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生理学--消化和吸收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第一节概述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消化有两种方式:1.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2.化学消化: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医学全在线网站一、消化道平滑肌(一)一般特性:1.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为敏感2.紧张性收缩3.自动节律性运动4.伸展性5.兴奋性较低(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物电活动※BER是胃肠运动的起步电位,是平滑肌收缩节律的控制波。静息电位、基本电节律(BER)、动作电位、肌肉收缩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直肠、肛门。消化腺:大—肝脏、胰腺、唾液腺小—食管腺、胃腺、肠腺消化液:水、各种电解质有机物(消化酶和粘液等)消化液的主要功能:1.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2.改变消化道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3.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成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4.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物理性和化学性的损伤。三、胃肠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一)自主N系统(除口腔、食管上段、肛门外括约肌外)1.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盆神经)乙酰胆碱+M受体→促进胃肠运动和分泌此作用可被阿托品阻断少部分副交感N:肽类物质(血管活性肠肽、脑啡肽、P物质、生长抑素等),抑制性2.交感神经:NE+β2受体、α受体→抑制胃肠运动和分泌(二)肠神经系统(局部反射系统)1.肌间神经丛:位于纵形肌与环形肌之间(欧氏丛)主要支配平滑肌细胞。2.粘膜下神经丛:位于环形肌与粘膜肌层(麦氏丛)之间主要调节腺细胞和上皮细胞功能。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由胃肠道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合成与分泌的生物化学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胃肠激素的作用:1.调节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的运动2.调节其他激素释放3.营养作用部位化学消化机械消化口腔唾液咀嚼、吞咽胃胃液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小肠胰液、胆汁分节运动小肠液紧张性收缩、蠕动大肠大肠液分节推进运动、蠕动、袋状往返运动、集团蠕动表5-1消化方式一览表第二节口腔内消化食物→食团一、唾液分泌(舌下腺、下颌下腺、腮腺)(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唾液淀粉酶作用:湿润、清洁保护和化学消化化学消化作用: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二)唾液分泌的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副交感N(Ach+M)——分泌大量稀薄的唾液交感N(NE+β2)——分泌少量粘稠的唾液第二节口腔内消化食物→食团一、唾液分泌(舌下腺、下颌下腺、腮腺)(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无味,近中性、低渗,唾液淀粉酶作用:湿润、清洁保护和化学消化化学消化作用:淀粉麦芽糖唾液淀粉酶(二)唾液分泌的调节(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副交感N(Ach+M)——分泌大量稀薄的唾液交感N(NE+β2)——分泌少量粘稠的唾液二、咀嚼和吞咽蠕动:指由平滑肌顺序收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它是消化道普遍存在的运动形式。食管下括约肌:其舒缩活动使食物顺利通过和防止胃内容物返流。食管失弛缓症第二节口腔内消化第三节胃内消化食团→食糜一、胃液分泌(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透明、酸性液体胃液成分和作用1.盐酸(HCl):由壁细胞分泌,作用:1︿62.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HCl→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蛋白质→3.粘液及胃的屏障:润滑食物,保护胃粘膜4.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保护Vit.B12并促进其吸收蛋白胨氨基酸多肽胃的屏障:a.胃粘膜屏障b.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二)胃液分泌的调节1.引起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迷走神经→G细胞促胃液素:由G细胞合成、释放组胺:由肠铬样细胞分泌,H2受体阻断剂:甲氰咪胍2.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直接或间接作用(生长抑素)脂肪:释放抑胃肽、神经降压素高张溶液:肠-胃反射、胃肠激素生长抑素:D细胞分泌,直接作用于壁细胞、G细胞等第三节胃内消化3.消化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二、胃运动(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1.容受性舒张2.紧张性收缩3.蠕动第三节胃内消化(二)胃排空及其控制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控制:胃运动是促进胃排空的动力。1.胃内因素:促进胃排空神经:迷走-迷走反射体液:促胃液素2.十二指肠内因素:抑制胃排空神经:肠-胃反射体液: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第三节胃内消化医学全在线网站第四节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食糜在小肠内停留3-8小时,在同时受到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消化和小肠运动的机械作用后,变成小分子物质而被小肠吸收。不能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则进入大肠。一、胰液分泌(一)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无色透明、无味碱性液体胰腺外分泌部:导管细胞——水、碳酸氢盐、多种离子腺泡细胞——多种消化酶1.胰液的无机成分和作用NaHCO3的作用:中和胃酸、为小肠内各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最适pH。第四节小肠内消化2.胰液的有机成分和作用1)胰淀粉酶:对生的或熟的淀粉水解率都很高。2)胰脂肪酶脂肪酸胰辅脂酶甘油三酯甘油一酯胆盐甘油3)蛋白水解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糜蛋白酶原肠致活酶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蛋白质小分子多肽、氨基酸由于胰液中含有水解三大类主要营养物的消化酶,因而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二)胰液分泌的调节1.神经调节食物→迷走神经兴奋Ach——直接作用于胰腺促胃液素——间接作用于胰腺*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水分和碳酸氢盐含量很少,酶的含量较丰富。第四节小肠内消化2.体液调节Ⅰ.促胰液素—由S细胞分泌,特点:H2O和HCO3-大量分泌,而酶的含量很低Ⅱ.促胰酶素(缩胆囊素)—由I细胞分泌,特点:促进酶的分泌,对H2O和HCO3-的作用弱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肝细胞→胆汁→肝管→胆总管→十二指肠胆囊管→胆囊(胆囊胆汁)第四节小肠内消化(肝胆汁)(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味苦透明,偏碱性成分:无机物:H2O、HCO3-、Na+、K+、Cl-、有机物: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胆汁中不含消化酶,与消化功能有关的是胆盐。胆盐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具有重要意义。(二)胆囊的功能胆囊收缩:胆汁流入十二指肠,胆囊舒张:容纳胆汁(三)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食物进入消化道是促进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自然刺激物。高蛋白食物>高脂肪或混合食物>糖类食物1.神经调节食物→迷走神经兴奋Ach胆汁分泌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第四节小肠内消化2.体液调节a胆盐—利胆作用最强(肠肝循环)b.促胰液素—H2O和HCO3-含量增加,胆盐含量不增加c.促胃液素:作用于肝细胞、胆囊d.缩胆囊素:强烈收缩胆囊,促进胆囊胆汁排出。四、小肠运动小肠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定义:指以环形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第四节小肠内消化3.蠕动:慢速,0.5~2cm/s,短距离推送小肠食糜肠鸣音的强弱可反映肠蠕动的状况。蠕动冲:快速,2~25cm/s,远距离推送小肠内容物第五节大肠内消化一、大肠液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肠道常居菌种: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发酵:细菌对糖和脂肪的分解腐败: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细菌还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Vit.B复合物和Vit.K。二、大肠运动和排便反射第六节吸收吸收部位吸收的物质口腔某些药物胃乙醇,水,某些药物大肠水分,无机盐,某些药物十二指肠,空肠糖类,蛋白质,脂肪回肠胆盐,维生素B12一、吸收的部位及途径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a.食物被消化为小分子物质b.停留时间长(3-8h)c.小肠有巨大的吸收面积(200m2)第六节吸收二、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水的吸收水分主要靠渗透作用而被动吸收(二)无机盐的吸收1.钠的吸收:与糖和氨基酸一起协同转运2.钙的吸收:水溶液状态维生素D、胃酸、脂肪酸促进吸收。3.铁的吸收高铁亚铁第六节吸收维生素c(三)糖的吸收(单糖)载体+2个Na++1个单糖吸收入血液第六节吸收第六节吸收(四)蛋白质的吸收载体+氨基酸+Na+吸收入血液※三种不同的氨基酸载体系统(五)脂肪的吸收甘油:与单糖一起被吸收入血液短、中链脂肪酸:溶于水扩散入小肠上皮细胞,吸收入血液脂肪的运输途径以淋巴为主。(六)维生素的吸收水溶性---扩散方式脂溶性---与脂类相似,通过淋巴进入血液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在回肠末端被吸收第六节吸收胆盐→混合微胶粒→胞内→乳糜微粒长链脂肪酸甘油一酯胆固醇酯磷脂+↓入淋巴医学全在线网站
本文标题:生理学--消化和吸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3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