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认识规律、持续创新一、直觉的力量
认识规律、持续创新——2005年部分应用经济学研究论文点评于立东北财经大学已经连续三年评选优秀科研论文,并编辑成册。我也是连续三年做应用经济学优秀类论文的点评。应用经济学类论文具有“学科多、跨度大”的特点,加上本人的才学有限,点评工作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但我又愿意支持这项工作,因为这对提高一所大学的科研水平很有意义。我认为,这项工作既要对科研论文的精华给予简要点评,还要对经验和教训有所总结,以利今后借鉴提高。本着这一理念,前两次点评都特别强调学术规范、研究方法、选题角度,等等。今年,收入年度科研发展报告的应用经济学论文共有16篇,几乎涉及目前学科分类中应用经济学门类下的所有二级学科。所有论文都在国内一流杂志上公开发表过。这次,我想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直觉的力量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人问:应该到哪里发表论文,才能弹无虚发?答:如果你能理解并能证明,那么就寄给数学杂志;如果你能理解但无法证明,那么就寄给物理学杂志;如果你不能理解但能证明,那么就寄给经济学杂志;如果你既不能理解也无法证明,那么就寄给心理学杂志。”这当然纯属笑谈,但反映出人们对主流经济学一些偏差的印象。我由此想到了经济学直觉(intuitionorhunch)的重要性。什么是直觉?直觉是人们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对事物本质的直接理解,以及对事物关系的迅速识別,是一种含有结论性的判断。心理学家戴维·G·迈尔斯(DavidG.Myers)在《直觉:它的力量与危险》一书中,利用大量重复的试验证明,直觉是产生直接认识、无需观察和推理便可立即领悟的能力,它和分析逻辑一样,是优秀科学家的必要素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在我看来,直觉与研究选题,与科研假设都密切相关。一些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甚至博士后)读书很努力,学位课程学的也不错,但科研工作迟不入门,主要就是缺乏经济学直觉的培养。经济学直觉最好的经济学家当属诺奖得主科斯、华人经济学家张五常等人,他们不愧为经济学者的榜样。直觉能力可以说是一种隐性知识,难以通过课堂学习或埋头苦读的方式直接获取,往往需要在长期的学术团队研究中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和“悟”出来。而导师的作用则主要体现为对这个团队的引领与持续的感染力,而不能手把手地传授。在本年度的科研论文中,较好运用经济学直觉的有《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艾洪德、武志)、《洪水灾害损失的风险分析与国家洪水保险制度的探讨》(赵苑达)、《市政收益债券的运作与风险规避》(苗丽静)与《法人股流动性折价分析》(严绍兵)。这几篇论文不管是行文立意,还是论证推理,都展示出作者良好的直觉思维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其中,《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艾洪德、武志)一文将发达国家盛行并取得良好绩效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尤其是金融实际相结合,分析了这一货币政策框架对发展中国家的适应性问题,该项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对中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选择和货币政策的完善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价值,体现了作者敏锐的理论直觉和对研究技能的良好掌握。1《洪水灾害损失的风险分析与国家洪水保险制度的探讨》(赵苑达)一文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中国洪水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可以为中国洪水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中国宏观税负水平透视与政策取向调整》(安福仁)从理论上阐述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政府职能是决定宏观税负水平的客观因素,得出了中国宏观税负偏重的结论,并探讨了降低中国宏观税负的政策选择,其中关于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具体建议与目前的政策调整基本吻合。《财产课税与地方财政:一个以税收归宿为视角的解释》(谷成)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留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该文系统分析了财产税的归宿,对于中国财产税改革的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财政调节贫富差距作用的局限性分析》(贺蕊莉)将流量财富分配与存量财富转移对贫富差距的影响同时纳入研究视野,从宏观上解释了中国贫富差距快速扩大的原因,这种思路突破了当前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误区。二、方法的优势就应用经济学研究而言,主流经济学界已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有效、利于学术积累的研究范式,一般包括导言(introduction)、基本框架或基本模型(basicframeworkorbasicmodel)、主要结论mainresults)、模型的扩展(extension)、实证或案例分析(positiveanalysis)、结语(concludingremarks)、附录(appendix)与参考文献(references)等环节。这是值得注意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博弈论、经济计量学、数理经济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等。与著名综合性大学相比,财经类大学过去不大重视研究方法,最近情况已大为改观。越来越多的经验表明,熟练掌握一、两种研究方法,对于科研工作既是必不可少的要求,也是发挥优势的捷径。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政策拐点与开关函数的测定》(赵进文、闵捷)为例。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各行政当局运用货币政策的效果和行为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单从货币政策角度无法解释经济增长的全部内容,应从财政、金融、投资、消费、价格、贸易、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等宏观、微观角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这篇论文使用规范、复杂而巧妙的非线性STR模型,将货币政策中介变量以外的经济变量(如财政税收变量、投资变量、产业政策与产业结构变量等)的影响因素巧妙地以目标变量适当阶数滞后的形式隐含在解释向量之中,而在开关函数中重点将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选定为开关变量。这样,既可同时考虑各种经济变量对实际产出的影响,又可突出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的特定作用。该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成果,既有直觉思维的火花,又有逻辑严密的推演,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及开创意义。又如,《中国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判别——基于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的案例分析》(史永东、蒋贤锋)一文以Logistic模型为分析工具,建立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判别模型,其中阙值的选取可以体现监管的严厉程度。作者的研究得到了第八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研究》(王维国、黄万阳)一文建立了人民币ERER模型,理论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因素与实证模型得出的完全一致。该文对人民币汇率错位与矫正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再如,《中国房地产市场投机泡沫实证分析》(姜春海)重新定义了房地产基本价值、投机泡沫和泡沫度,并利用中国房地产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际计算,得出了中国房地产泡沫已经产生、而且比较严重的结论,并解释了中国房地产投机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挤出房地产泡沫的若干政策。2三、持续的潜力一次,我与国内某重点大学的一位著名学者交谈中,提及到“一流大学与二流大学的比较优势”的话题,我觉得也许可以对某些财经类大学的学者有些启发。我们谈到,正如经济学中分析企业规模时经常涉及的到底“大好还是小好”一样,一流大学与二流大学也是各有优势的。总起来说,一流大学各方面优势都非常明显。但是,由于一流大学为了保持一流的学术水平和成果数量,都会制定一些比较严格的考核标准,既有具体的时间约束,又有详细的数量约束。这样,即使是很有学术潜力的学者,在未获得“终身教授”地位之前,也会不得不随着科研考核的“指挥棒”转。因此,学者们一般不会选择那些只有长期从事研究才可望有所创新的项目或选题。相反,学术潜力相近的学者,如果在二流大学工作,由于比较容易达到二流大学的科研考核要求,这样他就有可能潜下心来,选择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比如5年以上)才会形成成果的选题或项目。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从长计议,二流大学反倒可以在某些方面具有一流大学难以得到的某些优势,从而在这些方面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京剧《沙家浜》中主角在最困难的时候,用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鼓励大家,即“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毛泽东:《抗日战争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17页)。大家知道,科研工作中“这样的情形”会很多,就看当事者有无远见和耐心。以下几篇论文可算是有力的论据。《WTO农业——艰难、较量与展望》(刘昌黎)一文,是作者长期跟踪研究WTO新回合谈判的又一重要成果,该文关于“香港会议既难以取得预期的成功,又未必象坎昆会议一样地失败”的预测,已经被香港会议的结果所证实。又如,《也谈非正规就业》(蒋萍)提出了非正规部门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概念框架。作者在人口统计与核算领域有较厚的学术积淀。近十几年来,国际组织一直将与非正规就业相关的概念界定作为研究的重点,国内对此尚缺少规范的统计定义。此文对非正规就业的讨论对于相应的概念澄清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两种城市化模式的对接与融合》(冯云廷),考察了经济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模式的演进过程,观察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并对中国城市化未来发展方向做出合乎规律的判断。该文为中国城市化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考路径,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转载。另一篇《城市化可持续均衡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王雅莉)通过建立一个城市化可持续均衡发展的经济学模型,阐述了城市化可持续发展的均衡状态和以此为目标的调节政策,其中对城市拥挤线、城市最大人口规模点和城市化的社会福利损失三角形的提法颇有新意,值得一读。四、遗忘的角落这里,有些问题值得特别注意。一是经济学界有一种过于偏重数学模型,而忽略经济学直觉的倾向。但就财经类大学的科研现状而言,这个问题还十分不明显,主体上还处于普遍缺乏数学模型阶段。二是案例研究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一方面是统计数字不仅缺乏,而且真实性受到怀疑;另一方面是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较少定势和连续性,时间序列数据多不完整。这种情况下,案例研究正当其时,这也是财经类大学的优势,今后应大力加强。但应注意的是,案例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个案层面,而应抽象出案例的一般意义,升华到“就事论理”的高度,也即逻辑学中所谓的由单称判断过渡到全称判断。三是问卷调查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调查方法,既简便又有效,但在财经类大学的应用经3济学研究中运用的并不多。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在本年度的论文中,只有《对我国部分大学田径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毕红星)一文采取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的方法。该文对北京和辽宁省部分大学构建田径俱乐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参考文献1.DavidG.Myers,2002:Intuition:ItsPowersandPerils,YaleUniversityPress.2.唐·埃斯里奇著,朱钢译,1998:《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经济科学出版社。3.林毅夫,2005:《论经济学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4.朱清时,2004:《创新人才的关键素质:直觉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站。5.陈志俊、张昕竹,2005:《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6.于立,2005:《研究生教育若干问题探索》,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4
本文标题:认识规律、持续创新一、直觉的力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4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