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龙源期刊网“山沟沟”里出真理作者:陈瑞来来源:《新湘评论·上半月》2016年第05期自古有云,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对于国家、民族和政党,往往也是这样。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救国救民的无数历史事实表明,天降大任,往往托党运于穷山、托国运于僻壤,穷山僻壤承载或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历史拐点。我们不会忘记,是在浙东一间久未修葺的山村柴房里,陈望道第一次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唤起工农千千万;我们不会忘记,是从韶山冲走出来的青年毛泽东同十几个无权无钱无枪的年轻人,擎起了马克思主义拯救中国、变革中国、发展中国的大旗;我们不会忘记,是在“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我们党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并发展成燎原之势;我们不会忘记,是在“端上饭碗照影影,睡在炕上望星星,身穿羊皮垒补丁”的黄土高坡,我们党支撑起中华民族抗战不屈的脊梁,力挽狂澜于亡国灭种之际;我们不会忘记,是在太行山脚下一个叫西柏坡的小村庄,我们党用“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平房”成功指挥“三大战役”,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伟大转变。是的。在革命年代,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的革命队伍要经常从一个山沟沟“钻进”另一个山沟沟,也必须从一个山沟沟“钻进”另一个山沟沟,这是当时时与势的必然。历史已经证明,“山沟沟”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替代的“襁褓”,因为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被围追堵截的革命队伍在深山老林可以“深深地喘口气”;“山沟沟”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替代的“沃土”,因为那里的老百姓饥寒交迫、苦大仇深,革命的星星之火容易燃成熊熊大火;“山沟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不可替代的策源地,因为越是生死存亡关键时刻越能找到正确的求生之道,越是深深植根于最广大的苦难群众越能最大限度汲取真正的智慧和力量。革命年代的时与势,注定了我们党要在“山沟沟”里打江山、谋天下,注定了“山沟沟”要与党运国运休戚与共。今天,探寻“山沟沟”为何能托起党运国运的时候,可能会有万千种答案,但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强大真理力量。理论和现实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虽然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最高追求,但马克思主义从不“嫌贫爱富”。穷山僻壤一经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照耀就会焕发摧枯拉朽的力量,而且越是艰难,马克思主义的光芒越是璀璨。龙源期刊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又不是简单的重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们正奋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关键征程,正在打一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战。打赢这一战,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能不能打赢这一战,关键看广大贫困地区能否如期脱贫。而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在山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区,中央明确的11个“连片特困地区”也全部在山区。显然,没有“山沟沟”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显然,“山沟沟”与党运国运又一次紧密地联系起来了。新的时与势,迫切需要一场新的“进山运动”。这一次“进山”,不是去遮风避雨,而是以“精准扶贫”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有力思想武器去逢山开路、攻坚拔寨,决不让“山沟沟”成为全面小康的盛世阴影。在“进山”的新征程上,十八洞村这个“山沟沟”注定要标注一段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所指出:“我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两年多来,以“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引,十八洞村从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贫困村变为治国理政新实践的重要典型。这是新时代赋予“山沟沟”的新使命,也是“山沟沟”在新时代要展现的新风貌!“十八洞村”们的扶贫故事将向世界昭示:与资本主义或其他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体现在让富起来的地区、富起来的人继续富上,更体现在让贫穷的地区、贫穷的人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历史也将会再次证明,“山沟沟”不仅出马克思主义,也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优越性的新天地。历史也必定会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以“山沟沟”脱贫为标志,党运会更隆,国运会更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会越走越宽广。
本文标题:“山沟沟”里出真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80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