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吉登新的自我认同理论评述作者:贾国华作者单位:天津商学院法学系,天津,300400刊名:江汉论坛英文刊名:JIANGHANTRIBUNE年,卷(期):2003,(5)被引用次数:6次参考文献(1条)1.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文现代与自我认同1998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刘文辉个体创新性、创造性与员工自我领导的关系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0(13)过去领导学的研究主要注重于团队或组织领导者以及他们与下属之间的关系.自我领导以及其与个体创新性、创造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自我领导的概念内涵、创造性与创新性的关系、自我领导与创造性的理论关系的研究,总结出自我领导与个体创新性、创造性的关系模式.本文的研究结果不论对领导学研究领域还是创新性研究领域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2.学位论文李昌俊中国人的集体自我、关系自我与个体自我——内隐与外显层面的实证研究2010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存在显著而有趣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自我。根据个体如何与社会产生联系,可将自我区分为三种取向:个体取向——视自我视为自主的、独特的,并与他人有明显的界限;关系取向——强调人际关系、亲密与依赖;集体取向——强调群体从属关系、内群体规范,以及通过集体来规定的角色与地位。同时,自我取向还可从内隐与外显认知的角度来探讨。br 对中国大学生在集体自我、关系自我、个体自我内隐与外显层面的研究表明:br (1)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取向在外显层面上受到参照条件或情境的影响。且不同的测量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自我描述上,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描述以个体自我为主;在行为脚本问卷测量上,以集体自我为主。而且在脚本问卷的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存在小群体取向与大群体取向的区分,即个体自我与关系自我合并为小群体取向。br (2)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取向以个体自我为主。而且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差异不显著,表明被试在内隐层面上的自我存在“我”与“非我”的区分。br (3)聚类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自我类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的特征是在小群体取向上得分高,大群体取向上得分低;“我”与“非我”的IAT效应低。说明小群体取向的个体在内隐上存在着他、我不分的状况。第二类在小群体与大群体取向上得分均为中等;“我”与“非我”的IAT效应低。说明奉行中庸之道的个体在内隐层面上也存在着他、我分界不清晰的状况。第三类在小群体取向上得分低,在大群体取向上得分高;“我”与“非我”的IAT效应高。说明这类个体是表面的集体主义,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取向。br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被试的自我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不能根据跨文化研究中通用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研究框架来解释。这对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的自我取向具有启发意义。br3.期刊论文胡美云.HuMeiyun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彰显教师个体自我生命力-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2)本文关注教师作为人的教师,强调教师的个体自我在教师专业角色认同中的作用,以存在论的视角剖析构建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4.学位论文唐桂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构念特点研究2010文化层面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理论,体现在个体人格层面即是自我构念理论。br “自我构念”,其核心内涵即是如何从个体与他人关系的角度来定义自我。在西方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通行的规则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鼓励个体发现和表达自我不同于众的独特个性,即倡导的是独立型自我构念;而在东方文化集体主义背景下,通行的规则是倚重与他人相互依赖的关系,自我被看成是个体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即倡导的是互依型自我构念。br 与个人主义相对应的是独立自我构念,与集体主义相对应的是互依自我构念。独立自我构念和互依自我构念是两个独立的维度。现有研究表明,在独立自我构念和互依自我构念下面共包含了六个独立的因子,即自主性、个人主义、行为一致性、自我本位、集体尊重和关系依赖。br 目前对个体自我构念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跨文化领域,以同一文化背景下个体为被试的深入研究还很少。在国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研究也并不成熟,对个体自我构念特点的研究则更少。br 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东西方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他们的自我构念有何特点及变化,也是文化价值取向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br 本研究遵循理论分析—问题提出—工具修订—问卷调查—实验实施—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首先,在分析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国外自我构念研究中广泛使用的自我构念量表(SCS)进行了翻译和验证;其次,运用修订后的自我构念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含部分研究生)进行了施测,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构念特点;最后,采用文化启动的实验方法,对大学生个体在文化启动条件下的自我构念特点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考察。br 通过分析讨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br (1)翻译的自我构念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及信效度,可以作为自我构念进一步研究的测量工具。br (2)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构念互依性高于独立性,以代表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互依型自我构念为主导。但对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接受程度也很高。br (3)国内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自我构念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和专业差异。差异主要体现在独立自我构念维度上。在专业上,英语专业明显高于其他专业,中医和中文最低。在地域上,东部高校学生明显高于西部高校学生。也即,个体受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越大,其自我构念的独立性越高。br (4)大学生自我构念特点在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两种文化启动条件下都有变化。相比集体主义文化启动条件,个人主义文化启动条件的启动效应更为显著。5.期刊论文王震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自我的两重含义——康德对笛卡尔我思批判的启示-科教文汇2008(33)在西方哲学史上,笛卡尔和康德对自我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对笛卡尔我思这一概念的批判,为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自我含义的阐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在个体自我评价活动中,作为主体的自我和作为客体的自我具有本质的区别.6.学位论文陈慧影响大学生自我设限的个体和情境因素2009本研究探讨的是,在不同的实验情境中,基本情绪状态和自尊水平对大学生的自我设限的影响。研究中对情绪状态的引导选取了被证明比较有效的电影视频材料,其中包括喜剧视频剪辑和汶川大地震视频剪辑,用以诱发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两种状态;对于自尊变量,本研究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这两个方面来考察;并且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主要设置了四种实验情境即成功情境、失败情境、社会评价情境和自我评价情境,而在成就实验情境中又设计了几种重要的子情境(如非依随性情境)。本研究以北京某两所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被试,采用了实验室研究、内隐联想测验(IAT)、情境研究和自陈式测验等多种研究方法。br 研究结果表明:br 1)个体的行为自我设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男性出现行为自我设限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并且这种行为自我设限的性别差异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br 2)处于正性情绪状态的个体自我设限倾向显著的高于负性情绪状态的个体,并且个体的情绪状态对自我设限倾向的影响具有跨情境的效应:br 3)实验情境的设置对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非依随性实验情境下个体自我设限倾向显著的高于依随性实验情境,正性反馈条件下个体自我设限的倾向显著的高于负性反馈条件,自我评价情境中个体自我设限倾向显著高于社会评价情境;br 4)在跨情境的条件下,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具有一致性。低外显自尊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显著的高于高外显自尊个体,并且外显自尊和成败情境、评价情境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成就情境中低内隐自尊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显著的高于高内隐自尊个体,评价情境中低内隐自尊个体的行为自我设限比例显著的高于高内隐自尊个体;br 5)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对自我设限有不同的预测作用,外显自尊在成功情境、失败情境、社会评价情境和自我评价情境中对自我设限具有跨情境的预测效应,而内隐自尊则没有。7.期刊论文刘艳.邹泓.LiuYan.ZouHong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心理科学2007,30(5)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8.学位论文龚燕关于自我不一致个体注意偏向的实证研究2007自我与认知、情绪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领域中研究的热点。Higgins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DT)认为自我不一致水平过高,会引发焦虑、抑郁两种类型的不良情绪,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有关情绪与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焦虑个体在注意过程中偏向对消极信息的加工,抑郁个体是否同样存在注意偏向仍有争议;但是Beck的自我图式理论表明,抑郁个体对消极信息存在认知加工偏向,即也会影响其认知加工过程;王垒等已证实自我不一致是一种情绪性认知结构。但是现有的研究并没有对自我不一致个体本身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特征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自我不一致个体的注意加工特征,采用点探测任务的实验范式,考察自我不一致个体对人格特质语词的注意偏向及内部机制,探讨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个体是否对不同类型的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实验一结果发现,自我不一致个体确实存在语词注意偏向,但是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要比中性、积极信息明显得多,而且刺激呈现时间的长短不影响个体的注意加工方式。实验二根据Higgins提出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DT)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发现现实——应该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焦虑类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而现实——理想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抑郁类信息的注意偏向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不一致个体在环境信息加工过程中对消极信息比较敏感和警觉;自我不一致个体的这种注意偏向是个稳定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国人倾向于采用“客体自我”的自我定位和相关信息加工策略,影响了自我不一致个体对环境信息的选择和加工。9.会议论文龚燕关于自我不一致个体注意偏向的实证研究2007本研究采用点探测任务的实验范式,考察自我不一致个体对人格特质语词的注意偏向及内部机制,同时探讨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个体是否对不同类型的情绪信息产生注意偏向.实验一结果发现,自我不一致个体确实存在语词注意偏向,但是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要比中性、积极信息明显得多,而且刺激呈现时间的长短不影响个体的注意加工方式.实验二根据Higgins提出的自我不一致理论(SDT)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我不一致,发现现实--应该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焦虑类信息产生注意偏向,而现实--理想自我不一致的个体对抑郁类信息的注意偏向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自我不一致个体在环境信息加工过程中对消极信息比较敏感和警觉;自我不一致个体的这种注意偏向是个稳定的认知加工过程;中国人倾向于采用客体自我的自我定位和相关信息加工策略,影响了自我不一致个体对环境信息的选择和加工.10.学位论文杨娟高自尊异质性现象与自尊的神经机制研究2009高自尊的异质性是指高自尊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多种类型,高自尊者与高自尊者的行为表现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情况。心理学家分别从自尊的某个角度出发对高自尊的异质性现象进行研究与描述,其中包括不稳定高自尊与稳定高自尊、防御高自尊与真诚高自尊、相椅高自尊与真正高自尊、高外显低内隐自尊与高外显高内隐自尊、脆弱高
本文标题: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6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