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最新神经病学大题总结合集
三偏综合征:内囊损害时,出现病灶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简称三偏综合征,常见于脑血管病。交叉性瘫痪:脑干病变大多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动眼神经麻痹:上睑下垂;眼球外展位: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复视,瞳孔散大,眼球向外下斜视,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消失。常见于颅内动脉瘤、结核性脑膜炎等延髓背外侧综合症:1.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伤)2.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吞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3.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4.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损伤)5.交叉性感觉障碍,及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侧束损害)常见于小脑后下动脉、椎基底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缺血性损伤。大脑脚综合征临床表现:1.患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肌麻痹,瞳孔散大2.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上下肢瘫痪(椎体束损害)。因损伤动眼神经和椎体束,又称动眼神经交叉瘫,多见于小脑幕裂孔疝。分离性感觉障碍:病灶侧相应皮节出现同侧痛温觉缺失,触觉、深感觉保留的分离性感觉障碍,常见于脊髓空洞症,早期髓内胶质瘤等后角损害或其他部位损伤疾病。Horner征:C8-T1侧角损害病变时产生眼裂缩小,眼球轻微内陷,瞳孔缩小或半同侧面部少汗或无汗。Broca失语:又称表达性失语或运动性失语,由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以口语表达障碍最突出。Wernicke失语:又称听觉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由优势侧颞上回后部病变引起,临床特点为严重听理解障碍。脊髓半切综合征:病变节段以下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精细触觉障碍及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痛温觉障碍,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等。脊髓横惯性损伤定位:1.高颈髓C1-4: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四肢呈上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四肢和躯干多无汗。2.颈膨大C5-T2:两上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两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可有肩部和上肢的放射性痛,尿便障碍。3.胸髓T3~12:T4-5脊髓节段是血供比较差而最易发病的部位,损害时,该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受损节段常伴有束带感。4.腰膨大L1-S2:受损时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双下肢及会阴部位各种感觉缺失,括约肌障碍。5.脊髓圆锥S3-5:支配下肢运动的神经来自腰膨大,故脊髓圆锥损害无双下肢瘫痪,也无锥体束征。6.马尾神经根:马尾和脊髓圆锥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但马尾损害时症状和体征可为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疼痛和感觉障碍位于会阴部、股部和小腿,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括约肌障碍常不明显。凝视麻痹:核上性眼肌麻痹(中枢性眼肌麻痹)时,由于大脑皮质眼球同向运动中枢、脑桥侧视中枢及其传导束损害,使双眼出现同向注视运动障碍分为水平注视麻痹、垂直注视麻痹。复视:是眼外肌麻痹经常出现的表现,是指某一眼外肌麻痹时,眼球向麻痹肌收缩的方向运动不能或受限,并出现失视物双影。瞳孔对光反射:是指收到光线刺激后瞳孔缩小的反射,分为直接光反射和间接光反射。其传导通路为: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上丘、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角膜反射:通路为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应)。是由三叉神经的眼神经与面神经共同完成的。当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或面神经损害时,均可出现角膜反射消失。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变在面神经核或核以下周围神经。1口角下垂并歪向健测,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食物易残存于颊部与齿龈之间。2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3同侧面肌瘫痪,即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4眼裂变大5.眼睑闭合无力,用力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为贝尔(bell)征,患者鼻唇沟变浅。张口时下颌偏向患侧。亨特综合征: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膝状神经节损害时,表现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舌前2/3味觉障碍及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耳后部剧烈疼痛,鼓膜和外耳道疱疹。随意运动指随本人意志而执行的动作又称自主运动.不随意运动为不经意志控制的自发动作.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患者表现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叫醒,醒后可勉强配合检查及回答简单问题,停止刺激后患者又继续入睡.昏睡:是一种比嗜睡较重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沉睡状态,正常的外界刺激不能使其觉醒,须经高声呼唤或其他较强烈刺激可唤醒,对言语的反应能力尚未完全丧失,可作含糊、简单而不简单不完全的答话,停止刺激后又很快入睡.昏迷:是一种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各种强刺激不能使其觉醒,无有目的的自主活动,不能自发睁眼.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级:1.浅昏迷2.中昏迷3.深昏迷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周围事物及灯,光刺激均无反应,对强烈刺激如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及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仍然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中昏迷:对外界的正常刺激均无反应,自发动作很少。对强刺激的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减弱,大小便储留或失禁。此时生命体征已有改变。深昏迷:对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自主运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反射消失,大小便多失禁。生命体征已有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则,血压或有下降。失语:是指在神志清楚,意识正常,发音和构音没有障碍的情况下,大脑皮质语言功能区病变导致的言语交流能力障碍,表现为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六个基本能力缺失或丧失。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也称痉挛性瘫痪,是由于上运动神经元,即大脑皮质运动区神经元及其发出的下行纤维病变所致1.肌力减弱2.肌张力增高3.腱反射活跃或亢进4.浅反射的减退或消失5.病理反射6.无明显的肌萎缩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又称弛缓性瘫痪,指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以及他们的轴突组成的前根、神经丛及周围神经受损所致.脑干运动神经核及其轴突组成的脑神经运动纤维损伤也可造成弛缓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表现为:1.受损的下运动神经元支配的肌力减退2.肌张力减低或消失,肌肉松弛,外力牵引时无阻力,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时“折刀”现象有明显不同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4.肌肉萎缩明显.共济失调:指小脑,本体感觉以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的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积躯干四肢和咽喉肌时可引起身体平衡,姿势步态及言语障碍。包括小脑性大脑性感觉性前庭性共济失调运动系统检查项目包括:观察肌容积,肌张力,肌力,不自主运动,共济运动,姿势和步态等。可检测患者主动运动或对抗阻力的能力,并观察肌肉的运动幅度和持续运动时间。肌力分级:0无肌纤维活动1有肌肉活动,无关节运动2有关节运动,但不能抵抗重力,不能抬起3可以抵抗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4可以抵抗阻力,但较正常差5正常肌力肌张力增加类型表现: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见于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病变。前者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明显,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大,终了时变小,称为折刀样肌张力增高;后者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伸肌与屈肌张力均增高,向各方向被动运动时阻力均匀,也称为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张力增高。闭目难立征实验:患者双足并拢站立,双手向前平伸,闭目。闭眼时出现摇摆甚至摔倒,称为Romberg征阳性,提示关节位置觉丧失的深感觉障碍。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某一区域脑组织或视网膜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大多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多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责任病灶的证据,可反复发作,称为TIA。TIA临床表现:一般特点:TI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突然,局部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历时短暂,最长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不留后遗症状。由于微栓导致的脑缺血范围很小,一般神经功能缺损的范围和严重程度比较有限。TIA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表现相似。颈内动脉系统TIA:对侧单瘫\轻偏瘫\面瘫\舌瘫,对侧偏身感觉减退\对侧同向性偏盲,失语\失用\空间定向障碍,眼动脉交叉瘫\Horner征交叉瘫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眩晕\平衡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复试,一或双侧面\口周麻木\交叉性感觉障碍\交叉性瘫痪。跌倒发作:突然下肢失张力跌倒,无意识丧失,很快自行站起。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双眼视力障碍发作治疗:TIA是急症.TIA发病后2-7天为卒中的高风险期,对患者进行紧急评估与干预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1.TIA短期卒中风险评估.2.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非心源性栓塞者,小剂量阿司匹林或氯枇格蕾),抗凝治疗(心源性栓塞者,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扩容治疗(适用于血流动力性TIA),溶栓治疗,降纤酶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3.TIA的外科治疗4.控制危险因素.脑梗死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损坏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是卒中常见类型,约占70%—80%其主要分为三种主要病理生理类型:1.脑血拴形成.2.脑栓塞.3.血流动力学机制所致的脑梗死.脑血拴形成:是脑梗死常见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根本病因,因此脑血栓形成临床上主要指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脑血栓诊断:1中年以上高血压2动脉硬化患者3静息状态下或睡眠中急性起病4迅速出现局灶性闹损害的症状和体征5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临床表现1:一般特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动脉炎症性脑梗死多见于中青年.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例有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局灶性体征多在发病后10余小时或1-2日达到高峰,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或部位.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当发生基地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颈内动脉闭塞的表现:可无症状(取决于侧支循环),单眼一过性黑矇,偶见永久性失明(视网膜动脉缺血),Horner征(颈上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受损),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等(大脑中动脉缺血),优势半球伴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可有体象障碍,颈动脉搏动减弱&血管杂音,可有晕厥发作&痴呆。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表现:主干闭塞:病灶对侧三偏\凝视麻痹(看病灶)\意识障碍;优势半球→完全性失语,非优势半球→体象障碍。皮质支闭塞:(1)上部分支卒中(眶额\额部\中央前回\顶前部分支):病灶对侧面部\手\上肢为主偏瘫&感觉缺失;伴Broca失语(优势半球)&体象障碍(非优势半球);无意识障碍。(2)下部分支卒中(颞极\颞枕\颞叶前中后分支):对侧同向性上1/4偏盲;无偏瘫;优势半球Wernicke失语,非优势半球急性模糊状态。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均等性偏瘫,可伴面舌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出现皮质下失语治疗:A治疗原则:1.超早期治疗:时间就是大脑,力争发病后尽早选用最佳治疗方案,挽救缺血半暗带.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年龄、缺血性卒中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3.整体化治疗:采取针对性治疗的同时,进行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干预B急性期治疗:一般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维持生命体征和处理并发症。主要针对血压,吸氧和通气支持,血糖,脑水肿,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发热,深静脉血栓形成,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心脏损伤和癫痫进行治疗。C特殊治疗:一、动静脉溶栓:适应症:1.年龄18-80岁.2.临床诊断急性缺血性卒中.3.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开始时间4.5小时.4.脑CT等影像学检查已排除颅内出血.5.患者或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禁忌症:1.有活动性内出血或外伤骨折的证据,不能除外颅内出血,包括可以蛛网膜下腔出血2.神经功能障碍非常轻微或迅速改善.3.发病时间无法确定,
本文标题:最新神经病学大题总结合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4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