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论述题
论述题1、论述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社会的农业性与宗法性,这个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收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模仿),发展为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中国古代文论家往往又是诗人、散文家,其论著也就往往情文并茂,有不少论著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2、孔子的文艺观(1)《论语》为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艺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他评诗、乐的标准是“恩无邪”,(3)论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4)论文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情欲信”“辞欲巧”(5)孔子的艺术观,以仁为核心,以中和为指导,鲜明的主张艺术从属于伦理道德,政治观念及其制度,其文艺观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文艺创作与文学批评上,尚实致用精神以及文艺服务于政治的观点,对我国古代传统文论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3、论述《物色》篇的主要内容(1)《物色》篇所论及乃是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指的是心与物,主体(人类)与客体(自然)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心物感应关系,于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触发心灵而创作出艺术美。(2)在心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前者虽是受动者,但并不是没有能力作用的,“诗人感物,连类不穷”,经深入的观察体验,发挥联想作用,便会创作出能够“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佳作。(3)由此可见,文学的创作并非对自然的机械复制,而是经过了审美的观照和创造,正因为这样,后者才能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4、论述《知音》中怎样才能达到知音?(1)首先,要求批评家“操千曲”“观千剑”“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即通过丰富的实践嘉庆和提高鉴赏的能力,(2)其次,要端正态度,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也就是批评做到“公平公正,客观”。(3)再次,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即“六观法”(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4)最后,遵循正确的步骤,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而辞发”,鉴赏的过程是“披文以入情”,由形式到内容,深入下去,(5)随着批评鉴赏活动的深入,主体必然会获得美感享受。5、与前人相比,钟嵘的“物感说”有什么发展(!)钟嵘的“物感说”是“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把气的概念和“物感说”相结合,使其“物感说”具有更广泛的哲学以为。(2)他认为,除自然景物可以感发诗歌外,不同寻常的社会生活更可使人们产生创作激情,从而产生“可以群,可以怨”的动人诗歌。(3)他列举出大量形形色色的人生遭际,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哀怨不平之情,反映出封建社会里苦难多欢乐少的社会现实,说明了被压迫,被损害人们的痛苦生活产生诗歌的土壤,从而突出了“诗可以怨”的作用。6、论述严羽的诗歌审美特征论(1)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2)严羽认为,诗歌题材的这种特殊要求和规定就是“吟咏性情”,即诗歌不以知识学问为具体内容和表现对象,而以“吟咏性情”为根本。(3)“别趣”之“趣”,指诗歌的艺术旨趣,强调了诗歌的题材是“吟咏性情”,诗的艺术旨趣是创作应以艺术旨趣的实现为目的的,他要求诗歌内容必须表现诗人的独特审美感受。(4)“别材”“别趣”强调诗歌“吟咏性情”,明白指出它“非关书”“非关理”,但并不否定诗中理性内容的存在,严羽只是反对直接以书、理、学问为诗,他还反对诗中的抽象理语,但强调要有理趣,而理趣寓于“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审美境界中,使读者感受其理而又无说教之感。7、如何评价严羽都是个理论(1)严羽的诗歌理论成就表现在:①提出“别材,别趣,妙悟,熟惨,以识为主,以盛唐为法”等理论,揭示了诗歌的内在审美特征以及诗歌欣赏、创作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同于以狡猾功能为核心的儒家诗论体系。②它不但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古代诗学理论,还深化了中国古代对诗歌审美特征及思维方式的认识,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他这时针对但是诗坛流弊而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性,对于扭转当时诗风,具有重要作用。(2)严羽的诗歌理论的局限性表现在:批判文坛时弊而青岛市个审美特征的同时,却护士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对于古代作品,他只肯定汉魏盛唐,而对中晚唐及当时诗歌创作,基本予以否定,是缺乏发展眼光的。8、如何评价公安派的“性灵说”?(1)“诗出自性灵者为真诗尔”,这是袁宏道提出的;(2)他还提出:“夫性灵穷于心,寓于境”性灵是一种即景即情的抒发,他强调都是一种个人特点定的不为传统礼教所规范的情感以及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3)袁宏道标举灵是继承了这一含义,着重以诗文表达个人的情趣,而不是如正统派所重视的经天玮国的道理。但是袁宏道所提倡的性灵说,其意义又绝不仅于此;(4)“人各有性,率性而行,是谓真人”。9、叶燮是如何论述诗歌创作中的主客关系的?(1)从客观的条件说,“理”是指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根据,也就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自然之理”,“事”是客观事物按照自身规律的发展而呈现的具体面貌,这不是指人的主观之情感,而是指事物的情状,即特殊的主观属性,也指事物表现出来的个性情态。(2)再谈创作的主观条件“才、胆、识、力”“才”是指才思才华,是文学家驾驭创作的具体艺术才能,“胆”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独立思考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作的艺术精神。“识”指文学家对与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辨识能力,“力”则指作家运用形象概括生活的功夫和笔力,以及其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气魄。(3)“理、事、情”是诗歌创作的客观基础,但“理、事、情”必须通过主观的“才、胆、识、力”来表现,“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4)诗之“理,事,情”与客观的原型有区别,诗中的“理,事,情”是虚无,而不是定位,即“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恍惚以为情。”10、李渔如何论述戏曲语言的特点?(1)对于曲文语言,李渔首先要求他们浅显通俗,因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但浅显易懂并不代表粗俗肤浅,传奇的语言应该把“深”和“浅”统一起来,力求深入浅出,以“浅中见才”。(2)他还要求辞采有“机趣”,“机者,传奇之精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即是风趣,生动,活泼的语言。与词采讲究“机趣”相应,他要求宾向意取尖新。在填词作曲时要注重音律和谐,讲究音乐美,符合演唱需要,主张要严格遵循曲谱来写作,恪守词韵,(3)戏曲语言还要性格化,即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身份。11、论述金圣叹在小说创作理论方面取得什么成就(或有什么观点)(1)性格论是金圣叹小说理论中最有创见的精华部分,主要表现在:第一,成功的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第二,通过分析《水浒传》的人物形象,金圣叹阐释了性格就是个别性的涵义,强调个性化,是他性格论的重心,也是他超越前人的独到之处;第三,他还注意到如何表现人物性格问题,金圣叹认为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途径是:一条是通过揭露人物内在精神特征,二是展现认为外部的形态特征。(2)金圣叹从创作思维方面提出了“动心”的观点。所谓“动心”就是指作家之“心”要深入到作品的人物情景中去,实质是指作家在创作构思时的“想象”问题,揭示想象和创造的关系,强调作家创作中对人物的外现。(3)格物——因缘生法说。“格物”体现了金圣叹关于艺术思维全过程的认识:成功人物形象塑造,在于作家对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而把握这种规律又取决于作家对社会现实生活复杂关系的了解和体认,取决于他自身生活经验的丰富积累,在此基础上,作家必须进行坦率的内省。12、论梁启超关于“诗界革命”的理论(1)肯定“诗界革命”的积极社会意义,在诗歌领域,梁启超关注的中心是“诗界革命”,与其他诗话的明显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部专门收集和保留“诗界革命”的史料,评价其人物,剖析其得失,鼓吹其意义,集中阐述了改良派在诗歌方面的一系列主张的著作。(2)总结了“诗界革命”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指明努力的方向,认为“新意境”“新语句”“旧风格”三者各具,是新诗歌的最高境界。(3)梁启超主张向西方学习,鼓吹诗歌变革,这种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进步意义的,他不仅为“诗界革命”,也为近现代中国诗歌的发展,作了相应的铺垫。13、如何评价“小说界革命”的理论(意义)(1)是为了充分强调小说的社会政治功用,提高小说的的地位,梁启超对小说的本质和特点进行了探讨,认为“小说之支配人道”是“熏、浸、刺、提”四种艺术感染力的作用。(2)梁启超的小说理论,是从维新改良运动的需要出发点,他充分肯定了小说的社会作用,把小说变革与社会变革联系起来,突破了传统以诗文为正宗的观点,提高了小说的文学地位。他意识到了小说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小说要向外国学习的观点。这些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梁启超把社会变革的理论寄托在小说的影响身上。他把小说看成了国家兴亡,社会变革的根本和唯一的因素,把小说当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无所不能的灵丹妙药,而且把中国腐败落后的根源完全归罪于小说,这是有失偏颇的。14、王国维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他结合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吸收西方文学理论,突出文学创作的起源,“天才说”“游戏说”。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的在于自身又外化于创作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是主体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游戏说”要求主体拜托现实的物质利益去追求独立自在的精神自由。(2)他的文学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是“苦痛说”“古雅说”。“苦痛说”是要求主体用文学疗救现实,他的“苦痛说”植根于深广的社会现实,建立于主体对苦痛的深刻体悟中,要求对生活和本质——苦痛进行观照和反思,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和解脱,不要以“乐天之色彩”为文学的特质,而是以“苦痛”为度去创造能够疗救社会和任性的文学作品。王国维所谓“古雅”旨在说明艺术与自然之间表现与被表现,创造与被创造的内在机制,王国维标举“古雅说”,一方面指出了主体进行文学创作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指出了文学作品是如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其审美价值的问题,体现了王国维文论思想的独创性。15、如何评价王国维文论中的中西交融性(或文论成就)(1)“天才说”和“游戏说”、“苦痛说”“古雅说”“境界说”分别从文学创作的起源,审美尺度,审美特征等方面规定了王国维文学的整体观念,大致勾勒了其文论思想的真实风貌。(2)这些理论说明了王国维文论思想形成的两条线索:一是来源于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精微细致的把握,二是来源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玲珑剔透的剖析。(3)王国维文论充满了哲学和美学的意义,深刻的传达出文学本体论的实质,王国维文论思想视野开阔,境界高深,总的来说,他的理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多有石破天惊的伟论。(4)王国维文论思想也有偏弊极端,语义失实之处,如其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基本上是唯心的。(5)他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最后一座丰碑,其位置是处在中国与西方,近代与现代的交汇点,其文论虽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创之功不可没。
本文标题:自考中国古代文论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98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