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2.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学习目标1.识记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2.识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3.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4.把握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5.运用学校教育制度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我国现行学校制度的改革问题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第三节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思考无论当前的教育怎么变化,小学、中学、大学的格局一直没有变化。是这种变化没有意义吗?试想:如果每人都接受五年制小学教育而不是六年制,那么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创造多少社会财富?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一)教育制度的含义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注意:这里的教育机构与组织有很多类型,少年宫、儿童科技站、少年体校、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等。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在教育学里,人们通常把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管理规则当做教育管理问题来专门加以论述,所以教育制度这个题目论述的重点便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教育制度的特点1.客观性:教育制度有它的客观基础,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客观基础和规律性主要是由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取向性:任何教育制度都是其制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的,是有其一定的取向性的。任何教育制度的变革都可以说是重新对教育制度取向选择的结果。3.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下,会有不同的教育制度,就需要建立不同的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随着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的。4.强制性:教育制度对个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作用,无条件地要求个体遵守,违反制度就要受到不同形式惩罚。二、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第一、政治因素;第二、经济因素;第三、文化因素;第四、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第五、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一)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掌握着政权的统治阶级必然要掌握教育权,决定着谁能享受教育,谁不能享受教育,决定着不同社会背景的学生享受教育的类型、程序和方式。通知阶级这些要求体现在教育制度上,而且必须借助教育制度加以保障和实现。(二)经济经济的发展为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客观需要。当前,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型高科技产业必将对教育的种类、科类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发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改革。(三)文化教育活动既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又承担着一定的文化功能,如文化选择、文化传承、文化整合与文化创造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示范院校本报记者今天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视频会议上获悉:经国务院同意,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央财政至少安排专项资金20亿元,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这是中央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首次巨额投入。全国高级技工缺700万据了解,目前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技术工人已成了企业追捧的对象,这样的“高级蓝领”在全国的缺口估计在700万人以上。目前,我国技工的等级可分为初、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五等。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这样的高技术水平人才非常缺乏。权威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按照目前我国7000万人的技术工人总数估计,“高级蓝领”的缺口可达700万人以上。《北京日报》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原始时代:社会还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还没有产生学校,因此,那时就不可能有教育制度。阶级社会之初: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第一次分离,产生了古代学校,有了简单的学校系统,只有蒙学和大学,产生了古代的教育制度。蒙学:“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礼记•内则》(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记录)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学记》现代学校: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的产物。教育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第二次分离的结果。现代教育制度具有系统性和完善性。当代社会:教育制度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它的发展方向是终身教育制度,这在发达国家体现得成为明显。终身教育:1973年,法国“巴黎全国讨论会”指出:终身教育“是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间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年之间的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结合。”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在迅速变革的时代,终身教育应该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上;终身教育是打开21世纪之门的一把钥匙。P97终身教育倡导者叫什么名字?终身教育一、终身教育的时代背景背景之一: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结束了那种把人终身固定在某一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时代。背景之二:社会的快速变迁,闲暇时间增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的选择机会与可能增加。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中,提出现代人面临的挑战性因素变革加速。人口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闲暇。生活模式和相互关系的危机。政治的挑战。身体。意识形式的危机。(美)库姆斯把原因归结为:出于确保每个人的职业转换的需要,使事业者的再就业成为可能;有助于获得在各个领域保持高度的生产率所需的新的知识和技术,以确保以往曾受过良好训练的人不会落后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通过早文化方面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充实和改善个人的生活;讨论:终身教育有何意义?可以满足人生各个阶段的发展需求;有利于个性的发展;它使成人教育获得了更加重要和突出的地位;将影响学校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将冲破传统学校那种僵化呆板的体制和规定;构建面向21世纪、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三、终身教育的概念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它是“从幼儿期到死亡的不断的学校及校外教育,不存在青少年、成人之区别,与培养人格和职业生活的训练相结合。”四、终身教育的理论框架和特征终身教育的理论框架改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和为终结的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改造社会,使整个社会学习化;加强学校与社区的结合,重新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重视人的“学习权”,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改变教育管理,实现学习这受教育和学习的自律性。终身教育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价值和选择;以学习化社会为基础,突出“学习”的意义;教育改革的重点要放在构架终身学习的社会。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终身教育是围绕着四种学习安排的,这四种学习是将21世纪人生的知识支柱1.学会认知(learningtoknow);2.学会做事(learningtodo)。学会各种职业技能;学会有效地应付变化不足的社会;学会参与创造未来;3.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tolivetogether);(1)发现他人的多样性;(2)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4.学会生存(learningtobe)。要克服因技术发展而出现的非人化现象。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自学: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条途径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现代学制:即单轨制、双轨制和分支型学制。“自上而下”是指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的预科阶段相下延伸,形成中等教育系统,与初等教育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校系统。“自下而上”是指原来的平民子弟的初等教育系统向上延伸,与中等教育连接起来。双轨学制(西欧)分支型学制(苏联)单轨学制(美国)(一)双轨制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主要存在于20世纪中叶之前的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才,具有精英教育性质。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要的工人。双轨制的产生一方面保留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同时也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特殊利益有关,更为根本的是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存在严重的分离有关,也就是说,与生产力低有关。生产力水平不发达,因此对脑力劳动的质量要求不高。可以说,双轨制的形成有其客观的生产力基础。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于是双轨制逐渐消亡。小结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后来的演变一轨是文法中学、国立中学和文科中学一轨是现代中学、市立中等学校和初级中学文科中学Gymnasium西欧的普通完全中学类型。1538年,德国路德派教育家、斯特拉斯堡市督学J.斯图谟在该城开办欧洲第一所文科中学,旨在培养新教牧师、教师与官吏,定名为古典文科中学。学习年限为8年,后增至10年。除宗教课程外,以教授拉丁语、希腊语等古代语文和古希腊、罗马著作为主要内容。17~18世纪德国在许多城市设立此类学校。19世纪欧洲多数国家也设立了这种学校。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F.vonK.W.洪堡依据新人文主义思想实行教育改革,扩大文科中学的教学内容,制定严格的升留级制度和毕业考试制度,规定只有通过考试的毕业生才有资格进入大学,文科中学成为升入大学的唯一阶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科中学的古典主义办学方向受到批评。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施实科教育的教育机构在各国相继取得与文科中学平等的地位,文科中学也逐渐加强实科教学和减少拉丁文教学的时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文科中学事实上已失去其原来的意义。(二)单轨制是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该学制的特征就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资产阶级学者标榜这种学制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但是它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并不是完全公平和公正的。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单一的学校教育系统中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单轨制掩盖了资产阶级教育的阶级性。但单轨制相对于双轨制而言,是个历史的进步,至少取消了形式上的不平等。小结:单轨学制小学、中学、大学美国多种分段: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很多国家采用,包括我国原因在于它有利于逐级普及,对于普及初等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都有重要作用。评价: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单轨学制难以有效地多规格培养人才来适应生活的不同需求。(三)分支制分支型学制是西方现代学制类型之一,20世纪上半叶产生于原苏联。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劳动学校系统;在发展过程中恢复了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教育的做法,单轨和双轨相结合。该学制的特征是其特点是“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
本文标题:教育学基础教育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598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