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班级:09公管姓名:罗燕学号:200910114070浅谈安顺屯堡文化在今天的贵州安顺,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音、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与周围村寨截然迥异,这一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屯堡文化”。也许你会很好奇,中国怎么会还有一种叫“屯堡人”?是的,贵州的安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人,而且仅仅是贵州安顺才存在。他们和汉族相似但是又和汉族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屯堡人现在也就成为绝无仅有的文化。(一)、屯堡文化起源的历史背景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600多年前,明洪武帝朱元璋为加强连疆地区的统治。在江浙招幕士兵,让他们携妻带子进入贵州,居住在设置的卫所里,战时出征,闲时屯垦。明洪武14年,朱元璋钦令颖川侯傅友德将军率30万大军进行征南,一举剿灭梁王,平定了西南边陲,屯堡人的祖先就是当年南征的将士及家眷等。战事平息后,为了“永固江山”,朱元璋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建立“卫所制度”,并将这些军士及其眷属留驻贵州,屯戍于此,至今已六百余年。他们在黔中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息繁衍,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其后裔被称为“屯堡人”,。《安顺府志——风俗志》载:“屯军堡子,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在今天的安顺,许多大家族的族谱,记载均与史料相同。《叶氏家谱》载:“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被派遣南征……。平服世乱之后……令屯军为民、垦田为生”。在漫长的岁月中,征南大军及家口带来的各自的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经过六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和演变,“屯堡文化”因此而形成。当时卫所广布全省各地,军户达数万人之多。沧海桑田,而今这些卫所的遗迹大多散落到了历史的时空中了,但在“黔之腹,滇之喉”的安顺,至今还保存着一此卫所旧址及当时人们生活的遗风,天龙屯就是其代表。接下来主要介绍的就是天龙屯堡。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平坝县,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安顺地处于及极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有“颠之喉黔之腹之称”。当时朱元璋为了讨伐吴三桂带领三十万大军南下,目的就是为了平乱。这些驻守的官兵就是今日屯堡人的祖先。走进天龙屯堡古镇,让人顿时有重回明朝的感觉。这里沿习的600多前的大明文化民俗,这也是它给人们最大看点。踏进这个村落就像坐进一座古城,你会发现,这里的建筑、服饰、语言、信仰、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它能引领你探索这文明后裔的冲动。(二)、屯堡的建筑在建筑上,占尽天时地利的屯堡人,用当地特有的石块、石板,结合江南的建筑文化传统,村落中到处都是石墙、石瓦、石桥、石路。这里的建筑风格完全符合金戈铁马的历史时代。走近村落你会发现,这里的巷子就像迷宫般有进没出。从建筑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祖先是战乱时代的退守军人,御敌是必不可缺少的。从横交错的巷子,每条似通而非通,深远悠长,走进去有踏入不归之路之感。是啊,这样每条巷既能单独防御又可互相形成整体防御。进入巷中就如进入了迷宫,如敌人冒然进入,关上巷门,就如关门打狗一般。在原始的村落布局上我们发现,屯堡民居极少有单体民居独立存在,它们都是户靠户的紧挨着,从寨子中心的“点”向外扩展,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屯堡民居建筑具独立,同时又跟整个寨子的布局浑然一体,单体和整体做到了完美的结合。依山傍水,可攻可守。走进村子,村前就是河,村后靠山,这是屯堡村落特有的特点,无一例外。村寨的选址是如此的讲究,寨前要有河流,用于灌溉,寨中有水源,用于饮水,寨后有靠山,进则可攻,退则可守。他们的身份是驻守军队,担负双重使命,一是要保证国家的稳定,而是要自给自足,这就决定屯堡建筑的风格。屯堡寨子的前面是阡陌纵横的田坎,有丰富的灌溉水源,利于耕种;寨后的靠山高而险峻,登顶可以远眺,观察敌情。高高的碉堡其中最大的作用就是窥探敌军。原始的屯堡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伟的寨门,寨门和城垣都采用坚固的石料垒砌,高大雄伟,站在寨门上即可看清进攻之敌的情况。精雕细刻,琼花瑞草。屯堡建筑虽然把军事功能在首位,但也不完全一味是粗犷的东西。屯堡人的民居建筑雕刻还是十分细腻精巧的,特别是屯堡民居的门头雕刻最为繁富,有花窗、花板、垂花柱。每个部件都饰以不同的图案,常见的有蝙蝠、梅花鹿、麒麟、喜鹊,正宗传统的汉族雕刻图案;民居内部的花窗、花门、柱础等雕刻也多如此,这些雕刻图案与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不同之处。屯堡建筑的内部,是封闭式燕窝式建筑,一间正房一间厢房一座照壁,称之为小三合院。若干个小三合院共用一条通道,连为一体,极具防御功能。城堡式建筑则是在燕窝式的基础上,将院落加大加宽,同时安置两重朝门,双门内又一个专事守卫的小屋,外重朝门则呈外宽内窄的“凹”字型,在凹壁上留着交叉火力的枪眼。朝门的顶部还有可以观察外面动静的“望楼”。枪眼的形状很多,有“一”字形、“十字”形,还有“梅花形”等等。战火纷纷的时代会因你走近屯堡村寨而历历在目,好像是昨天在发上的事,一座座固若金汤又精雕细刻的石头城堡,同时也将一段铁马金戈的历史,永恒地定格在了中国西南部这一片邈远的喀斯特山地上。(三)、屯堡服饰走进屯堡村寨,最吸引人的肯定是屯堡的女人,她们身着宽袍大袖长及脚踝的宝蓝色长衫,劳作在田间地头,屋里灶间。她们性格无拘无束,屯堡女人早在明朝时就从不受缠足之苦,又被人叫做“大脚妹”,这这在古代男尊女卑的中国是很罕见的。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颜色多以青、蓝色为主,她们身穿右衽布制的长袍并且不加花边,袖子尤其宽大。这正是屯堡妇女的服饰是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领子河袍袖边沿均镶有彩色丝线绣成的花边,腰系真丝黑色宽带,前有围腰。最显著的是她们的用色,宝蓝色是屯堡女人服饰的最爱,兼有深绿色或紫色。有专家们考证说,屯堡人的服饰,无论是色彩还是款式,都鲜明地表现着元末明初江南服饰的遗存。梳头也是屯堡女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婚前一根独辩,婚后就要修面修眉,并梳成长发盖耳的发髻,据说这也是明朝世代江南女子的典型发式。她们将头发分成三绺,左右两边先垂下盖住耳朵,又盘绕回来与中间部分绞合,挽成发髻,再用银制或玉制的长簪插牢。梳这种头很费功夫,一般梳一次头需耗时一至二个小时,虽说有些麻烦,但毕竟是祖宗传下来的,轻易改变不得。还有个区分已婚和未婚的特点,就是看她们的腰带坠下来的是多少条带子,要是一条就是未婚,两条就是已婚。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附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补、镂、镶、滚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现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戏台上看到的这种穿着打扮,在这里只是日常生活便装。其盛装、婚丧嫁娶装和节日盛装更有独特的魅力。用一句话概括她们的服饰就是脚有两个翘翘、腰有两个吊吊,耳有两个吊吊,头有两个翘翘。在众多的民族中,要看出其是哪个民族,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他们的服饰。服饰给人们最直接的视觉冲击,虽然,现在社会已是高度的现代化,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民族传承着他们的祖先特有的淳朴和简单。这给现代人类带来一大批文化财富。总之,屯堡出了丰富的建筑风格和服饰外,他们还有很多独特之处,就是种田的多是妇女,每逢春耕时节,田间多数是女人的背影,男人们都赚钱去了。还有到屯堡别忘了看地戏,屯堡的地戏是男人的专利,表演者全是男性,忌讳女人参加。虽说演地戏是男人的事,但女人却是最忠实的观众。屯堡的男人还是一家之主,负责家里寨中的大事决策。这些事固然不是重男轻女,大多也是为了继承祖宗。
本文标题:浅谈安顺屯堡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2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