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有效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困境与应对策略向高中语文教师们致敬•为学生成长呕心沥血•为语文课程建设潜心钻研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困境和走出困境(发表在华中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3期上)困境的描述•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几乎陷入绝境:•教和不教一个样——老师没法教;•学多学少一个样——学生不爱学。•高考是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师教学——“标准答案训练法”。困境的描述•考题、答案不合理。•作文阅卷的主观随意性强,趋中率高——作文写好写坏分数差不多,因而普遍轻视,甚至放弃。困境的描述•教师不厌其烦地满堂灌•学生心不在焉甚至打瞌睡•课堂效率低下。•教师教学实际是•一阅读无法。•二作文无效。•三训练无果。•教与不教差不多,是不是事实呢?•李希贵的文章•学者的体验•实例:钱梦龙、魏书生•责任都在老师吗?反思: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走出困境必须要明确的几个认识问题•语文是一门什么性质的课程?•语文是能力型素养型的课程•能力的养成需要训练,需要实践•素养的提高需要积累什么是素养•素养:修养•修养:(1)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2)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现代汉语词典》)•素:会意字,没有染色的生绢。•养:形声字,从食,羊声,本意是养育。•素养的提高需要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的内化(个性化),需要积累。什么是能力•能力:能胜任某项工作或事物的主观条件。(《现代汉语词典》)•能力的养成需要反复的练习、训练,需要实践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常言道‘举一反三’,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加强阅读能力,一辈子受用;这一点,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深切同意,并且认真实践。”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中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之为工具课。”•心理学对技能的定义:“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因此,“使用语文……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在政府颁布的有关课程的文件里,“训练”这个词用得比较早的是1929年的“小学课程暂行标准小学国语”,在这及其以后的“课程标准”中,对于“精读”“略读”“习字”“作文”等,在“教法要点”中都有比较具体的训练要求。•关于训练•“训练”这个词用得比较频繁是在1963年及其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1963年的“大纲”提出“加强基本训练”,对于识字、写字、造句、布局谋篇等,都有较明确的要求。关于训练•1980年“大纲”的“教学内容”中有“各年级读写训练要求”;1986年改为“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其主要内容还是各年级语文基本能力教学要求;1992年“大纲”又将其改为“能力训练”,分阅读、写作、听话、说话四部分分别加以解说。关于训练•《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训练”的解释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教育培养,使掌握或提高某种技能。•训练是绝对不容忽视和动摇的,这是语文课性质决定的。要掌握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和写,不训练怎么可行呢?不反复实践怎么达成呢?当前问题不在于是否应该有训练,而是集中于怎样进行正确的训练。关于训练•北京市教研部门曾经在06年对课堂教学做过一系列的调查,其中就包括语文阅读。结果反映大多数学生课堂上阅读的时间不足五分钟。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如此少,何来理解和提高呢?•79年北京市组织教研员学习的时候,一位教研员谈语文训练。•提高素养和加强训练的前提:学生必须是主体•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养成,学生都必须是行为的主动者——有兴趣,并且态度积极,主动。•关于阅读主体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美国总统杰裴逊为小学生所写的入学誓词•“我保证使用我的批评才能,•我保证发展我的独立思想,•我保证接受教育,•从而使自己能够做出判断。”•说明:胡适就读康奈尔大学时,亲听小学生背诵。民国的小学生作文•感慨之一是:当年的小学生什么都敢“论”;•感慨之二是:每篇文章都有“功架”,郑重其事,有模有样,继承了传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香港大学的学生会•主体意识是一个培养过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学生真的是阅读主体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上,师、生互动时的位置关系基本是确定的:学生永远是被老师引导着、甚至拉着走,最后到达老师指定的目的地。或者说认识上必定和老师趋同。•同课异构:以名师讲《老王》为例•可是此时此地,老王的悲剧,不是因为我们多吃多占,他要的理解,是尊重;他要的是我们能把他当朋友,把他当个“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蹬三轮的”!•可是,杨先生,你没有给他!•这个时候在老王的眼里,杨绛夫妇是他的亲人。他孤老无依,没有亲人,最后一点东西,就送给他的亲人了。而在作者的眼里,在作者“我”心中,老王只是一个不幸的陌生人,或者说是一个一般的熟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这段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冷静和客观。•这实际上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的表现。同学们想,作者,包括作者这一家,该做的事情都做到了,但是她仍然觉得愧怍。其实作者有这个义务有这个责任去帮着老王看病、送医院……,作者有这个义务吗?没有这个义务。她没有这个义务她反而还感觉到愧怍是不是一个人有良心啊?•首先是大脑,它是认知的物质基础。•其次是环境,“客观世界是认知的本源,”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的认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第三就是文化背景的影响。•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衡量事物尺度的不同。•过程、方法和结论:•每一位老师几乎都希望学生与自己的认识一致;或者说,都希望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需要反思:•我们期待学生所获得的认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究竟有多大意义呢?•能力的培养恐怕比一个结论要重要得多。•叶澜:《新基础教育》一书中认为,我们过去的教育的弊端,就是“大量养成以被动接受现成知识,以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见该书20页)而对这种教育的校正与超越,则是“人的主动发展”,“惟有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的价值和创造幸福人生的人。”(出处同上)•一是创设思考问题情境•二是为学生的理解补充必要的材料•以黄厚江老师教《老王》为例:•由读懂到学会读懂•单篇教学:理解的空间在哪里?•以《老王》为例:•A补充杨绛的另外两篇散文•《林奶奶》•《顺姐的“自由恋爱”》•B和老师不同的角度:从作者杨绛方面想•C补充自己的体验:有些事是无法预见的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知识在理解中的价值:以《声声慢》为例疏通文意: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指秋天的天气。将息:休养,调理。敌:对付,抵挡。损:极。表示程度极高。谁:何,什么。堪:可。怎生得黑:怎么熬到天黑。次第,光景,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比一比•法国诗人克洛岱将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作了翻译,标题也换成了•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6年-1127: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颠沛流离中,所携文物损失大半。•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补充:《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在这阴湿、窒息的窄笼:•做白虱的巢穴,做泔脚缸,•让脚气慢慢延伸到小腹上,•做柔道的呆对手,剑术的靶子•从口鼻一齐喝水,然后给踩肚子,•膝头压在尖钉上,砖头垫在脚踵上,•听鞭子在皮骨上舞,做飞机在梁上荡┅┅•课堂教学为什么有效高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基本策略:以课程内容的结构性变化,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经验的借鉴•历史的借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语文教材“从文言到白话”转变的历史时期,教学方式的变化•一、中学白话文教学的困境•文言文教学:讲解、背诵、回讲、默写•白话文:“不需翻译,不需查考,无事可做。”——只让学生读一读;•看似容易的白话文,学生对其内容实则不懂历史的借鉴•二、从讲解到讲解•不讲字句,只就其中意义加以发挥——•离开文字,凭空口讲历史的借鉴•三、从教师的讲解到学生的看书讨论•西方教育理论的影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主动性•胡适:“语体文的教授法,应该是先由教员指定阅读的分量,学生自行阅读之后,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进行讨论,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中学国文的教授》历史的借鉴•“初级中学国文教授大纲”教法部分(1922)•“国文教授专在指导学生以研究的门径,是他们养成自己研究的能力和习惯。无论读本和其他书籍,都要学生自己阅看,做成读书录,记载下列各事:注释;各段大纲;全篇或全书的提要;批评。历史的借鉴•教员在教室内,除临时讲解考问外,所做的事大约是下列数种:•备学生的质疑;•指示研究方法和参考材料;•指导学生讨论。历史的借鉴•讨论应注意下列各事:•1、句法,分段,文体,描写的技术,全篇的要义(表明的,含蓄的)等。;•2、对于问题文,应注意问题的发生,要点,解决法和对各方面的关系;•3、对于艺术文,当注意作者的情调生活和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文艺思潮。历史的借鉴•以上各项,都应记笔记。•读书录和笔记,教员应每月或每周取阅一次,作为国文成绩的一种。”历史的借鉴•四、从看书讨论到精读、泛读•文言文:注重单篇的质量•白话文: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对文章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的借鉴•精读:详细诵习,反复思考,充分讨论,理解掌握。•泛读:自行阅读,略加指点,简单讨论,求得大意。•精读概念不断修正的启示历史的借鉴•五、单元教学的雏形•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内容、文体相似的一组课文,重点教学其中一两篇,其余自学为主学习。•梁启超:一组一组地讲;两星期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内容(相关、相近)或体裁(相同、相近)选择一组课文。历史的借鉴•叶圣陶先生•“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外母语教学的经验:•加拿大•美国英语教学三部教程:•英语——语法•拼写——单词拼写:•文学:涵盖了文学所有的形式——神话、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日记、游记国外母语教学的经验:•全书一共有六个部分,这六个部分对应的是:美国历史发展200余年的历程划分的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每个主题时代都编有时代故事讲解该时代的大事件,以及文学的发展•课文:取材于同时代的具有广泛影响、同时具有文学代表意义的作品(文章)。国外母语教学的经验:•每篇课文•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阅读指导•阅读理解•要点聚焦•举例:第四部分分裂、和解与扩展吴泓的专题性教学•课文:以专题学习为中心,对教材进行重选、重构;每个专题的阅读量在10万字以上,内容包括:作者生平事迹、作品及赏析文章、与作者有关的不同观点的文章、习作指导类阅读材料•完成一个专题是4周到6周,按学习过程分段推进,教师指导(动员)、学生自读评点、网上交流、聚焦问题、讨论辩论、写作——修改——写作吴泓的专题性教学引发的思考•语文是能力型素养性的课程(实践和积累的重要)•学生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与有效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