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第七章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第一节心理健康与高职学生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及评价标准(一)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标志着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即人在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时,能持久地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是诸多心理因素在良好态势下运作的综合体现。什么是心理健康?不同的学科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心理学家H.B.English(1958)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家W.W.Boe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国内学者刘艳(1996)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也有学者(张承芬,1997)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论述,我们发现一个较好的心理健康定义都认识到并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与外部的适应,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的良好状态。另外,在对心理健康理解时还应注意到:首先,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其次,心理健康是有等级的。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分为严重病态、轻度失调、常态和很健康四个等级。在这里,从常态到很健康是一种趋向,即正常心态的人如何从一般健康的心理水平向更为健康的心理水平转化。’(二)正确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特定社会角色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7条:1.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2.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自己,接受自己,自我评价客观,自信乐观,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不苛求自己,能扬长避短。3.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会影响人的健康,影响人的工作效率,黝向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乐观满足的心境,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虽然也有悲、哀、忧、愁等消极情绪体验,但能主动调节自己,同时能适度表达和控制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4.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能分享、接受和给予爱和友谊,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5.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要素的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所思、所做、所言协调一致,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6.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以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心理健康的学生在环境改变时能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使个人行为符合新环境的要求;能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及时修正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行为表现。心理健康的人认识、情感、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的年龄段。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是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过于老成、过于幼稚、过于依赖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8.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往往被大学生所忽视。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普遍感到一种独立生活的放松和自由,远离了父母的“耳提面命”和中学教师的“面面俱到”,他们变得无拘无束,随之而来的不良生活习惯也正在向他们靠近:无节制地上网和玩电脑游戏,旷课和睡懒觉,还有的甚至抽烟、酗酒。当一个人发现已无法控制自己的某种不良嗜好时,他已经背离了心理健康的正常轨道。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的衡量尺度,而且,人的心理活动是在不断产生和变化的。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我们在理解和运用上述标准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心理不健康与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不能等同。心理不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一个人偶然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等于其心理不健康,更不等于已患心理疾病。其次,心理健康与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状态。在许多情况下,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是程度的差异。第三,心理健康的状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健康人的行为并不是时刻都符合心理健康标准,其心理健康与否是相对的、比较而言的,其间并无明确的界限。第四,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衡量是否健康的标准,而且为我们指明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方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作不同程度的努力,都可以追求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不断发挥自身的潜能。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无论从横向与同龄其他青年群体相比较,还是从纵向与成人或中学生相比较,大学生都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这个结论看来尚需进一步商榷,但有一点是相当明显的,即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智力、较高文化和较高自尊的群体,他们通常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的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因而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可能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一)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市有16.5%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此前对全国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还表明,有28.75%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据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布,2005年15岁以上人群患精神病人数为17.3%。大多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从总体情况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偏低,心理障碍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强迫、焦虑、精神病、偏执、抑郁、敌意、恐惧、人际敏感和躯体化;②情绪困扰比较普遍,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相当高;③因心理障碍退、休学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占总退、休学人数的30%左右。(二)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高峰,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1.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学习是其心理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学习问题也常常给青年造成很大压力,这种压力如不能及时得以缓解,会影响青年的身心健康,表现在考试焦虑、成绩波动过大、学习缺乏动力、专业不满意、学习负担过重等方面。一项关于学习的调查发现,学生中认为“时时感到一种压力和竞争”的占元%,“常常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而担心不安”的占60.3%。2.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沟通不良、交往恐惧、人际关系失调、人际冲突、孤独无援、缺乏社交基本态度及技能、代沟等。如,因自负而不屑交往,因恐惧而不能交往,从而陷人孤寂封闭的境地;有的学生虽能主动与人交往,但对他人的态度常持有偏见、误解和过分苛求,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和尊重,难以为他人接受;良好的交往愿望和实际人际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是导致青年心理冲突和失调的主要原因。3.与性有关的心理问题青少年随着身体的变化,生殖系统的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对性的好奇与对性知识的渴求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正常需要。应对青少年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正确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生理现象以及交友问题。4.与求职择业有关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缺乏选择的主动性、不了解与自己的个性能力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对面试缺乏自信、过于追求功利、缺乏走上社会的心理准备等。如有的学生面对人才市场五花八门的招聘单位与条件不知所措,难以抉择;有的学生不知怎样进行适当的自我推荐;有的学生对社会种种现实不能正确分析,产生逃避社会或过于担忧的心理。5.社会适应与发展问题青年期的自我意识迅猛增长,期望个人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但他们的社会成熟相对发展迟缓,社会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使有些青年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甚至形成环境适应不良与社交障碍,为此而感到苦闷、自卑,以至影响了身心健康。6.其他心理问题如家庭关系、经济问题、出国留学、余暇生活、个性发展、人生态度等方面出现的困惑或苦恼。第二节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及调适方法一、高职学生的情绪困扰及调适方法(一)高职学生常见情绪困扰的表现1.焦虑焦虑(anxiety)是个体主观上预感到不祥和担心时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害怕、担忧的混合情绪体验。人们在面临威胁或预料某种不良后果时,都有可能产生这种体验。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被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紧张不安、思维混乱、惶恐害怕、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失眠、头痛、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反应。但焦虑并不一定全部有害,适度的焦虑能增强警觉,帮助机体应对危险。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有利于学生自我能力的发挥。但过度焦虑则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因高度焦虑而失眠,有的大学生则因高度焦虑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我们这里所说的困扰情绪的焦虑主要是指高度的焦虑。大学生常见的焦虑主要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学习焦虑在学生情绪表现中最为强烈,其中又以考试焦虑最为突出;人际交往的焦虑与大学生的自我形象焦虑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学生缺乏自信,常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2.抑郁抑郁(depression)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困扰,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低落消沉的情绪体验。可以说,人人都体验过抑郁情绪,只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且很快会消失,因此属于正常范围。但是,如果抑郁持续存在,则可能转化为病态情绪。一般认为,抑郁情绪多发生在性格内向孤僻、多疑多虑、不爱交际、生活中遭遇意外的挫折、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大学生身上。处于抑郁状态中的大学生常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同时伴有厌恶、痛苦、羞愧、自卑等情绪体验。他们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闷闷不乐,体验不到生活的快乐,兴趣丧失,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思维迟缓,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不愿参加社交,故意回避熟人,对生活缺乏信心,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并伴有食欲减退、头痛失眠等。持续严重的抑郁对大学生的心身有严重的损害,可导致多种心身疾病,使大学生无法正常有效地学习和生活。被抑郁情绪困扰的大学生需要纠正错误认知,重新评价、接纳自我,积极参加交际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可以帮助自我摆脱抑郁情绪。但是,如果抑郁情绪比较严重,则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教师的帮助。3.易怒愤怒(anger)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愿望相违背,或愿望不能实现并一再受挫时产生的激烈的情绪反应。大学生正处在心身急剧发展、热情高涨、激情澎湃的青年时期,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有时候似乎难以控制。例如,有的大学生只是因一句刺耳的话,或一件不顺心的事,就激动得暴跳如雷,或出口伤人,或挥拳相向,可能铸成大错。待怒气发作过后,又后悔不迭。所谓:“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这种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有害的。通常,当人发怒时,会出现心跳加速、心律紊乱、血压升高,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停搏甚至碎死。愤怒会导致心悸、高血压、失眠、胃溃疡等躯体疾病,愤怒还会使人丧失理智,阻塞思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导致损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9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