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186Vol.18No.6200411JournalofAridLandResourcesandEnvironmentNov.2004:1003-7578(2004)06-112-06(,,010050):类型多样的草原和绚丽多姿的蒙古族民族文化是内蒙古具有竞争力的优势旅游资源。近年来,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有力的推动了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但同时,在开发中也暴露出了许多制约草原旅游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深入分析了草原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生态旅游开发为指导,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以及草原生态旅游开发的保障措施。: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F590 文献表示码:A近年来,内蒙古旅游开发进入加速阶段,依托草原、蒙古族民族文化进行的草原旅游开发成为热点。然而,面对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和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如何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有效的进行草原旅游开发,使内蒙古的草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增强草原旅游的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内蒙古旅游发展的战略高度,以生态旅游开发理念为指导,对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进行研究,以促进内蒙古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1生态旅游(Eco-tourism),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指到观光地或到具有特殊的自然和生态特点的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或为促进这种旅游所提供的服务。适应生态旅游进行的生态旅游开发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界客观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一定的经济技术活动,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生态旅游等活动得以实现的经济技术过程。生态旅游开发与传统旅游开发相比具有保护性开发的新理念,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开发以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为限制性前提,生态旅游开发强度和开发方式的选择在资源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展开,强调保持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后劲;生态旅游开发强调社区参与,使目的地居民受益,增进目的地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开发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大化。生态旅游开发所具有的全新开发理念,对于以草原生态旅游资源为重要依托的草原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2从1978年自治区旅游业起步以来,草原旅游一直是我区的主打旅游产品。根据资源特色、交通区位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首先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乌兰察布草原开发建设了三处草原旅游区,即,格根塔拉、希拉穆仁草原、灰腾锡勒,成为我区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的主要旅游目的地。进入90年以来,随着交通条件的:2004-04-23::(1963),,,,改善和国内旅游市场的迅速增温,我区呼伦贝尔、通辽、赤峰、锡林郭勒、鄂尔多斯等地也先后开发建设多处草原旅游区,形成了相当的旅游接待规模,草原旅游已经成为自治区旅游的主题形象和核心竞争力。但是,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来重新审视自治区的草原旅游开发,还存在较多的问题。2.1,随着草原旅游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主体形象的确立,草原旅游开发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通过扩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增加旅游活动项目等扩大原有草原旅游景区(点)规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另一方面依托草原景观资源广泛新建草原旅游景区(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繁荣自治区草原旅游提供了有力的供给支持,但同时,在扩建和新建草原旅游景区(点)过程中却忽略了对草原生态旅游承载力的研究,只注重把草原旅游资源作为草原旅游产品重要构成要素深入的开发利用,而未考虑这一旅游生产要素开发利用的适度性、有限性,导致在实际操作上打着草原生态旅游的招牌,过度开发、不当开发、保护乏力,草原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如在已经开发利用较好的草原旅游景区,为了扩大接待规模,大量集中兴建餐饮、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新开发的草原旅游地,围绕一处草原景观多处设点开发,呈现遍地开花之势,致使开发建设的大部分草原旅游景区(点)出现了游人践踏、设施建设造成的土壤裸露、板结,草地退化;生活污水、固体垃圾等引起的地表水污染、视觉污染等现象,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破坏。2.2(),12003Tab.1BasicconditionsofthemaingrasslandtouristattractionsofInnerMongoliain2003()AA2.69AA1.10()AA1.34AA2.500.29AA56.00AA3.500.29()0.27()0.8513.00()AAA2.00()2.60()AA3.303.405.60()0.50AA1.20AA0.980.880.66()AAA15.00()A1.50AAA18.00AAAA21.001.601.30()AAAA13.00::2003 在草原旅游发展的早期,开发经营草原旅游进入壁垒小,成本较低,加之近年自治区政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的政策导向,发展草原旅游成为改变对草原资源利用方式的最佳选择,成为农牧民致富的一条有效·113·6途径,草原旅游开发热潮在自治区各盟市、旗、县兴起,各地依托自己拥有的草原景观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旅游开发,草原旅游景区(点)数量迅速增加,但成规模的草原旅游景区(点)极少。据统计,目前全区有29处草原旅游景区(点),其中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景区(点)只有6处,只占到全区草原旅游景区(点)的20.7%;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万人次以上的旅游景区(点)有10处,也只占全区草原旅游景区(点)的34.5%(见表1)。小规模、遍地开花式的草原旅游景区(点)开发不仅不利于形成市场集聚,发挥草原旅游规模效益,而且,重复投资建设,使草原旅游景区(点)同构现象严重,产品雷同,造成景区(点)之间恶性的价格竞争,削弱了草原旅游整体竞争力。同时,小规模开发建设,规范管理难度较大,存在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隐患。2.3,目前,内蒙古依托草原生态旅游资源、蒙古族民族文化开发的草原旅游产品大多为草原观光、蒙古族民族风情观光,产品类型停留在观光为主的层次上,产品单一,档次较低。草原旅游景区(点)给旅游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体验,也只是草原景观观赏、吃手把肉、骑马等浅尝式的自然与民俗文化体验,体验内容单调、雷同。近年来,草原旅游产品单一致使草原旅游吸引力降低,没能产生内蒙古旅游主导产品的效应问题,引起旅游业界的重视,一方面政府通过规划导向,积极推动各地整合草原旅游资源,在草原观光产品的基础上,拓展草原休闲度假旅游和草原科考、草原生态教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进行草原旅游产品组合开发。但受各地追求自身利益的制约,旅游资源整合与产品组合开发很大程度局限于自治区各盟、市、旗(县)行政区域内进行,致使从自治区总体来看,产品单一状况仍未得到改变。另一方面,规模较大的草原旅游景区也通过建设民俗风情园、开展各种节事活动等,增加参与性旅游活动项目,丰富旅游者草原旅游体验,试图改变草原旅游产品单一引致的旅游者旅游体验质量不高的现状。但这种尝试往往是各地、各景区(点)各自为政,以资源为导向展开,忽略了市场需求,忽略了区域草原旅游开发的整体性,没有分级、分类进行,致使草原旅游产品组合开发处于低水平状态。2.4,草原旅游是内蒙古旅游的主导产品和市场主打产品,但在已开发建设的草原旅游景区(点)中,市场、资源吸引力大,旅游综合服务质量高的精品旅游景区(点)极少。这里采用《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中AAA级以上景区评定标准作为精品旅游区参照标准,截至2003年底,内蒙古只有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AAAA级)、赤峰市曼坨山庄(AAA级)、包头市希拉穆仁孙氏草原旅游中心(AAA级)三个旅游精品景区(点),而且均集中分布于内蒙古的中部(见图1)。无论是数量、空间布局,还是提供的草原旅游产品类型,都与内蒙古丰富的草原旅游资源赋存极不相称,与多样的旅游市场需求及草原旅游在内蒙古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也不相适应。自然,这样的旅游精品景区,作为体现内蒙古旅游形象功能的草原旅游景区(点),远不能诠释多年来内蒙古着力塑造的草原旅游整体形象。因此,分层次、分类别草原旅游精品景区开发、建设不足,使草原旅游物理与文化景观形象塑造乏力。3总结内蒙古草原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以资源—市场为导向,结合内蒙古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内蒙古草原旅游应坚持生态旅游开发的理念,结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采取全新的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展开:3.1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地理区位,从空间布局角度,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应该根据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的相对集聚性,结合各地区的旅游发展与旅游开发优势,适应市场的旅游需求,分区域选择空间集聚规模开发与散点小规模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空间集聚成规模开发模式是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在空间上相对集中于旅游中心地,充分利用旅游中心地(如各级旅游城市)已有的基础设施,借助接待中心的旅游吸引物,如博物馆、展馆、艺术团队、历史文化遗存等资源进行产品组合开发,建设精品草原旅游景区,形成规模的接待量,发挥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同时,可以使旅游者的活动部分移至旅游中心城市市区,相对控制旅游者活动对草原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不良环境影响。如草原旅游精品景区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中心成功的开发建设,就是依托中心城市——呼和浩特市,组合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景区(点),开发文化内涵·114·18丰富,又凸现草原旅游特色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在自身获得发展壮大,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带动了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的区域旅游发展,也缓解了旅游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散点小规模开发模式是依托良好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空间上成独立点状分布,形成小规模的旅游景区(点)。这种散点小规模开发作为草原旅游规模开发的辅助形式,可以在旅游空间集聚、规模开发的外围,依据特色鲜明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区别于规模草原旅游的特色与专项旅游产品。如在呼和浩特市外围辉腾锡勒草原的高山草甸草原生态观光景点、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白音希勒草原的生态科考与生态教育旅游景点等开发,可以丰富草原生态旅游的内容,作为草原旅游空间集聚成规模开发的必要补充。空间集聚成规模开发与小规模散点式的旅游开发在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中形成的是一种协动关系,通过成规模的开发带动小规模的开发,同时又抑制盲目的小规模开发,两者有机结合,使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层次推进。3.2草原与草地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旅游资源的支柱类型,面积为4135万公顷,占自治区总面积的35.9%。由于自治区地跨寒温带、中温带和暖温带,水热因素影响草场植被与牧草群落的分布,从而形成了从东到西的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草原与荒漠等四个草原生态类型。辽阔、坦荡、绚丽多姿的草原景观极具视觉震撼力,是开发草原生态观光旅游的基础旅游资源。然而,由于草原景观的广阔性、均一性,在一定区域内缺乏特定的观赏个体,景观单调,往往使旅游者不能获得持续满意的旅游体验。因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应在逐步向草原生态休闲度假和康体、科考、教育等专项草原生态旅游拓展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草原生态观光与草原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开发有机结合,深化草原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以蒙古族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民俗文化在内的草原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内蒙古旅游资源中最富魅力和最具生命力的部分。重点选择具有可参与性、知识性、审美性的民俗文化,使用多样化的展现方式,充实草原生态旅游的内容,丰富草原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突出地区差异,既可以增强草原生态旅游的参与性、互动性,使旅游者获得丰富、生动的草原生态旅游体验,并从中领悟草原民族朴素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又可以塑造不同地区独特的草原生态旅游形象,从而提高自治区草原生态旅游的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3.3()协作或合作旅游开发就是打破行政区分界,整合旅游开发各要素,通过优势互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开发战略。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的特殊地理区位、类型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开发快速展开等构成了进行自治区内部协作开发与跨省(
本文标题:内蒙古草原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17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