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犯罪心理学-第五章-犯罪预防
第五章青少年犯罪预防一、犯罪心理预测(一)犯罪心理预测的概念经过深入调查,在科学、准确、全面地掌握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犯罪资料,准确把握犯罪产生的客观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统计学、逻辑学和数学等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和技术处理,揭示犯罪原因、条件相关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活动的规律性,并对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的未来发展趋势、犯罪种类、犯罪人员构成、犯罪类型分布、犯罪手段和方式、以及某些个体犯罪和重复犯罪的可能性等进行事先测定与推估的犯罪心理研究工作工程。(二)犯罪心理预测的分类社会总体预测从对象上局部预测个体预测综合预测从形式上分类预测单项预测近期预测从时间上中期预测远期预测定性预测从性质上定量预测(三)犯罪心理预测的内容犯罪率的预测犯罪类型的预测犯罪人的预测犯罪形态的预测犯罪手段的预测犯罪时间的预测犯罪空间的预测犯罪趋势的预测(四)犯罪心理预测的方法直观型预测法探索型预测法规范型预测法反馈型预测法初犯预测与再犯预测法青少年犯罪可能性预测姓名____年龄____民族____编号____分数____1.你父亲对你的教育()a.太严或规律b.放任自流c.坚定不移而和蔼可亲。2.你母亲对你的看管()a.不充分b.不够充分c.充分。3.你父亲对你的关心爱护()a.冷淡或怀有敌意b.亲切(包括过分担心)。4.你母亲对你的关心爱护()a.冷淡或怀有敌意b.亲切(包括过分担心)。5.你的家庭团结情况()a.内部分化b.不很团结C.很团结。答题要求:1.单项选择,即每题只许选一个答案;2.将每题选的答案字母填入括号;3.实事求是地经过认真思考后填写。表中各项答案的分值是:1.a.72.5;b.59.8;c.9.32.a.83.2;b.57.5;c.9.9。3.a.75.9;b.33.8;4.a.86.2;b.43.1;5.a.96.9;b.61.3;c.0.6。注:上述分值是经过精确统计得来的,不是任意确定。结果分析:犯罪的可能性,不犯罪的可能性1、200分以下8.2%91.8%2、200分—249分37%63%3、250—299分63.5%36.5%4、300分以上89.2%10.8%(五)犯罪心理预测的基本步骤明确预测的目的、任务搜集和审核预测所需的资料确定预测模型和预测方法资料的分类与汇总估计参数和进行预测分析预测误差提出预测报告二、犯罪心理预防(一)概念通过给予个人的心理施加影响,以达到预防其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的预防方法。(二)犯罪心理预防的理论依据1、制止外部不良因素对人心理的侵蚀,遏止消极情绪积累,防止犯罪心理定型外化为犯罪行为;2、通过家庭、学校及社会公共教育场所根除形成犯罪心理的条件;3、对已形成犯罪心理的人分别加以防范措施和必要的心理辅导、心理矫治,减少犯罪的机遇;4、注意社会预防和全民的综合治理。(三)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1.加强社会教育——促进人的持续社会化不断完善社会环境广泛传授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重视开展心理卫生工作2.引导自我修养——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提高自我认识水平促进自我意向的进一步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体验发展自我控制的能力注:A:社会结构变迁B:群体亚文化引诱C:社会压力过大D:家庭影响E:社会联系弱化F:自我控制乏力G:内部推动消极H:社会化缺陷青少年犯罪宏观社会中观群体微观个体ABCDEFGH社会纽带构成四要素1、依恋:指与他人,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情感联结。2、参与:即参与社会传统活动的状态。3、信仰;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制观念的接受意愿。4、追寻;将个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成功的期盼。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社会机构学习社会化: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特别是要进行正确的人格培养,教导他们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养成朴素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懂得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追求自由的尺度规范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等——这是学校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核心,即增强内心抵抗力。方法: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犯罪宣传教育活动,如开展主题班对会、举行法制讲座、听专题报告、观看展览或音像资料、第二课堂活动、模拟法庭等;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或兼职教师、聘请校外法律辅导员。教育人性化:首先要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这种关系有助于改善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提高他们的成绩,导致教师多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有一个更为积极的评价,进而帮助强化学生对学校的依恋。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成功的期盼。第三、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第四、采取积极措施关心后进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控制犯罪边缘未成年人是预防犯罪的关键:未成年人犯罪预测、不良行为矫治。再校生违法犯罪十大征兆缺课逃学热衷交往独来独往心事重重谎话增多兴趣特别开销增大夜不归宿精神萎靡成绩速降教学自然化: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喜欢学习,体验成功。课程的设置应以个人基本能力培养为本,以合乎自然的法则、顺乎人性的需求,尽量去适应学生。教学评估多元化:多角度、多途径、多方位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荣誉感。《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第五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第六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本法自1999年1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总则(立足于教育和保护,从小抓起;实行综合治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青春期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违法犯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迷茫心理以及面对种种矛盾的苦苦挣扎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导致犯罪。青少年心理年龄发展严重幼稚化,容易产生暴力冲动、易怒等心理问题并导致犯罪。青少年人格发展不完善、不健康,产生一些人格问题,同样易导致犯罪。第二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学校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为主要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应当聘任从事法制教育的专职和兼职教师。第三章: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是指: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法律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第四章: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强行索要他人财务;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盗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对有本法规定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其父母或者其他监督人和学校应当相互配合,采取措施严加管教,也可以送工读学校进行矫治和接受教育;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治安处理;未成年人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由政府依法收容教养。第五章: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如:自觉遵纪守法,自尊、自律、自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如寻求法律的保护、当自身的人身权利受到侵犯时的自我保护?社会交往中如何自我保护、遭遇流氓歹徒时的自我保护、未成年女生的自我保护等。第六章: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第七章:法律责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放任未成年人有本法规定的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予以训诫,责令其严加管教。)第八章:附则本法自1999年11月1日起实施。一、试选择以下其中一种犯罪类型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内容大致包扣:犯罪类型特点概述、犯罪心理结构及其特点、犯罪心理机制分析(40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女性犯罪、团伙犯罪、网络犯罪、毒品犯罪、变态犯罪犯罪类型)二、分析案例“不该发生的事”中未成年罪犯庄海(化名)的犯罪心理结构模式及特征、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及模式、犯罪心理机制及模式(60分)
本文标题:犯罪心理学-第五章-犯罪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49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