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明确两组关系:“格局”: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主要大国实力对比的基础上的。“极”: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它影响、制约着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其他力量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根因:⑴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为两极格局奠定了基础;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之下国际关系最显著的特征。⑵“冷战”是两极格局之下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两极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⑴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两极格局初步形成⑵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⑶“冷战”和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发展演变⑷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单元线索:第14课“冷战”的缘起背景:雅尔塔概念:体制内容:评价:美苏西欧实力美国:超群苏联世界美国的对外战略:战略苏联的对外战略:对立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基础:冷战的缘起条件:加速因素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材料:1944年10月9日丘吉尔飞抵莫斯科,与斯大林密商巴尔干势力范围问题,后约定苏在罗马尼亚可占90%的优势,而英美在希腊可占90%的优势。在南斯拉夫,各占50%;在匈牙利和保加利亚,苏占80%,英美占20%。——百分比协定材料: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甲、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雅尔塔协定中有关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材料反映出雅尔塔体系的何种特点?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大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苏联波兰民德联邦德国瑞士法国土耳其西班牙丹麦英国冰岛挪威阿尔巴尼亚美国控制西欧苏联控制东欧战后德国的分裂补充:1、体系隐藏着许多矛盾①美苏间矛盾(争霸)②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间的对立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美国与崛起的西欧、日本之间的经济领域的斗争,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④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如南斯拉夫与苏联之间、中苏之间、苏联与东欧之间存在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⑤新老殖民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和维护独立的矛盾3、瓦解:①冲击:第三世界的兴起②解体:东欧巨变、苏联解体2、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大国强权4.比较近现代三大国际关系体系比较项目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背景(战争)确立时间会议组织演变实质评价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战1815年1919~1922年1943~1945年维也纳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开、德、雅、波等会议神圣同盟、四国同盟国际联盟联合国形成:1815年动摇:30年代崩溃:1848年革命形成:两会动摇:德日法西斯崛起崩溃:二战爆发形成:二战后期瓦解:苏东剧变维护封建秩序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美苏两分天下、大国强权①违背了社会进步潮流②客观上促进了国际关系发展①分赃反苏,强盗联盟②维护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①符合和平发展潮流②世界中心转移③大国强权政治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经济:军事:政治:2.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1)表现(2)原因自身世界二、美苏实力超群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处于绝对优势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基础雄厚;战争刺激经济法西斯强国被打倒、西欧普遍衰落3.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经济:军事:政治:(1)表现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军事力量庞大、打破核垄断国际威望大大提高(2)原因自身: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法西斯溃败和西欧衰落;东欧各国走上社会主义思考:实力相当的两个国家一定会走向对抗吗?只要资本主义制度还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斯大林世界已分为两个敌对的营垒,一边是极权政体,一边是自由国家。—杜鲁门美国:进攻型外交战略,称霸世界苏联:防御性外交战略,建立安全带1、原因:2、表现: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三、世界战略对立推动了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的形成3、影响: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识形态)、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它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第14课小结背景:雅尔塔概念:体制内容:评价:美苏西欧实力美国:超群苏联世界美国的对外战略:称霸世界战略苏联的对外战略:扩大势力范围对立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基础:冷战的缘起条件:加速因素美、苏两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课标要求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目标分解掌握:美苏冷战开始的表现和特点理解:(1)美苏冷战形成的原因和实质(2)杜鲁门主义(3)马歇尔计划在“冷战”中的作用(4)北约的形成(5)华约组织的作用第15课“冷战”的形成冷战的背景一、冷战的背景14课4条+(5)遏制理论出台成为冷战政策的理论基础(6)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打响了“冷战”第一枪(7)饱受世界大战之苦的各国人民普遍反对战争。(8)美苏双方均拥有核武器,一旦核战争爆发,将会两败俱伤。p68内容1946年3月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前往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至亚得里亚海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铁幕领域政策措施美国苏联政治经济军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组织二、美国冷战政策和苏联的对抗措施美国为达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具体采取了那些措施?苏联又采取了哪些对抗措施?请仔细阅读教材第69——72页,完成下表。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受援国及宣传海报英法等16国受援,对西欧的援助达132亿美元,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如何理解这句?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何关系?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什么?讨论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和扩大,其本质还是遏制苏联。小结“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是杜鲁门主义是在政治上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北约标志设在布鲁塞尔的北约盟军总部签订《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4月美国联合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成立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成北约NATO)苏联波兰民德联邦德国瑞士法国土耳其西班牙丹麦英国冰岛挪威阿尔巴尼亚中立国北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北约华约①是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②双方争夺重点在欧洲③在全球冷战下不排除局部地区非直接对抗的热战④政治上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力量对立⑤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⑥军事上表现为两大集团激烈对抗⑦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三、冷战的特点四、冷战的影响⑴消极影响:⑵积极影响:①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②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使世界长期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③但局部热战不可避免造成一些国家的分裂和领土纠纷④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⑤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①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16课处于战争边缘的世界课标要求了解二战后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原因斯大林时期对内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对外巩固东欧阵地,抵制美国扩张赫鲁晓夫时期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国民经济发展迅速氢弹爆炸成功50年代中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的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加剧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美国继续推行战后的霸权政策赫鲁晓夫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历史原因:沙皇俄国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苏联调整对外政策美苏争霸欧洲戴维营会谈核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第二次柏林危机世界动荡不安重点紧张缓和第一阶段: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期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的特点1.缓和与紧张并存2.美国处于优势①美国进攻,苏联防守②美国两手政策,苏联主动要求平起平坐3.核军备竞赛为重中之重,形成“恐怖和平”第一阶段: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联邦德国想用原子武器武装西柏林军队,民主德国宣称要统一柏林,苏美双方态度硬。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把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6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增强驻德美军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导弹能力。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图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赫鲁晓夫肯尼迪扳手腕反映美苏什么态势?优势在哪一方?反映美苏争霸的态势,优势在美方第17课缓和与对抗的交替——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与冷战局面的终结课标要求: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启示。苏联美国军事实力相对下降经济增长缓慢陷入越战泥潭经济发展迅速军费开支扩大亚太收缩;从越南撤军;72年,尼克松访苏(标志着美、苏关系进入缓和高潮)中美关系正常化;75年,欧安会在亚洲和非洲扩张;1979年出兵阿富汗(苏霸权主义的顶峰)军事力量微略超过美国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期积极进攻(勃列日涅夫--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尼克松主义)苏联的对外政策积极的进攻战略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是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周尚文著《苏联兴亡史》欧安会召开背景:美苏关系缓和;德国互相承认对方是主权国家召开:1975参加国:欧洲大多数国家、美国、加拿大成果:《赫尔辛基宣言》确立原则:“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战后的一些国家政治和领土得到确认进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合作影响:东西欧间的冷战对峙得到一定的缓解苏联出兵阿富汗(1979),霸权主义发展到顶峰的表现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反应强烈美苏关系紧张80年阿富汗击落苏联飞机苏军的侵略在阿富汗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国内,阿富汗人民掀起了反苏高潮,大大小小的游击队遍及全国各地;国际上,苏联也空前孤立,联合国大会在1980年1月即通过提案《要求外国军队立即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1986年,苏联决定从阿富汗撤军。1989年2月15日,最后一批苏军撤出阿富汗。据统计,由于侵略阿富汗,苏联军队死亡13833人,负伤49985人,致残6669人,失踪330人,物资消耗超过400亿美元。越南战争从1961年至1975年共历时14年,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最激烈的大规模局部战争。美国先后投入250多万部队,动用了除核武器外的所有尖端武器,期间被击落击毁各种飞机7000余架,耗资3500多亿美元,死亡5.6万人,伤30万人以上。五角大楼前的反越战示威美国飞机轰炸河内。为了调整对外战略,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其一是从越南撤军,其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实现了亲自访华的既定目标。美国第3
本文标题:选修三第四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14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