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哈尔滨市2014年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黑龙江哈尔滨市2014年中考化学试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C一12O一16Cl一35.5Ca—40一、选择题(1—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2014·哈尔滨)哈尔滨的太阳岛公园是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欧式灯饰外框用的黄铜主要成分是铜和锡B.宽阔的柏油路面所用的沥青是石油炼制的产品C.紫丁香树的种植可以提高公园内空气质量D.大理石围栏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常用盐的用途;石油加工的产物.解析:A、根据黄铜主要成分是铜和锌进行解答;B、根据沥青是石油炼制的产品进行解答;C、根据紫丁香树的种植可以净化空气进行解答;D、根据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进行解答.解:A、黄铜主要成分是铜和锌,故A错误;B、沥青是石油炼制的产品,故B正确;C、紫丁香树的种植可以净化空气,所以可以提高公园内空气质量,故C正确;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故D正确.故选:A.2.(2014·哈尔滨)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篝火燃烧B.H2O2溶液中加入MnO2C.铁钉生锈D.活性炭吸附毒气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A、篝火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H2O2溶液中加入MnO2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铁钉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活性炭吸附毒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D.3.(2014·哈尔滨)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是()A.①②③B.①②C.②④D.①②④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解析:根据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进行解答;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都有两个电子层.解:根据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进行解答;第二周期元素的原子都有两个电子层.根据图示可知原子具有两个电子层的有②④,①有2个电子层,但是表示离子,且不属于第二周期.故答案:C.4.(2014·哈尔滨)下列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过滤时,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B.加热蒸发过程中,当溶液蒸干时停止加热C.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将pH试纸放入待测液中蘸取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快速倒入考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液体药品的取用;蒸发与蒸馏操作;溶液的酸碱度测定.解析:A、过滤时,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B、蒸发结晶的实验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水分蒸干;C、依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判断即可;D、根据倾倒液体的正确方法分析.解:A、为防止过滤后仍浑浊,过滤时,漏斗中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故A正确;B、蒸发结晶的实验中,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水分蒸干,故B错误;C、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故C错误;D、倾倒液体时,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缓慢倒入,故D错误.故选A.5.(2014·哈尔滨)下列应用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及基本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A.用赤铁矿高炉炼铁Fe2O3+3COFe+3CO2置换反应B.硫酸厂污水可用熟石灰中和处理H2SO4+Ca(OH)2=CaSO4+H2O复分解反应C.加热混有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制取氧气2KClO32KCl+3O2↑分解反应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4P+5O22P2O5氧化反应6.(2014·哈尔滨)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铜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C.电解水实验:两个电极附近产生气泡,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D.铜片放人硝酸银溶液中: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考点:碳的化学性质;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电解水实验;金属的化学性质.解析:A、根据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A、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高温条件下木炭还原氧化铜:黑色固体逐渐变成光亮的铜,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C、电解水时,可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气体体积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多;且两者的体积之比大约是1:2,故选项说法错误.D、铜片放人硝酸银溶液中,铜与硝酸银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铜溶液和银,紫红色固体表面有银白色固体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7.(2014·哈尔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B.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C.pH6.5的雨水称为酸雨D.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考点: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解析:A、根据氢气燃烧生成水进行解答;B、根据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进行解答;C、根据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进行解答;D、根据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尘以及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进行解答.解:A、氢气燃烧生成水,无污染且热值高,所以氢气被认为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故A正确;B、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所以能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故B正确;C、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故C错误;D、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烟尘以及有害物质进入呼吸道,所以发生火灾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故D正确.故选:C.8.(2014·哈尔滨)以下做法错误的是()A.食用瘦肉等含铁食物预防缺铁性贫血B.用聚氯乙烯塑料制成食品保鲜膜C.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等物的失火D.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考点:微量元素、维生素与健康的关系及摄取方法;常用盐的用途;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塑料制品使用的安全.解析:A、根据铁的生理功能和食物来源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聚氯乙烯塑料会产生含氯的有毒物质分析判断.C、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等处的火灾不能有水,否则容易受损;根据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氯化钠的用途进行分析判断.解:A、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食用瘦肉等含铁食物预防缺铁性贫血,故选项说法正确.B、聚氯乙烯塑料会产生含氯的有毒物质,不能制成食品保鲜膜,故选项说法错误.C、图书、档案等发生火灾,不能用水、泡沫灭火器等扑灭,否则容易受损,应使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不会留下任何残留物质而使资料损坏),故选项说法正确.D、生理盐水是0.9%的氯化钠溶液,医疗上可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9.(2014·哈尔滨)乙烷是重要的燃料和化工原料。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乙烷由碳、氢元素构成B.每个乙烷分子中有8个原子核C.此有机物中含有两种原子D.此分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解:由乙烷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其化学式为:C2H6.A.乙烷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由乙烷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元素构成,故错误;B.由乙烷的化学式可知,每个乙烷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的,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故每个乙烷分子中含有8个原子核,故正确;C.由乙烷的化学式可知,乙烷分子中含有碳原子和氢原子两种原子,故正确;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故分子中质子数也等于电子数,故正确.故选A.10.(2014·哈尔滨)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选项事实解释A4毫升水和4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8毫升分子不断运动BNaOH溶液、Ca(OH)2溶液均显碱性溶液中都含有离子C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物质组成元素不同D装空气的注射器比装水的注射器容易压缩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间隔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解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A、4毫升水和4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8毫升,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B、NaOH溶液、Ca(OH)2溶液均显碱性,是因为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选项解释错误.C、CO和CO2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而不是物质组成元素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D、装空气的注射器比装水的注射器容易压缩,是因为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D.11.(2014·哈尔滨)下列有关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A.回收废旧电池能节约金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B.海洋资源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C.天然气是较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78%考点: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海洋中的资源.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回收废旧电池能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据此解答解:A、回收废旧电池能节约金属资源、减少污染,正确;B、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错误;C、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错误.故选A.12.(2014·哈尔滨)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选项需要区分的物质实验方法A涤纶线和羊毛线①观察颜色②点燃观察B木炭粉和铁粉①用磁铁吸引②加稀盐酸C稀硫酸和纯碱溶液①闻气味②滴加无色酚酞溶液D硬水和软水①加肥皂水②过滤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硬水与软水;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鉴别;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解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解答本题可选用排除法(只要发现选项中有一种方法错误,即可排除该选项).解:A、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线没有,可用燃烧法区别羊毛线和涤纶线;羊毛线和涤纶线在颜色上没有差别,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B、木炭粉不能被磁铁吸引,铁粉能被吸引,因此用磁铁吸引能被吸引的是铁粉,不能被吸引的是炭粉,可以鉴别;铁粉能和盐酸反应产生气泡,木炭粉不能和盐酸反应,无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C、稀硫酸和纯碱都是无味的液体,不能鉴别;稀硫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纯碱溶液能够使酚酞试液变成红色,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D、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硬水和软水是含有可溶性的钙、镁离子不同,因此用过滤的方法不能鉴别硬水和蒸馏水,故选项错误.故选B.13.(2014·哈尔滨)右图为甲、乙两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20℃时,100g甲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gB.20℃时,等质量甲、乙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C.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D.50℃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解答:解;A、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25g,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125g饱和溶液中溶解25g,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甲物质的质量小于25g,故对;B、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是25g.在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都等于100%×100g+溶解度溶解度,溶解度相等,溶质质量分数分数就相等,所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一样多,故对;C、3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对;D、50℃时,不知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相等,无
本文标题:哈尔滨市2014年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360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