客观对应物”。二是他对17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JohnDonne1572-1631)的重新评价。多恩的诗以“奇想”见长。燕卜荪就是在这个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写诗的,他的诗与牛津大学的“奥登一代”一样,在技巧上受艾略特影响,在内容上则多是积极向上甚至偏左,在语言上是朦胧的文学语言加严肃的科学术语,抒发的是现代敏感和心灵冲突。他们反对“象征式的诗”,燕卜荪要写的是“辩证式的诗”。奥登(W.H.Auden,1907-1973)是燕卜荪的同乡,也是诗人,他们二人一起写诗,相互切磋,结下了一生的友谊。燕卜荪在大学时代发表了很多诗,“在剑桥,每个人都谈论燕卜荪的诗。他的诗向人们的头脑挑战,似乎抗拒理解;这些诗好像施了迷人魔法,在当时就成了客厅游戏的内容,在许多聚会上,人们用几个小时解谜一样讨论这些诗。这种新诗带来的震惊和冲击是如此之大,人们简直无法衡量它在当时和以后的价值。人们被他的诗所吸引。艾略特已经在推崇这些诗。……李维斯②在每次课上都会提到燕卜荪。几乎每个人的房间都有燕卜荪的诗,大学里异口同声地赞扬。”③以燕卜荪的《世界末日》为例:他在诗中邀请读者和他一起飞翔,在恒星的空隙间穿越。他说宇宙像一个地球,更像一个牢房,撤旦的声音在地狱里回响。海湾像一个切面与地球的一点相切,每一个切点就是世界的一个末端,然而切点的曲率又排除了它是“末端”,这里就是世界“末日”。整个诗,时间与空间交错,地理、数学、宗教等知识都被结合在一起,更主要的是,燕卜荪在诗中抓住“end”这个词,运用了它既是“末端”又是“末日”的歧义,给诗歌带来了“含混”的效果。他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他日后写作《朦胧的七种类型》①Argufying——EssaysonLiteratureandCulture,EditedbyJohnHaffenden,TheHogarthPress,London,1988,P108.②李维斯(F.R.Leavis,1895-1978),剑桥大学教师,文学批评家。③TheRoyalBeastsandotherWorks,P8-9。这段话是美国著名作家瑞恰兹·埃伯哈特讲的。做了必要的准备。又如他的《远足》,写的是现代知识分子所关心的生存问题,具有思辩性。肥皂水张力扩大了星宿,天上反映出圣母的韶秀,迎接上帝打开更多的空间。错了!是我们在空间盘旋,超越光速的飞船毁灭多少个星星宇宙,让它们死得不留痕迹。①这首诗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肥皂水”说起,肥皂水竟透视出“圣母”和“上帝”的神圣空间,又转而联想和想象出人类自身对宇宙犯下的“毁灭”性罪行。宗教和科学术语的运用,是服务于对宇宙和人类前途的形而上思考的。燕卜荪在大学时代写的诗多是把文学激情与科学观念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并以大体相当的比例加以配制,在日常生活的矛盾、困感中注入哲学、逻辑学的思考,然后用非常严格的古典诗歌的韵律形式表达非常敏感的现代意识。王佐良这样评价燕卜荪的诗:“十分现代的内容却用了十分古典的形式,这里有一点对照,一点矛盾,但也增加了他的诗的吸引力。有些诗人的作品一见眼明,但不耐读;燕卜荪的相反,经得起一读再读,越读越见其妙。这类诗也构成了英国诗里的新品种。”②F.R.李维斯在《剑桥诗集》中写道:“燕卜荪以正确的方法学习了一些好的诗人,他的诗中有一种强烈的知识性的内容,(他的兴趣在观念上和科学上,他诗中的博学使我们想到多恩),……这些特点使诗有点难理解,像物理变化,但燕卜荪使人尊敬。”③可以说,在燕卜荪诗歌里,生存激情、学术理性与古典格律三者达成了巧妙的协调关系。这正构成燕卜荪诗歌的最突出和独特的特色之一,也代表了他对英国现代诗歌创作的一个宝贵贡献。人们从不同角度称赞燕卜荪,M.罗伯慈编辑了《新歌手》诗集,收集了英国20年代九位诗人的作品,包括奥登、燕卜荪等。
本文标题:吴学先著《燕卜荪早期诗学与新批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1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