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小引:古人之经典,序通常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表达了作者写作此书的宗旨,有的佛经,甚至只要能把序言看明白,理解整本书也就八九不离十了。《伤寒论》的序也是如此,不仅有书名的解释,写作的目的,而且提出作为一个医者所应有的态度。此序绝不能粗略读过,而是需要我们熟记一生。今后,我们还将推出《伤寒论》的翻译,敬请关注。余每览越人(扁鹊)入虢之诊,(据《史记》记载:一次,扁鹊带几个学生路过虢国,大街小巷都传太子已死。扁鹊走到宫门前,问国王身边的中庶子太子的事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突发暴病,造成内脏受伤。扁鹊又问,什么时候死的,是否下葬。中庶子回答,死去半天时间,并未下葬。扁鹊听到这儿告诉中庶子,请转告大王,秦越人愿意为太子看病。虢国国君亲自接待扁鹊,并向他叙述了太子的病情。扁鹊说,太子恐怕没有死,你现在回去看看,他应该还有呼吸,鼻子还在微微振动,顺着他的两个大腿向上摸,体温还有。事实果真如此。扁鹊见到太子后,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子眼下的症状叫“尸厥”,并不是真死,并马上开始施救。扁鹊让学生子阳在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实施针灸,然后又配了两副热药,让另一个学生子豹拿这两副药在太子腋下不断地熨烫、摩擦。很快,太子就呼吸正常,活了过来。这时候,扁鹊又配了药让太子按时服用,20多天后,太子完全康复。此病例属于实证,元气尚有,但是因某种原因被憋,而不能振奋发挥作用,急救时救活的希望较大,就如汽车有油,但是出了故障,略加修理则能继续前行。)望齐侯之色,(《史记》记载: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您的气色不好,要赶紧医治。”桓公不以为然,扁鹊无奈离开了。10天后,扁鹊又看到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赶紧医治,不治将会恶化。”桓公还是不以为然。又过了10天,扁鹊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桓公依然不治。第四次扁鹊看见桓公后,一语不发,转身就走。桓公赶紧派人追问,扁鹊说,大王已经病入骨髓,我也没办法。几天后,桓公果然浑身疼痛,再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巳经跑到了秦国,桓公很快就死去了。此病例属于虚症,元气不足,就像是汽车没油,即使司机驾驶技术再高,也难将车开到目的地。)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才:博学多闻、博学强记;秀:硕果、能联想,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因此扁鹊虽然医术之高,但并不是有特异功能,而是勤奋学习而来。孔子说自己是“困而学之”,而不是生下来就知道这么多;释迦牟尼也是苦极灭道,修行得来的成就。)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为名利而学,而并不是为君亲、贫贱百姓及自己而学。)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本末倒置。)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毛长于皮上,只想让毛不掉,但却忽视了“皮”这个根本,则毛依附何处呢?)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jī怀着)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待到病入膏肓,得了疑难杂症后方觉害怕,或是求助于巫术、祷告于上苍,或是就此认命,将自己如同贵重物品一样宝贵的生命托付给庸医。)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以把元气随意振奋,来换取自己过度的神彩飞扬作为荣耀。)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还没到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因为是将近十年的时间死了一百四十多人,因此可知张仲景的《伤寒论》之“伤寒”并不是现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副伤寒等传染病,不是瘟疫流行。仲景师所说“伤寒”就是真阳元气被损伤消伐。)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方:方药、方法、规矩。德行是方,思维是圆。德行是慢慢积累来的。思维是积累完以后关联的。积累多,关联才圆融。当今有许多人学习中医,都是报着偷招、学技巧而来,很少有踏踏实实一点点积累来巩固自己的基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即使是神医也不是什么病都能治的,因为医者治三分,病人自己的将养占七分。有的病人完全依赖大夫和药物,从来不努力改变造病的坏毛病,将自己总也不能痊愈归咎于医生,那病就不可能好。)庶可以见病知源。(“睹其机,知其源。”《伤寒论》论得表里虚实传变,因此学《伤寒论》需通过条文明理,理通了,则能灵活诊病,而不是简单地看见什么症状,对应什么方药,若《伤寒论》的作用仅限于此,它也就不能成为经典之作,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能熟练背诵,但却不会用《伤寒论》方了。)若能寻余所集,(所谓学问学问,包括学和问两方面,学是死的,问是活的,问一个枢纽,能把学的贯通起来。如果能够平日玩味《伤寒论》,通过记忆、提问、解决的过程踏实做学问,那么阴阳表里虚实能够明白一半以上了。)思过半矣!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元冥幽微,变化难极。(天人合一。)自非才高识妙,(中医需要才高识妙者方能学习,因此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可见真正合格的医者需要有治理天下的智慧和能力。)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佛教中也说“末法时代”,即人类不断高涨的贪欲和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这个恶魔使得潜心做学问、自觉修行、品德高尚的人越来越少了。既然超不过古人,哪来资格谈什么“发展”,能继承两三成就很了不起啦!)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看当今的医生,不去思虑经典的宗旨,不去关联推演,自觉有家传的绝技便满足,甚至以此为傲,不思进取。)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看病的时候只会问诊,需知中医诊病的顺序是“望闻问切”);相对斯须(把脉只是一种摆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把脉的姿势和要领一窍不通)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把脉一定要把足时间,在明确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认真体会)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望闻问只能大概能分出阴阳,明确大概的方向,只能模棱两可地给病人一个诸如“脾虚”的诊断,但是为什么给这个诊断,为何会出现病人所述症状,又是如何造成的,往往禁不住人三问。)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望诊的功夫丝极差,神色变化虚实,都不能查到细微之处)所谓窥管而已。(像从管子里面看世界、盲人摸象一样,只看到局部。)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要想救人于生死关头,对于学问不精的大夫而言,实在是一件难事)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生来就知道的人是最上等的人,这种人世间并不存在。)学则亚之,(通过学习就能够马上掌握事物的规律变化的人仅次于上等人,这种人是少数。)多闻博识,(通过多看多听,尽量记住学过的东西,最终能将所学贯通,明白世间规律的人再次之。这种人也越来越少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方:规则;术:变化的规律。我从来都推崇做事要有方有法,而不按照自己的思虑随意猜测。)请事斯语。
本文标题:《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20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