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课《敕勒歌》
敕勒歌》教案(附导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敕勒歌》。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作家作品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字词积累敕勒(chì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个游牧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活动在今甘肃、内蒙一带。川,平川,平原。阴山:就是大青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穹庐: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在称蒙古包。穹,隆起的样子。苍苍:深青色。茫茫:辽阔,深远。见:通“现”,显现,出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乐府;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观: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重点:1、朗读诗歌;2、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难点:“天似穹庐”的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预习作业:1、解决生字,熟读课文。2、根据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腾格尔的《天堂》,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对草原的热爱。二、背景资料:(投影)《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录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敕勒族,古代少数民族,今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一带。这个民族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随时可以搬动的“穹庐”(今俗称“蒙古包”)。三、诗歌朗读:1、听范读录音。2、学生自己读,注意体会感情,把握语气语调。3、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简单评议。四、问题探究:(投影)1、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选择“穹庐”?这个比喻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2、诗中为什么不写人?是否无人?3、在“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这句采用了什么写法?五、小结:1、齐读诗歌。2、这是一首草原的赞歌,它歌咏了北国草原的富饶、壮丽,抒发了敕勒人对养育他们的草原的无限热爱之情。3、展示学生作品。由此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价值观中体现的和谐的一部分六、拓展延伸:(投影)1、投影展示风景图片。2、说说自己的家乡。七、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且背诵默写。2、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三、由此篇文章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也是价值观中体现的和谐的一部分
本文标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课《敕勒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59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