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四)学科法制渗透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这几年几次大地震,让公众对地震这一灾害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在教学中通过第地震这一地质活动的成因、危害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对地震这一灾害有更明确的认识和防灾减灾的灾害意识。二、教学重点:1.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2.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三、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2.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主动探究。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队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块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提问】是什么因素造成地壳及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呢?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板书)【阅读、分析】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填表:内、外力作用比较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总结点评】注意:①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③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书)板块构造学说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阅读、分析】引导学生读课本,结合图和活动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完成活动题。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板书)(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全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读图)。大的板块又可分为小板块。注意点:①板块是地球岩石圈被构造带分割成的单元,而不是地壳的单元,也不是硅铝层的单元。②六大板块的范围与大洲、大洋的范围不一致。除了太平洋板块基本上是水域外,其他的板块都包括了海洋和陆地。板块不是大洲、大陆或大洋,只是借用了大洲、大陆和大洋的名称来命名。③板块的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图中实线)是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沟或造山带;生长边界(图中虚线)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的,表现为海岭或断层。(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这上,处于不断运动中。(3)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4)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等。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地区,常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如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亚洲东部的岛弧等。两大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等。(陆地内部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点评】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应用(板书)(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板书)(教师引导)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称为构造地貌。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当岩层受到来自水平方向的强大挤压力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褶皱;当岩层或岩体受到来自垂直方向上的强大压力或张力时,岩体便会破裂,两侧的岩块会发生上下左右的错动、位移,这种现象叫做断层。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类似课文中图2—14、2—15图的情况)(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略【点评】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过渡)由于岩层的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西峰)、峨嵋山万佛顶、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构造盆地或谷地(低地),如我国吐鲁番盆地、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等。【总结】形式从形态上看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对地貌的影响原因褶皱背斜向上拱起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一般成山岩层向上拱起有时成谷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向下弯曲岩层中心新、两翼老一般成谷岩层向下弯曲有时成山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断层地垒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上升,两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泰山地堑两条断层之间中间下降,两边上升,形成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汾河谷地(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板书)【PPT图片视频展示火山地震爆发】【提问】什么是火山喷发、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对人民生产生活又有何影响?学生小组讨论发言【法制渗透】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堆积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地震的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火山地震灾害会对人类生产生活财产和生命安全带来重大损失,因此,掌握了解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对我们很有必要!同学下去可搜集一些防灾减灾的小知识下节课一起喝同学分享!七、总结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作用在不断地进行,永不停息,时刻在改变地表形态。我们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本文标题: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1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