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环江高中黄拉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难点:《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让学生进行朗读)还有一首是《示儿》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让学生自由发挥)Ppt简单介绍陆游的生平、作品。师:其实了解一个诗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鉴赏他的作品。课本中选录的是陆游的书愤,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歌去了解陆游。请大家打开课本16页。二、深入探究:①解题。书愤:书写愤慨。②朗诵诗歌。(齐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③走进诗歌合作探究:四人前后桌为一小组,结合陆游的背景资料,来赏析这首诗歌。1.疏通文意。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出来。大意:年轻时候怎么知道人生在世的艰难,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心中的怨气堆积如山。想想先人刘锜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那种气势让人难忘,使人振奋)。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出师表》一文中那种报国之情这是举世文明,千年悠悠,谁能与它媲美呢?2、如何理解首联“世事艰”?为什么又“气如山”?•师: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课本中对“气如山“的理解是: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而有的参考资料里面说:首联中的气如山,是陆游心中的愤恨堆积如山。对这两个观点,你支持哪一个?预设——第一种:此时陆游北望中原沦陷的国土,看着眼前这片荒凉,因此哀伤和愤恨之情堆积如山。预设——第二种:练习上下文可知,“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知道收复中原的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与金兵作战,宋军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师:因此首联书的是什么呢?——早年恢复中原之志。3、颔联中有哪些意象?写这些有什么作用?明确:•内容上,它写出了当时战场上勇猛进攻、奋力抗敌时的壮阔场面。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结构上,这里都用名词,大家看一看,这有点像我们之前学过的一首诗:枯藤老树昏鸦,那么这样的表达有什么效果呢?(ppt)颔联这些意象的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意象两两相合,能够增加读者的想象空间,也更能衬托出画面感。•师:所以第二联作者想书的是什么?——两次抗金胜利的场面4、颈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提问:颈联写的是什么,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明确:我以为自己有报国之志,可以投笔从戎,做那塞上长城,可是韶光已逝,对镜发现发已斑白。在自己最能为国效力之时满腔报国壮志没有得以实现,作者的感情是悲伤的、愤恨的。•作者背景:ppt出示:陆游一生仕途坎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所以:这一段中作者书的是什么?——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5、结合尾联,把握文章总体的思想感情。师提问:首先我们来理解这句诗。《出师表》一文中那种报国之情这是举世文明,千年悠悠,谁能与它媲美呢?师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呢?借用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表明自己想要效仿诸葛亮鞠躬尽瘁,但是没有遇到明君。“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④深入探究:我们现在已经疏通文意了,那么我们总结一下诗歌。师回顾:诗歌中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全诗没有一个“愤”,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错了?•合作探究: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从诗中找)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明确:作者愤懑的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不能为国效力,没有遇到贤明的赏识自己的君主,因此诗人借北望中原,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⑤明确感情基调,熟读成诵。师: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前两句的感情基调是对过去的回顾,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呢?——豪情满志,慷慨激昂。诗歌的后两句应该带着一种沉郁愤恨的情感去朗读。生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进行朗读。(两人)——全体师生诵读。()导语:让我们一起把陆游的爱国之心深情的表现出来。⑥2、本诗主要表现手法。⑦(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⑧⑨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此处处处联系前面所学的《长恨歌》《拟行路难》等,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妙在不曾说破,味之自然生愤,模拟对《行路难》的沈德潜的评语。②③⑤⑥七、研究讨论,比较分析: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同样写诸葛亮,角度不同,意境迥异。杜甫表达的是对于诸葛亮命运的慨叹,一代将才最终功亏一篑,抱憾离世,留下的是昔人已逝,风采不再的旷古悲凉。陆游作为一个失意的老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于诸葛亮的钦佩和羡慕。钦佩诸葛亮的将才;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得以大展宏图,成就事业。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自己壮志难酬、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功业未成的愤懑。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a、用典(“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板书:书什么感情基调首:恢复中原之志豪情•颔:抗金胜利场面激昂颈:壮志未酬之情沉郁尾:渴望建功立业愤恨
本文标题:《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37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