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可爱的四川七年级下册全套教案
课题第一课科技与教育2课时总第1-2课时●教学目标了解西汉文翁在古蜀创立蜀郡郡学的基本原因和经过,了解西蜀郡郡学创办、开创官学先河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教材并从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作为古蜀文明继承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教学手段录音机教学过程二次备课(方法和手段、改进建议)第一课时1.导入。四川的都江堰举世闻名,“李冰治水”家喻户晓。但是,“文翁化蜀”就不一定为人所知,其实“文翁化蜀”对四川的贡献以及对全国的影响是可以与“李冰治水”相提并论的,不过一个是在经济方面的贡献,一个是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2.教学过程西汉时候有位文翁,是庐江舒县人(在今安徽省庐江市)。他从小喜欢念书,长大后进官府做事,景帝末年官拜蜀郡郡守,到四川去上任。当时,蜀地的文化教育还十分落后,人们不读书不看报,仿佛蛮夷一般。文翁看到这种情况,觉得不好,他决心在任内把蜀郡变成有文化、有涵养的文明乐土,培养蜀人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风气氛围。文翁做的第一件事,是从蜀郡及下辖各县的小吏中选拔了十几个天资聪颖、乐意读书的,把他们送到长安,跟着京城的学者们学习。他们有的向五经博士们学习儒家经典,有的跟着行政官员学习律令。文翁则在蜀地做好这批学生的后勤保障工作,还为此削减了蜀郡的行政开销,把省下来的钱跟蜀地特产一起送到京师,交给导师们,作为蜀郡学生的培养费用。几年以后,这第一批学生定向委培结束,回到四川的工作岗位上,一个个都得到文翁的重用。他们中的不少人因为政绩突出,后来当到郡守、刺史等重要官职。可是去京城的名额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量培养人才的需要,所以文翁又有了第二项创举,就是在蜀郡首府成都开办官学。这在全国各郡还是头一家。文翁规定,凡进官学求学的蜀郡子弟,可以免除徭役;学成毕业后,根据考核成绩确定留用去向,成绩好的可以在郡县机关当官吏,成绩差些的可以做乡官。规定一出,不少蜀郡子弟跃跃欲试,可也有很多人持观望态度--读书真的就那么管用么?他们决定看看再说。这样,第一年招到的学生不是很多。文翁对这些到官学读书的后生们寄予厚望。他平常办公的时候,经常找一些官学学子在一旁观摩实习;到郡县视察的时候,也总是挑一些官学子弟随同前往。这些学生们到了基层,就帮助文翁宣谕政令、走访百姓,看起来很是体面风光。蜀郡的官民们渐渐地都感到在官学里读书是件特别光荣的事,报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不几年的功夫,进官学的竞争已经相当激烈,有些富人还想办法花钱让孩子去念书。经过文翁的一番举措,蜀地的风气果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乐意读书,仰慕文雅,在京师求学的蜀人数量跟齐鲁不相上下。后来,汉武帝把文翁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各地郡国都设立了自己的官学。文翁最后死在了四川任上。四川官民为了纪念他对蜀地发展做出的贡献,凑钱为他修造了祠堂,每年都来祭祀这位父母官。3.官学文翁石室的影响。文翁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校长”。他首创公立学校,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硬件”实体:成都石室中学。从古代的“文学精舍讲堂”(公元前141年)、“文翁石室”(历代大多这样称谓),到近代的“锦江书院”(1701年),到现代的“成都府师范学堂”(1902年)及“成都府中学堂”(1904年),直至现在的“石室中学”,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种人才。在同一地址连续办学已达2145年,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实现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二课时1、领先的科技。落下闳(前156年—前87年)复姓落下,名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中国古代西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太初历的主要创立者。汉武帝时任待诏太史,浑天说创始人之一。曾制造观测星象的浑天仪,创制“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律历”,在天文学上有较大的影响。西汉建立初始,仍沿用秦代历法,即颛顼历。至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年),历经100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另外,按当时的推算,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十一月甲子日的夜半,恰逢合朔和冬至,合乎历元要求。于是,太史令司马迁等人上书建议改历。汉武帝同意,并下诏广泛征聘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在同乡谯隆的推荐下,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参加改历工作。在改历过程中,曾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和唐都等20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18家不同的历法。经过仔细仔细比较,汉武帝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家,遂予采用,于元封七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3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将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为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辞而不受,隐居于落亭。太初历仍用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但取29+43/81日为一朔望月,由于分母为81,所以太初历又称八十一分法。它在很多方面超越颛顼历,归纳起来主要有:(1)太初历采用夏正,以寅月为岁首,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合拍。(2)太初历规定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在二十四节气中,位于奇数者,即冬至、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又叫做中气。凡阴历月中没有遇到中气的,其后应补一闰月。这种方法显然要比以前的年终置闰法更为合理。(3)为制历需要,落下闳亲自制造了一架符合他浑天观点的观测仪器,即浑仪。据推测,落下闳的浑仪由赤道环和其他几个圆环同心安置构成,直径8尺。有的环固定,有的则可绕转,还附有窥管以供观测。(4)通过实际天文观测,并参阅历代积累的天文数据,太初历第一次记载了交食周期,为135个朔望月有11.5个食季,即在135个朔望月中太阳通过黄白交点23次,可知1食年=346.66日,比现代测量值大不到0.04日,循此规律可预报日月食。太初历所测五星会合周期与现代测定值比较,误差最大的火星为0.59日;误差最小的水星,相差仅仅0.03日,已属不易。另外,作为基本数据,落下闳测定的二十八宿赤道距度(赤经差),一直沿用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被一行重新测定的值所取代。可以说太初历具备了后世历法的主要要素,如二十四节气、朔晦、闰法、五星、交食周期等,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历法。出于政治原因,太初历的朔望月数值特意附会81这个数字,使得精度反而低于颛顼历。中国古代有四大科学门类成果突出,即农学、医学、天文、数学,简称”农、医、天、算“。落下闳在这些方面均打下好的基础。他不仅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在上述学科领域的成就,而且大大加以了发展。落下闳参与制订《太初历》,作为中国古代历法的“样板”影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二千年,一直到现在,经久不衰,并已逐渐被世界各国认同。他的创新与发展最突出的是:其一,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将农学、天文、数学融合为一体。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学的一大独特的创造,完整的记载于《淮南子•天文训》(公元前140年左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落下闳的贡献是将24节气,这个告诉人们太阳移到黄道上24个具有季节意义的位置的日期,首次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节气(即立春、惊蛰、24节气中是奇数项的气)可以在上月的下半月或本月的上半月出现;而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等,24节气中是偶数项的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可以定为上月的闰月。这种置闰原则一直沿用一千多年。北齐(公元550--557年)张子信发现太阳视运动不均匀现象。现在知道因为地球公转轨道是椭圆,所以节气间隔的字排也应是不均匀的,这称为定气。直到清朝才开始在历法中使用定气,从而对“落下闳置闰法”作了改进:即在农历中除11月(冬月)、12月(腊月)和1月(正月)这三个月之外,其外,其余9个月仍采用落下闳制订的“以无中气月置闰”的方法。落下闳制定11月,以正月为岁首,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以135个月为交食周期。这些特点都是开创性的。有些已成为传统,至今仍在发挥功能,例如,中国人的春节、过大年。落下闳的贡献在农业中、生活中发挥直接的指导作用。其二,研制浑仪的浑像,提出浑天说。将天文观测与宇宙理论融为一体。浑仪是一观测仪器,内有窥管,以称望管,用以测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体的赤道坐标,也能测定天体的黄道经度和地平坐标。浑象是一个演示性和仪器,在一大球上刻画或镶有星宿、赤道、黄道、恒隐圈、恒显圈等。浑仪和浑象是反映浑天说的仪器,即是“物化”和“浑天说”。“浑仪”和“浑象”是“浑天说”这一宇宙理论的物理模型。因而浑仪和浑象常统称为浑天仪。或称浑天仪、浑天象。西汉末杨雄(公元前58-18年)在《法言•重黎》篇里写道:“或问浑天。曰落下闳营之,鲜于妄人度之,耿中丞象之。”这里的浑天,即浑天仪,包括了浑仪和浑象。科学史界已普遍认同:西汉的落下闳是提出“浑天说”的最早的代表人物。东汉的张衡(公元78—139年),既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从他流传下来和著作《灵宪》、《浑天仪》(见《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可以看出,张衡大大改进了落下闳研制的浑天仪,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浑天说”。张衡在《灵宪》序文中一开始就写道:“昔在先王,将步天路。用定灵轨,寻绪本元。先准之于浑体,是为正仪立度……”就明确承认了他的前辈的贡献。2、医学家唐慎微。唐慎微北宋医学家,字审元,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州)人.他把前人研究过的一千多种药物和二百多家单方综合起来,凭自己的实践经验做了详细的考订,写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这部书受到后世医药学家的重视。中文名:唐慎微别名:审元国籍:中国出生地:中国四川出生日期:1056年逝世日期:1093年职业:北宋名医代表作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4.秦九韶(约1202--1261),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1261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县),不久死于任所。他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早年在杭州“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1247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凡18卷,81题,分为九大类。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大衍总数术”(一次同余组解法)与“正负开方术(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使这部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秦九韶的数学成就及对世界数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的地位。1、秦九韶的《数书九章》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秦九韶潜心研究数学多年,在湖州守孝三年,所写成的世界数学名著《数学九章》,《癸辛杂识续集》称作《数学大略》,《永乐大典》称作《数学九章》。全书九章十八卷,九章九类:“大衍类”、“天时类”、“田域类”、“测望类”、“赋役类”、“钱谷类”、“营建类”、“军旅类”、“市物类”,每类9题(9问)共计81题(81问),该书内容丰富至极,上至天文、星象、历律、测候,下至河道、水利、建筑、运输,各种几何图形和体积,钱谷、赋役、市场、牙厘的计算和互易。许多计算方法和经验常数直到现在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被誉为“算中宝典”。该书著述方式,大数书九章多由“问曰”、“答曰”、“术曰”、“草曰”四部分组成:“问曰”,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答曰”,给出答案;“术曰”,阐述解题原理与步骤;“草曰”,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此书已为国内外科学史界公认的一部世界数学名著。此书不仅代表着当时中国数学的先进水平,也标志着中世纪世界数学的最高水平。我国数学史家梁宗巨评价道:“秦九韶的《数书九章》(1247年)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内容丰富,精湛绝伦。特别是大衍求一术(不定方程的中国独特解法)及高次代数方程的数值解法,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那时欧洲漫长的黑夜犹未结束,中国人的创造却像旭日一般在东方发出万丈光芒。”2、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领先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554年,被康托尔称为“最幸运的天才”秦九韶所发明的
本文标题:可爱的四川七年级下册全套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0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