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在广袤的地球上,沙漠、高山、沟壑、沼泽、荒原,各种复杂的环境曾阻碍着人类的交流,然而,即便天险重重,人类探索与交流的脚步从未停止,即使在只能靠步行过的时代,人类依然能跨越千山万水,创造奇迹,一条古老的商道逐渐形成。公元前138年,一个普通郎官从长安启程出发,踏上出使西域的征途。然而,他并不知道,此次出使,将担任更为重大的,可载入人类史册的使命,他所开启的道路,将连通东方与西方,它蜿蜒曲折,却又绵绵不断,它又主干也有分支,甚至扩展到浩淼的大海,它冲破了自然与人为的巨大障碍,几度衰落,又几度兴盛,成为人类历史中的伟绩,直道现在,它依然能重新焕发出蓬勃之路,它就是丝绸之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亲率一支32万精兵组成的大军,奔赴大同城东公里处的白登山,此时,刘邦已完胜最强大的对手项羽,他的军队也身经百战成为威武之师,然而,强悍的匈奴人仍对新兴的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匈奴,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骑兵队伍,依仗时速60公里的骏马,匈奴,骑兵经常南下侵扰,刘邦决心倾举国之力彻底打败匈奴,不料,就在白登山,四十万匈奴铁骑突然间将汉军团团围住,一困就是七天七夜,白登山之战,使汉王朝完全处在了劣势,不得不采取和亲等怀柔政策来维护与匈奴的关系。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西汉王朝逐步进入鼎盛时期,胸怀大略的汉武帝不甘于对匈奴低声下气,北击匈奴、开疆拓土、一雪前耻成为汉武帝最大的心愿。为了提高胜算,西汉朝廷在积极备战的同时,也在外交方面多方谋划,一位匈奴的降人告诉汉武帝,在匈奴的西边有一个游牧民族叫大月氏,大月氏被匈奴打败后,被迫一再西迁,只因没有强援,无法报仇,这个消息令汉武帝非常振奋,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当即产生,他要派遣一个高规格的使团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一支一百多人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启程,踏上西行之旅,为首者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然而,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荣誉的向往,有着强烈的探险精神,他喜欢开拓未知的领域,不甘心碌碌一生,他就是张骞。当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使者时,几乎无人敢应募,张骞欣然而出,担负起联系大月氏国的重要使命。然而,对于大月氏具体的情况甚至它的所处的确切地址,张骞等人几乎一概不知,西域的一切也只在传说中,包括巍峨的昆仑山和神秘的西王母。张小锋:当时的西域也是一个神秘而具有挑战的地方,那么能够在丝绸之路上,往来于丝绸之路或者串通贯穿丝绸之路,那是人们挑战自我,探知未知世界的一个表征。西域是见诸中国古代史籍的一个地理概念,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汉朝初年,匈奴征服了天山南北30多个小国,完全切断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在中国先民的地理观念中,昆仑山位于西北、是陆地上最高的山,也是黄河的源头,据说,西周的周穆王曾经乘着八骏神车西征到达昆仑山丘,与西王母酬唱游玩,尽欢而返。昆仑山,实际上是今天新疆哈密北部的天山,巍峨的天山遮住了先民的视野。在公元前二世纪,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对于天山以西、以北的世界,人们知之甚少,对于张骞出使的西域,除了美丽的传说,更多的是可怕的传言,飞沙走石、渺无人烟。然而,更大更现实的困难还是匈奴的阻隔,要想前往西域,必须途径匈奴统治的广大地区,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障碍。果然不出所料,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陇西郡出镜不久,即被匈奴拦截,为了使张骞屈服,匈奴人采取了威逼利诱的手段,张骞始终不为所动,匈奴首领又将张骞等人流放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西北寒地,让他们自生自灭,在极艰难的情况下,擅长骑射的甘父以射猎鸟兽帮助张骞度过困境。甘父本是匈奴人,在汉地时是堂邑侯的一名家奴,他与张骞一样,有着非同寻常的开拓精神。为了将张骞留下,匈奴首领单于特地给他娶妻,然而,张骞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张骞被匈奴扣留达13年之久,却也熟悉了西部的生活、语言、风俗和地形。公元前129年张骞终于等到了出逃的机会,在匈奴人放松监视的时候,张骞和甘父等人成功逃出匈奴,寻向西找大月氏,这是又一段极其艰险的历程,他们不得不经过茫茫的大戈壁,在呼啸而至的狂风冷冻交加中,随行者又有人被夺去了性命,他们还必须翻越起伏不断的葱岭,所经之处,一连数天荒无人烟,大月氏究竟在何处,经过数十天的艰难跋涉,张骞还是没有找到他要出使的目的地。好在他到达了位于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张小锋:大宛在这个地方,应该它的地理位置更靠西一点,是诸国文明的交会之所,那么当然也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民族之间的一个交融的地方,大宛的国王早就听说过汉朝非常富强,但一直无缘交往,所以对张骞非常欢迎。张骞说明出使的目的,请大宛国王将他们送到大月氏,大宛国王答应了张骞的请求,派了向导和翻译带领张骞等人,经康居属地,辗转来到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不料,被迫以伊犁河、楚河流域西迁的月氏人,已经在原大夏国土上建立了新的家园,那里的自然条件比原居住地更好,他们安于现状,不愿意再向匈奴寻仇。张骞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对方仍含糊应答,张骞只好返回。劫难重重,归国途中,张骞再次被匈奴扣留,一年多后,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带着妻儿和甘父逃回汉朝,回到魂牵梦绕的长安,第一次出使西域至此结束,人们不难发现此行的艰险和残酷,出发时庞大的使团,此时只剩下两人,更令人感到难受的是,出使时间长达12年之久,付出如此巨大而惨重的代价,当张骞两手空空见到汉武帝时,已是人面全非,十年世事哽咽难言。然而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果真没有收获吗,对于西汉朝廷而言,张骞带回了极其重要的信息,他详细汇报了亲临四国,传闻的六国的情况,使年轻的汉武帝兴奋而神往,西域从此由虚幻的想象,变成真实的存在,这是东西方世界得以沟通的基础。张骞介绍,大宛有好马,马出的汗像血一样,是天马的后代,大宛的好马像汉武帝血脉喷张。公元前116年,汉武帝派张骞再次持节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已不像第一次那么凶险了,经过一系列战争,汉朝大败匈奴,匈奴被迫远徙,出使路途变得非常顺畅,此时,张骞已年近五十,身体也因饱经沧桑而变得衰老。然而,他仍是出使西域的不二人选,巨大的使命感依然充斥着张骞的心胸。在他看来,貌似险恶的西域,实则是他的宝地,是能够成就他人生价值和巨大荣誉的所在,他愿意为出使西域洒尽他的热血,使团队伍更加庞大,出使人数达300人,带着汉朝廷的热望,没人备马两匹,携带数万头牛羊和价值为千万的金币、丝绸等贵重物品,他们的目的地视位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乌孙国。谢振瓯是一位画家,从事有关丝绸之路的国画创作已30多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再次沿着张骞出使的道路西行,近距离感悟丝路文化,进行采风和创作,阳关朵朵,高昌古城,帕米尔高原的沙碛旷野,他在烈日下体验着当时张骞在西行路途上的饥渴,和使者们的思乡寂寞,大漠的孤寂,落日的苍凉,在这条千年古道上,他用他的作品展示着当时张骞和他的使团走过的西域各国的风情与世故。谢振瓯:本身去的的时候其实是不愉快,带着一种历史的负重感,去解读一下他们在那个年代怎么认识这个地域、这个文化,而且创造了全部这种东西,所以去的时候你怎么能不感动。乌孙是西域的大国,也是匈奴的重要的属国,张骞此行的目的是要劝乌孙,弃匈奴亲汉。张骞此次出行非常的顺利,毫发无损地来到了乌孙王廷的所在地—赤谷城,庞大的使团,贵重的礼物,衣饰鲜明而彬彬有礼的使臣,这一切令乌孙君臣对遥远的大汉朝心生敬畏,乌孙国王热情的招待了张骞一行人,表示愿意与汉朝交往,但是不愿意与匈奴为敌,婉拒了汉朝来使得政治诉求,他派遣使者跟随张骞来到汉朝,表达答谢之情。张小锋:对汉而言,如果乌孙能够与汉建立友好的关系,又与匈奴交恶的话,那无疑是汉出击匈奴的最有利的一个左勾拳。汉武帝又先后将两位公主嫁给乌孙王,实行和亲政策,终于使乌孙从亲匈奴转为亲汉,公元前71年,汉军出兵五路讨伐匈奴,乌孙出兵助汉立下大功,乌孙成为汉朝在西域的可靠盟友,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持续了百年之久。除了出使乌孙国外,张骞派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进行访问,宣扬汉朝的威德,表达交往的意愿。完成第二次出使的任务,张骞返回长安一年后就病逝了,这一年是公元前114年,张骞的一生仿佛就是为了完成出使西域的重任,这一伟绩足以让他名垂千古,司马迁在《史记》中用凿空一词,形象描述了张骞开通西域的壮举。张骞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无形财富,他的卓识远见、坚定信念,他的不畏艰险、用于开拓,他用一个人有限的热血,洒成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无价之路,这条丝绸之路走过平原草地,跨越高山峻岭,穿过沟壑沙漠,为人类做出卓越的贡献。赵凯:张骞等于是第一个以汉家使臣的身份大规模的进入到这一领域里面,进到这个过去我们没有足够了解的领域,所以可以把它叫凿空。张骞和部属是有史以来第一批踏入西域乃至更远地区的中原王朝官方使节,张骞使团所到之处,宣言汉朝的威德,传递汉人的友善,使天山南北、亚洲腹地的人们第一次了解到汉朝的强盛与富庶,产生了与这个东方大国交往的愿望,架起了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对于这样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政治之路、经贸之路、文化之路,为什么要叫丝绸之路呢。宋艳萍: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人就懂得了养蚕抽丝,然后织绢制绸这种技术,在瓷器和茶叶传到西方之前,丝绸呢它是中国和西方贸易的最主要的,而且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20世纪以来,从塔里木盆地到罗马帝国东方行省帕尔米拉,罗马帝国本土意大利都发现了汉代的丝绸制品,安息的达官显贵、罗马的宫廷名流都用中国的丝绸来显示自己身份的高贵。汉朝前后延续了四百年之久,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活力和张力的时期之一,公元前后,汉朝与亚洲的多数地区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和政治关系,由此形成的路线,被统称为丝绸之路。1877年,德国历史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间,连接中国与河中以及中国与印度,以丝绸之路贸易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线,这条商道从中国的政治中心长安或者洛阳发端,向西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穿越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西域,进入中亚地区,然后继续向西,通往西方文明的中心—罗马帝国,或者向南到达身毒。今天谢振瓯再次来到西安,这是他20世纪80年代来到这里创作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丝路源泉,来到这里更勾起他创作上的思绪,那就是他作品中流露出的一丝丝朝花夕拾般的思想愁绪。谢振瓯:西方过来的人爱穿汉服,我们的人爱胡化,爱上西方的短袖子,窄袖子,爱穿靴子,互相就是一种好奇,一种交流。如今走在这商业氛围浓厚的西市商业大街内,让人又重新感受两千年前,由于张骞开通西域所带来的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使者、商人往来不绝的场景。从此,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直接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将东西方两大文明中心连接起来。这里是伊塞克湖,是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节点之一,乌孙人曾生活在伊塞克湖的附近,并在这里通过货物交易成为丝绸贸易中间人,作为吉尔吉斯坦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塔西巴叶娃,经常行走于伊萨克湖的水岸,1958年,吉尔吉斯科学院派人潜入湖底进行考察,根据当时的记录,伊塞克湖与古时相比,至少向内陆延伸的上百米,也就是说伊塞克湖的一段丝绸之路的历史遗迹今天都沉落湖底。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东西方经济文化在这里汇聚,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中转中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出现了很多具有东西方文化特征的古代文物,这里是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博物馆,一场有关丝绸之路文物的展览正在举办。采访:吉尔吉斯斯坦是丝绸之路上很重要的一环,也就是说它连接了东、西方世界,从它境内穿过,几条丝绸之路的支线。比如在不同的地区,很多东西都能展示东、西方世界的联系,我们的陈列柜下层向大家展示了茶杯,出土的青铜碗,上面刻有阿拉伯文字的铭文,出土自天山山脉中部,它被认为引进自中国。在陈列柜上层,在上面的架子上,展示的是玻璃碗,古罗马工艺,公元一世纪,出土于阿赖山脉,贾拉拉巴德州,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吐鲁番盆地,这里酷热少雨,是中国极端干旱的地区之一,住在这里的人们采用一种叫卡儿井的地下水利工程,而这项技术始创于西汉,当时汉人来到这里移民屯田,把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传到了西域,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阿里米尔大妈每天的生活,就是从这坎儿井里流淌出的涓涓泉水中开始的,他和生活在吐鲁番的人们一
本文标题:第27集丝绸之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0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