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阅读下列材料后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材料一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红旗只在1/4的国土上飘扬,全国3/5的人中在反革命势力之下,既使在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反革命恐怖和破坏活动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杀了彼得格勤肃反委员会主席乌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谋刺列宁,列宁身受重伤。材料二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以至城市人口每天才领到1/8磅面包。材料三1918年5月,5万多人的捷克欺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判乱。1919年开始,协约国发动3次大规模武装进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亚的前沙皇俄国海军上交高尔察克在英国支持下向红军发动进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将军邓尼金指挥的白军为主,英法等国派军队参战,从南方向莫斯科发动进攻;1920年4月,协约国怂恿波兰军队进攻苏俄。1、背景(1)政治与军事上:①国内:反革命势力猖獗,他们不甘心失败,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②国际:帝国主义集团英法美日一方面派军队侵犯苏维埃俄国,一方面扶植俄国国内反革命力量,使内战更尖锐化和复杂化。(2)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1918——1920)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3、领域:经济领域①农业:②工业:③贸易:④分配:4、内容5、特点:“战时”、“共产主义”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材料四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五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材料三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材料一:……最严重的事件是,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反布尔什维克政府的兵变。这里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l921年初,他们出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强烈不满,在基地举事,提出“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夺取了当地政府的权力。材料二:正是这次兵变使列宁认识到,共产党的农业经济政策存在重大错误,必须果断地根本扭转。列宁当时告诉党:“农民曾经不得不去挽救国家,无报酬地缴纳余粮,但是它现在已经经受不住这样的重担”。阅读下列材料,思考:1921年2月爆发的喀琅施塔得兵变,表明苏维埃俄国面临怎样的形势?7、评价(1)积极:①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②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的保障;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度提供了一种尝试;(2)局限:①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③引发了1921年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因此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冬尼娅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2003.上海.15)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1、原因(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2、标志:解决危机,稳定政权3、目的:4、内容(1)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3)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管理方法高度集中,行政管理。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体制。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3)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家资本主义6、影响:积极方面:(1)提高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的坚实的基础。(2)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消极方面: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合作探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地。【合作探究】: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不同点(1)背景不同(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3)根本目的不同(4)方式不同(5)侧重点不同(6)作用不同相同点(1)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2)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3)都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4)都缓解了危机,巩固了政权。斯大林列宁逝世后,代之而起的是一位“钢铁般的人”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三、“斯大林模式”1、含义:是指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合作探究】:“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指什么?①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的威胁;②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③还有斯大林个人的因素(1)国际形势:虽然赢得三年战争的胜利,但仍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2)政治形势: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上台,通过政治斗争逐渐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3)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经济迅速恢复,但总体而言其生产力水平仍相对落后,20年代末工业产值仍只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45%。尤其重工业发展不足。(4)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沙皇俄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奴制国家,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后虽然走上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仍存在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从经济上讲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落后的农业国;从政治上讲,长期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深蒂固,而且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5)思想环境:斯大林多次在国家问题上强调,“阶级的消灭,不是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的道路,而是经过阶级斗争加强的道路达到的”,“只有最大限度的加强国家政权,才成车次铲除垂死的阶级的残余”。(6)斯大林的个人性格特点:粗暴、非凡的意志力、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比较看重,对客观规律则尊重不够、带有俄罗斯农民意识。2、内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工业方面:实行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就是法令”。农业集体化苏联工业化3、特点高度集权4、评价(1)它的功绩主要有:①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②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主要弊端有: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②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牺牲农民利益,造成农业生产长期停止不前。斯大林模式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总之: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弊端。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1、(2000全国3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B、农民自由支配交国家后剩余的农产品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2、(2002上海23)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课堂练习3、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创建B、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C、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D、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4、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A、“一五”计划完成后B、“二五”计划完成后C、“三五”计划完成后D、“四五”计划完成后5、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优先发展重工业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6、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叙述,不确切的是A、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B、是苏联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政治状况的产物C、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后来越来越阻碍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革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宣告结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摘自《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材料三: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
本文标题:必修2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9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