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摘要】新形势下单纯以政治思想辅导和常规管理为主的辅导员工作,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要求转变高校辅导员的教育理念,改革辅导员工作方法,探索新的工作机制,以期推进辅导员工作的全面创新。【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创新管理机制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各高校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不可替代的有效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1]有效的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是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优秀品格、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保证。努力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时代和社会赋予辅导员的重要使命,因此,面临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背景,与时俱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创新辅导员工作内容和方法已是一项重要课题。一、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一)知识经济的兴起在新的国际环境之下,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交流将会更加频繁。知识经济的兴起,各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从专业知识和思想行为各个方面教育引导学生,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解决人才紧缺现状,保障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为国家输送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不断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伴随知识经济的兴起,高校能否肩负起历史重任,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速,大学生在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思潮也随之渗透到校园,如拜金主义、自私自利、弄虚作假、权钱交易等都严重冲击了大学生健康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主要表现在对人生理想和信念,道德价值取向,就业及前途命运的困惑;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纪律松懈;集体意识淡漠,重利忘义,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特殊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三)网络时代的冲击随着信息化的加速和网络化的普及,其虚幻诱惑性也诱发了众多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一系列问题,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中迷失了自己,价值观念错位,荒废学业;网络中的不道德现象和不健康思想,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的沦丧和人格的缺失,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的虚拟、诱惑性严重地动摇着高校大学生健康思想和良好品格的形成。因此,面临网络时代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理智地对待网络,如何改善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四)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就业市场不景气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呈高速发展趋势,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同时,就业制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渐趋于严峻化。特别是“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等新的读书无用论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感到前途渺茫。面临愈演愈热的新的社会竞争环境,针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新的就业体制,高校辅导员必须帮助学生摒弃旧的就业模式和思想,重新寻找新的就业契机。(五)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因素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一方面它有利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然而,另一方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势必对生源质量提出挑战。一些按照国家人才培养标准并不能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可以堂而皇之地走进象牙塔校园,由此导致扩招后的大学生整体质量有所下降。因此,针对不同素质和不同学习基础的大学生,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思想教育模式,又将成为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六)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缺乏和心理压力增大首先,当代大学生多为80后的独生子女,往往得到父母过多的溺爱,缺乏独立面对困难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部分学生初次远离父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处事经验不足,自我约束力弱,影响了自身在校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增加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其次,现代大学生自幼形成较强烈的优越感,往往个性鲜明,思想活跃,但其心理素质还没有真正成熟,一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点困难或不如意的事情,便产生挫折心理。此外,持久的紧张学习与竞争压力,容易使部分学生产生茫然、空虚、压抑、紧张的不良心理反应。关注大学生心理负担,教育指引学生学会如何自我调节、释放压力,成为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新时期全面做好高校辅导员基础性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者,高校辅导员应依托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思路,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同时,创新辅导员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还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提高自身素质是创新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高校辅导员应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一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的品行,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以高尚的言行,敬业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不骄不躁,关心、爱护学生,以自己的言行感化和教育学生,增强思想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辅导员还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除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以便于与学生沟通之外,还需要熟悉和掌握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计算机和网络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既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又要理论联系实际,以最饱满的工作热情、恰当的工作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依靠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科技传媒,把新思路、新知识、新信息传递和灌输给学生。(二)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创新辅导员工作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3]政治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基础,是保证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面临高校教育事业新挑战,创新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必须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然而,一方面,学校往往忽视德育工作,视思想政治教育无足轻重;另一方面,多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未受过专业训练,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和必要的思政专业技能训练,不能客观辩证地分析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部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不是以人性化的教育手段感化、引导学生,而常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压制学生,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首先,高校必须重视辅导员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辅导员的选聘、培养、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辅导员的专职化、专业化,切实抓好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其次,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辅导员制度管理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和考核奖惩体系,以确保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及各项工作的展开。三、新时期辅导员工作创新的路径探索教育是一项关系千秋万代的宏伟基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而且是一项崇高的事业。[4]知识经济时代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让学生管理工作与高校教育工作和服务工作相结合,寻求新的对策,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和新的工作思路。(一)工作中指导思想的创新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新形势下,由知识经济带来的人才需求的竞争,现代教育模式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此,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辅导员必须时刻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更新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明确自己在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性,明确合格人才的培养不仅应具有牢固的专业化知识和职业化技能,还要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知识,同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2.转变管理理念,坚持“学生本位”思想。首先,无论是高校的整体工作还是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将“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52]即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从行动和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努力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来影响学生,以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实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其次,多年来,学生管理工作一直以管理为主,教育、服务功能较弱。随着高等教育改革,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应逐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摒弃旧的管、卡、压的教育方式,在学生工作中逐步引入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和方法,努力构建起全方位的学生成才服务体系,具体包括:第一,由“灌输”式管理为主转变为“对话”式管理为主;第二,由封闭式管理为主转变为开放式管理为主;第三,由单一管理为主转变为综合管理服务为主;第四,由局部管理为主转变为全局管理为主;第五,由统一管理为主转变为因材施教管理为主。最后,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体现民主、平等的思想。在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地善待每一位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爱心为先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通过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创设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以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为突破口,因势利导,做到宽严适度、刚柔相济,有管有放、有宽有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二)拓展渠道,增强创新管理机制的实效性1.塑造和谐校园文化。“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考夫卡曾经指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从群体动力的角度看:“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互助、互爱”。[6]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必须建立良好的组织内外部环境,使组织与外部环境建立良好关系的同时,组织内部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向上的集体凝聚力。[7]当代大学生无论在思想或行为模式上都不同于一般社会成员,他们个性态度鲜明、思想文化活跃,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具有很大难度,需要社会和学校各个方面的关注和支持。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高校应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根据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等特点,增加美术、体育、科技、娱乐等校园文化设施,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丰富、生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做好硬件设施。2.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我们拓展新的工作空间和途径提供了现代化手段。因此,应充分运用网络阵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首先,作为辅导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找准学生工作网络化的立足点和切入点,找到与学生沟通的最佳方案,达到形式和内容、科技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网络在学生工作中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功能。辅导员通过网络空间,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互动,利用聊天室、QQ群、BBS、E-mail等网上讨论方式,把积极、健康的思想传递给学生,确保网络正确的舆论导向;关注学生点击率高的网站,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对待网络对学生的影响,趋利避害,及时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对网络的辨别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网络的认识,树立积极、健康、科学的网络思想文化,从而自觉防范和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诱惑。最后,作为辅导员还应积极利用网络的舆论宣传和监督功能。一方面,建设好校、院系网络中的学生工作专栏,通过网络及时宣传校、院系学生教育管理动态,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监督管理体系的网络化。例如,效仿国外,
本文标题:辅导员工作创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