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十章创新理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创新性思维的含义、创新的原则、创新的阻力;●理解管理创新的概念及含义、管理创新的意义;●熟知创新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创新阻力的克服、创新的过程;●掌握创新和维持的关系、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技能目标:●能够分析特定组织的创新现状,分析组织内外创新的机会存在于何处。●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将组织创新的阻力减至最小。学习内容第一节管理创新概述第二节创新性思维第三节管理创新的阻力与克服第四节管理创新的内容与过程第一节管理创新概述一、创新的概念及含义(一)创新的概念约瑟夫·熊彼特:“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用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主要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彼得·德鲁克:创新是“使人力和物质资源拥有更大的物质生产能力的活动”;“任何改变现存物质财富创造潜力的方式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是创造一种资源。”从哲学角度来看:创新是人类思维和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突破传统、寻求新的发展时空的存在方式。芮明杰:“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周三多:“创新首先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是管理的一种基本职能。即分析系统运行中的变化,进行局部或全局的调整,使系统不断呈现新的状态。”(二)创新的含义依据我国在现实生活中对创新一词的理解和使用,创新就是创新主体产出比自己以前所具有的东西好的东西的活动。其中“比自己以前所具有的东西好”有三重含义:一是指与自己以前所具有的东西不同;二是指比原有的东西更能给创新主体带来更多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收益;三是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创新的“新”不要求“首次”(指“首次”使用,或“首次”产生),只要求其结果不同于前、并且好于前;创新是一个相对于创新主体自身的概念,不强调横向的比较;创新的主体不只是企业,个人也可以是创新的主体。二、管理创新的意义⒈创新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⒉创新是组织谋取竞争优势的利器⒊创新是组织摆脱发展危机的途径三、创新和维持的关系维持是保证组织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组织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任何组织都是存在于特定社会系统中的动态的、开放的非平衡系统,要与外界不断发生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组织为适应组织内外变化而进行局部和全局的调整,便是管理的创新职能。维持与创新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创新是在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维持为创新提供井然有序的秩序和环境基础,而创新则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维持使组织保持稳定性,而创新使组织具有适应性。第二节创新性思维一、创新性思维的含义创新性思维的本质都在于创新,在于一般人的意想不到,在于破除形式逻辑的限制,因而非逻辑思维形式更能突出创新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直接引发出创新性设想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指非逻辑思维。二、创新性思维的表现形式(一)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理论一般可理解为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理性思维是指使理性认识系统化的思维形式。(二)多向思维多向思维也叫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而是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向多方向扩展,而不受已经确定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围等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三)侧向思维侧向思维是在正向思维、单向思维受阻时变换一下角度,从侧面来达到目的的一种创新思维方法。侧向思维的优点是在思维受阻、达不到预先目标的情况下,及时转移思路,变换角度,继续思维下去。侧向思维要求彻底打破“自我本位”的思考方式。侧向思维具体的运用方式有以下三种:⒈侧向移入侧向移入是指跳出本专业、本行业的范围,摆脱习惯性思维,侧视其他方向,将注意力引向更广阔的领域;或者将其他领域已成熟的、较好的技术方法、原理等直接移植过来加以利用;或者从其他领域事物的特征、属性、机理中得到启发,导致对原来思考问题的创新设想。⒉侧向转换侧向转换是指不按最初设想或常规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将问题转换成为它的侧面的其他问题,或将解决问题的手段转为侧面的其他手段,等等。⒊侧向移出侧向移出是指将现有的设想、已取得的发明、已有的感兴趣的技术和本厂产品,从现有的使用领域、使用对象中摆脱出来,将其外推到其他意想不到的领域或对象上。这也是立足于跳出本领域、克服线性思维的思考方式。(四)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得到启发的思维方法。三、创新的原则创新与维持相协调的原则开拓与稳健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风险意识与奖励措施并行的原则第三节管理创新的阻力与克服一、管理创新的阻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管理创新是一种经常性的工作,同时也容易遭到外界力量和组织内部成员的抵制。因此,任何创新活动都是有代价的。创新阻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来自个体和组织自身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体阻力习惯的影响。安全感的威胁和对未知的恐惧。利益上的影响。缺乏了解。评价差异。(二)组织的阻力组织的惯性组随着组织年龄的增长,组织往往有保持其稳定性的倾向,这将促使其反对创新,使组织产生一种惯性。组织的保守倾向研究表明:所有组织除非它处于快速增长或内部动荡的时期,否则其年龄越长或越成熟,它就变得越保守。二、创新阻力的克服教育和沟通参与和投入提供便利与支持谈判与奖励操纵和拉拢强制第四节管理创新的内容与过程系统在运行中的创新要涉及到许多方面,下面以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企业系统为例介绍创新的内容。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环境创新和观念创新等方面。一、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一)目标创新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据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特征,当系统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的关系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技术创新⒈要素创新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定的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改变物理、化学形式或性质的过程。参与这个过程的要素包括材料和设备两类。⒉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利用一定的方式将不同的生产要素加以组合,这是形成产品的先决条件。要素的组合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的时空组织两个方面。⒊产品的创新生产过程中各种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形成企业向社会贡献的产品。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产品,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产品创新包括许多内容,这里主要分析物质产品本身的创新。物质产品创新主要包括品种和结构的创新。(三)制度创新⒈产权制度产权制度主要指企业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目前企业产权制度的创新应朝向寻求生产资料的社会成员“个人所有”与“共同所有”的最适度组合的方向发展。⒉经营制度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经营制度的创新方向应是不断寻求企业生产资料最有效利用的方式。⒊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四)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可以从机构和结构这两个不同层次去考察。机构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横向分工的问题,即把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管理活动分成不同部门的任务;而结构主要涉及管理劳动的纵向分工问题,即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五)环境创新环境是企业经营的土壤,同时也制约着企业的经营。环境创新不是指企业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或活动,而是指企业通过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变化。(六)观念创新管理观念又称为管理理念,它是指管理者或管理组织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支配下,由现实条件决定的经营管理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构成的综合体。总体上来看,管理观念的创新要适应国内外环境,立足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管理科学的高度,摒弃不适宜的经营管理思想,实现从小生产意识向社会化大生产管理理念的革命性转变。二、创新的过程就创新的总体来说,它们必然遵循一定的步骤、程序和规律。归纳起来,完整的创新过程一般包括:寻找机会、提出构想、迅速行动、坚持不懈这四个阶段。(一)寻找机会⒈企业外部机会就企业外部而言,有可能成为创新契机的变化主要有4个方面。技术的变化。人口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变。⒉企业内部机会生产经营中的瓶颈。这种不协调环节的生产,既可能是某种材料的质地不够理想且始终找不到替代品,也可能是某种工艺加工方法的不完善或是某种分配政策的不合理。企业意外的成功和失败。(二)提出构想观察到了不协调的现象之后,要分析其原因,并据此分析和预测不协调的未来变化趋势,估计它们可能给组织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后果,在此基础上,努力利用机会或将威胁转换成为机会,使系统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平衡。(三)迅速行动创新的成功关键在于行动。最初提出的创新构想可能还不完善,甚至可能很不完善,尽管如此,也不能一味追求完美,应该立即付诸实施才有意义。“没有行动的思想会自生自灭”,这句话对于创新思想的实践尤为重要。(四)坚持不懈创新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尝试、不断失败、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创新者在开始行动以后,为取得最终的成功,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下去,决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便会前功尽弃。推荐阅读⒈周三多.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17~339⒉芮明杰.管理学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327~350⒊(中国学习型组织网)
本文标题:第十章_创新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42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