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教学目的:1、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2、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教学重难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解题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是《左传》和《古文观止》中的首篇。“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姓,属于春秋时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伯爵。“克”,攻克,战胜。“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三个字,表示了三个意思。一、共,国名,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二、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样用“一、二、三、四”来表示,而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或者是用“孟、仲、叔、季”来表示。三、段,是名。“于鄢”,介宾结构后置,鄢,地名。解题(1)《春秋》《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解题(1)《春秋》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以史解经)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春秋三传.doc儒家经典:十三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解题(2)《左传》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解题②《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③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①。生莊公及共叔段②。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③。愛共叔段,欲立之④。亟請于武公,公弗許⑤。注释①初:是古人追述往事的習用語,當初,從前。鄭武公:名掘突,是鄭桓公的兒子,鄭國的第二代君主。鄭國爲姬姓之國,按照先秦貴族“同姓不娶”的通婚規定,國君之正妻是不能在本國尋找的,甚至同姓國的女子都不行,故鄭武公要到姜姓之申國去娶回正妻。申:國名,在今河南南陽市境內。武姜:即下文的姜氏,“武”是其丈夫的諡號,加上出生國的姓,故稱“武薑”。②莊公:即鄭伯,鄭國在諸侯國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屬伯,故其國君稱伯。共叔段:爲莊公的同胞弟,名段,由於是弟故稱“叔”,被打敗以後逃到共國,故稱“共叔段”。③寤生:有三說,一說是薑氏在睡夢中生下兒子;一說是莊公出生時是倒著生出來的;另一說是莊公生下來就睜開了眼睛。比較而言,第二說較爲可信,第三說還有待進一步驗證,第一說是靠不住的,這裏的“寤”通“啎”,“啎”有逆之義。驚姜氏:使姜氏受到了驚嚇,驚,用如使動。遂:於是,時間副詞。之:指代詞,指代莊公。④欲立之:想要讓他立爲太子。立,用如使動。⑤亟:多次,副詞,表頻率。弗:否定副詞,不。返回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①。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②。佗邑唯命③。”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④。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⑤。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⑥。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⑦”公曰:“薑氏欲之,焉辟害⑧?”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爲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⑨?”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⑩。”注释①及:等到。即位:就位,這裏是指接替武公的君主之位。即,甲骨文作,右邊的形體像一人跪坐,臉朝向左邊,左邊的形體像盛有飯食的容器之形,會成就餐之義,故可引申為接近之義。爲之請制:替他(叔段)請求製作爲其食邑。制,地名,在今河南滎陽汜水西,又名虎牢。原是東虢國的領地,東虢國被鄭國滅掉以後,於是成了鄭國的屬地。②巖邑:險要的城邑。虢叔死焉:虢叔,東虢國的國君,是被鄭武公消滅的。焉,兼詞,介詞兼指代詞,當“於此”講。③佗:同他,旁指代詞,別的。唯命:是“唯命是聽”的省略。根據語境,此句可譯爲:若要別的城邑,謹遵母后之命。④京:地名,在今河南滎陽市東南。謂之京城大叔:主語是京城的百姓,大讀爲tài,後來寫作“太”,謂之京城大叔是雙賓語句,之,指叔段,作間接賓語,“京城大叔”是直接賓語,此句可譯爲:大家叫他京城的公子哥兒。返回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①。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②?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③。無生民心④。”公曰:“無庸,將自及。⑤”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至於廩延⑥。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⑦。”公曰:“不義不暱⑧,厚將崩⑨。”注释•⑤祭(zhài)仲:鄭國大夫,字足,又稱祭足,祭仲足。都城過百雉:都,指諸侯國屬內的封地。城,指城牆,雉爲丈量單位,城牆長三丈,高一丈爲雉。•⑥先王之制……九之一:周先王留下的制度規定:大的都會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都會不能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的都會不能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參國之一”是古代分數的一種表達方式,把名詞嵌入到表分母的數位之後,參同三。按,根據西周王室規定的禮制,鄭國屬伯爵,可以擁有邊長爲300雉的都城,其屬地之內的封邑大的就在100雉之內,中等的就在60雉之內,小的就在30雉之內。•⑦今京不度:現在京這個地方作爲食邑不合先王的規定的尺度。非制也:不是先王的禮制。非,否定副詞,可以直接否定名詞性謂語。度,名詞活用爲動詞。君將不堪:您將忍受不了的。堪,本義爲“地突”(平地上突然聳立一座山,見《說文·土部》),可以引申爲“忍受”。返回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①,將襲鄭,夫人將啓之②。公聞其期③,曰:“可矣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⑤。京叛大叔段⑥,段入于鄢,公伐諸鄢⑦。五月辛醜⑧,大叔出奔共⑨。注释⑧焉辟害:到哪里去躲避災害?辟,本義爲“法”(見《說文·卩部》),犯法之事應儘量避免,故可引申爲躲避。這個意義後來寫作“避”。焉:疑問代詞作狀語。⑨姜氏何厭之有:薑氏有什麽滿足?何厭,爲前置賓語,依靠指代詞“之”複指提到動詞“有”之前。“厭”與“饜”有義通關係,饜的早期形體爲“猒”,當“滿足”講,“猒”爲飽義(見《說文·甘部》),後來寫作饜,而厭爲笮(緊迫)義(見《說文·廠hàn部》),後來寫作“壓”。人吃得太飽,胃裏就有緊迫感,故兩字義通。爲之所:雙賓語結構,安排他一個地方。無使滋蔓:不要讓他的政治野心膨脹蔓延。無,表禁止性的否定副詞。猶……況……:固定搭配格式,是先退一步,然後再進一步加以申說。此句可譯爲:蔓延開了的野草都還不能除掉,更何況是您最寵愛的弟弟呢?返回遂寘薑氏於城潁①,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既而悔之。潁考叔爲潁谷封人③,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④。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⑤,請以遺之⑥。”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⑦!”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⑧?”公語之故,且告之悔⑨。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⑩?”注释①既而:過後不久。既,甲骨文作,表示一個人吃飽了,把頭扭到背後(見著飯連看也不想看了),故可引申為事情過後的副詞義。鄙:邊遠地區。貳於己:同時臣屬於自己。貳,有兩屬之義。既向莊公稱臣,也向叔段自己稱臣。②國不堪貳:一個國家是不能容忍兩屬存在的。若之何:是一個固定搭配,怎麽辦。③與:交出權柄。請:表謙敬的副詞,是說話人請聽話人允許自己做什麽事,而不是請聽話人去做什麽。要譯爲“請允許我……”。④無生民心:不要讓老百姓生二心。無,表禁止性的否定副詞。⑤庸:同用。及:趕上。及的本義就是趕上。,一隻手抓住一人的後衣襟,會意爲趕上。這裏是指趕上倒楣的那一天。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鄭莊公是在欲擒故縱。⑥以爲:以(之)作爲。以是介詞,其賓語“之”省,爲,是動詞。廩延:地名,今河南延津縣北。⑦厚將得衆:厚,本義是指山陵高厚,這裏是指領土廣大。這句是說,領土廣大了將會籠絡住民心。⑧不義不暱:暱,本義是指太陽接近地面(見《說文·日部》),故可引申爲親近之義。不對君義,不對兄親。按,叔段與莊公既是君臣關係,又是兄弟關係,故莊公指責其不義不暱。⑨厚將崩:這是一個緊縮的條件複句。即使領土再廣大,也會垮臺的。返回①完:修葺。這裏指修好城池。聚:聚集民衆,一說聚糧,亦通。繕甲兵:修好鎧甲戈矛。“甲”是防禦性的兵器,“兵”是進攻性的兵器。具卒乘:準備好步兵和戰車。卒,步卒。乘shèng,戰車。②襲:偷襲,與侵相比,更具隱蔽性。夫人將啓之:薑氏將要爲他開城門。啓,本義就是開門。甲骨文作,以手啓戶(單扇門)。啓之,爲之啓,啓用作爲動(主語爲賓語而動)。③聞:打探。④矣:表報道的語氣詞。⑤帥:通,領字本作(參見《說文•辵部》)。二百乘:甲士六百人,步卒一萬四千四百人。以,連詞,連接前後兩個動作性的詞語。⑩多行不義必自斃:多做不合道義的事,一定會自己跌倒的。斃,本作“獘”,是犬受到打擊,一下子倒下去的意思(見《說文·犬部》)。子姑待之:您暫且等待著那一天吧。姑,姑且,副詞。之,指代詞,指代叔段倒臺的那一天。返回⑥此句與上文“謂之京城大叔”相呼應,老百姓對無功受祿的公子哥兒是很反感的。⑦入於鄢:逃到鄢地。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縣境內。諸:兼詞,兼指代詞和介詞,也可看成是“之於”的合音。⑧辛醜:古代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配合記時,據史家推算,這一天爲五月二十三日。⑨出奔共:逃亡到共國。返回公從之①。公入而賦②:“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③!”姜出而賦④:“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⑤!”遂爲母子如初。君子⑥曰:“潁考叔,純孝也⑦,愛其母,施及莊公⑧。《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⑨。’其是之謂乎⑩!”注释①遂:於是。寘:同置,安置,這裏有幽禁之義。城潁:潁城,在今河南臨潁縣西北。古有大名冠小名之構詞法,城爲大名,潁爲小名,與今天對城市名的稱謂正好詞序相反。②及黃泉:是“死”的隱晦語。無相見也:不要來見我!無,表禁止性的否定副詞。相,指代性副詞,指代說話人自己,可譯爲“我”。③穎考叔:鄭國大夫。封人:掌管邊疆地區的長官。④獻:貢物。公賜之食:莊公賞給他一頓飯。此爲雙賓語句。食舍肉:吃的時候把肉放在一邊。舍不是捨棄,而是捨不得吃,把它放在一邊。⑤羹:帶汁的肉食,相當於扣肉。⑥請以遺weì之:請允許我把它送給她。請,表謙敬的副詞。以,介詞,賓語“之“省略。遺,贈送。返回⑦爾有母遺,翳我獨無:你還有母親可以贈送,唯獨我沒有。翳,句首語氣詞,當“唯”講。⑧敢問何謂也:冒昧地問一下這是說的什麽呀?敢:表謙敬的副詞。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在疑問句中要置於動詞之前。⑨“語之故”、“告之悔”都是雙賓語句。之,指代詞,指代潁考叔。⑩君何患焉:在這件事上您還擔心什麽呢?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在疑問句中要置於動詞之前。焉,兼詞。闕地及泉:挖地挖到有泉水的地方。闕,通掘。隧而相見:打個隧道您母子相見。隧,名詞活用作動詞。其誰曰不然:難道有誰說不對嗎?其,表反問的語氣副詞。然,形容詞,對的,正確的。返回①公從之:莊公聽從他(的建議)。②入:走進隧道。
本文标题:郑伯克段于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17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