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活动。l·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等。(二)教学与教育、智育的联系和区别1.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2.教学与智育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此外,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专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三、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基础知识——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系统。技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基本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知识。(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智力——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巾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求知欲望、进取心、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体力——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是智力与创造力形成的基础。(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孔子——学、思、行的统一,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的思想《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昆体良——模仿、理论、练习夸美纽斯——感觉——记忆——理解——判断赫尔巴特——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说”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个阶段,五段教学法杜威——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教材,主体发生变化,因此,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问的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其中,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可见,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实际上是属于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去间接认识世界的特殊的认识过程:1.间接性与简捷性——书本知识2.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有实践的性质。3.教育性与发展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促进全面发展。4.引导性与指导性——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认识的目的。三、教学过程的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高分低能”现象就说明了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之间的不均衡性。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个体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智力水平。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规律,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转化为能力: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必须是有规律性的知识,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迁移。传授的知识在一定时间内要适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保持学习的兴趣。形式教育——洛克、裴斯泰洛齐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赫尔巴特、斯宾塞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三)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观点,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学习知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规律,要求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教师中心: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动作用;儿童中心:现代教育,强调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降低了教师地位,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1.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动作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规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四、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3.巩固知识通过复习,运用知识进而形成技能。巩固知识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4.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5.检查知识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提高学习效率。第三节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1含义:把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结合其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贯彻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二、直观性原则1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以语言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从而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性原则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的。2贯彻基本要求: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手段分三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三、启发性原则1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孔子——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不启,不悱(口欲言而不能)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2贯彻基本要求: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二,肩发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思维能力。第三,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第四,要讲求教学民主。四、巩固性原则1含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保持在记忆中,能迅速再现,加以运用。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巩固性原则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2贯彻基本要求是: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五、循序渐进原则1含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系统性教学原则2贯彻基本要求:。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使知识系统化。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第三,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六、因材施教原则1含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欠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闻斯行诸?”“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贯彻基本要求: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第二,采取措施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木桶现象“:短——长长——更长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含义: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理论与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孔子——“学思”结合,“学以致用”乌申斯基——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2贯彻基本要求: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重视教学实践,重视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第四节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1.概念——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注入式,教师仅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仅是现成信息的载负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启发式,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人以渔。衡量一种教学法是否具有启发性,关键是看教师是否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不是单纯从形式上判断。二、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具体方式有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所要传递的内容,有较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的科学知识。因此,讲授法是一种应用范围很广、其他教学法都要与之配合的方法。讲授法的不足是:如运用不当,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注意启发诱导。教师要善于提问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第二,认真组织教学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要密切联系实际。第三,讲究语言艺术。第四,要组织学生听讲,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2.谈话法——问答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借以获得、巩固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可分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和复习巩固知识的谈话两种。谈话法的优点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谈话法的不足是:适用面较小,需要较多的时间。谈活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做好提问准备。设计好谈话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要善于启发诱导。第三,要做好归纳、小结。3.讨论法——学生
本文标题:第六章-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85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