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如何读好“有字之书”
如何读好“有字之书”一个人所拥有的学识,大部分来自第二信息,也就是第二信号。通过阅读获取前人体验、间接知识。在知识经济社会,各种资讯爆炸式增长,传播速度加快、力度加强,扩大第二信号源是学习成长的主要路径。读好有字书要更多地增加阅读,汲取间接经验,扩大第二信号源,获取做人做事基本素质。现代科学知识分学科分门类展开,且呈现越分越细的趋势。社会实践是鲜活、生动,混沌一体、不分科不分类。所有的专业知识必须有假设前提,由此才能抽象出“科学结论”,社会实践自然而然,没有任何假设前提,或者说突破了科学设置的前提。这就是理论知识存在的状态。所有理论知识都有其成立的特定状态。所以,理论知识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在具体应用时无一不遭遇难以透彻实践的问题。因此,分科分类的理论知识,也就是有特定状态的知识,只能为解决实践问题提供有效方法,不能提供现成答案。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答案”,一定是多学科知识的激荡碰撞、取长补短、综合运用。一个人知识的可靠性取决于对知识状态的理解。这是阅读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书呆子”,相当于蛮干、使蛮力,只顾读书、多读书,死读书、读死书,完全不注意知识成立的状态。如何读好“有字书”?过去有一句名言,叫做“苦干加巧干”。这句话用在阅读上也比较合适。所谓“苦干”,就是必须保证足够的阅读时间、足够的阅读数量。所谓“巧干”,就是必须掌握“阅读技巧”,重点突破,由此及彼,循序渐进,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南宋学者陈善曾说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学会“出入法”很有教益。“入书法”主张读书要“见得亲切”,“知古人用心处”。就是说,要注重领会精神实质,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把薄书读厚。读书不可只图热闹,囫囵吞枣,贪多求快,甚至断章取义,不求甚解,更不能抓住书中只言片语,自以为是。“出书法”主张读书不仅是学习,最终是要领会精神,灵活应用,用得透脱,把厚书读薄,增长能力,不可“死在言下”。就是说,不能为读书而读书,更不能读死书,不顾客观实际,蹈常袭故,死守教条。要防止言必称书,死报本本,不考虑客观情况,不分析时间、地点和条件,奉信“字字句句必须照办”。不可以做“书呆子”,乐于死在他人言下。“出入法”最根本的就是通过认真领会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学会运用其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研究、探讨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然,提高有字阅读力的方法和技巧远远不止此。明确阅读目的、培养阅读兴趣、改正阅读习惯、选择正确阅读方式、调节阅读速度等等,都是在实际阅读中行之有效的技巧和方法。(乐博学坊辑,文/党双忍)
本文标题:如何读好“有字之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3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