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扎根理论的实例研究----------基于对大学生失业的扎根研究摘要:从招聘现场、求职者、招聘者、招聘广告、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人事经理、高校BBS论坛以及追踪的个案八个方面收集关于失业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使用扎根研究的方法,通过三级编码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关于失业大学生生存状况发展出两个理论。其一为失业大学生的“窘迫经济”理论;其二是失业大学生的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被淘汰特征金字塔理论认为被淘汰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按重要性排列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状。编码中还发现了大学生八种类型的求职策略。这些扎根理论对认识失业大学生这一新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扎根研究;失业;大学生一、引言最近几年,随着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01年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在连续每年以30%左右的比例递增的同时,却面临着初次就业率约为70%的严峻现实。“毕业即失业族业”不再是危言耸听。国内众多学者对大学生失业的原因作过研究分析。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即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有的研究进一步从高校学科设置中文科与理科比例失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比例失调、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比例失调三个方面分析,认为高校培养的人才不适于当今时代,所以就业遇到困难。有的认为,高校专业设置的盲目性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两极分化,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还有人认为高校扩招影响了大学生就业[5)有人则认为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大,按目前8%左右的经济发展速度计算,难以吸纳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就业。网另外,求职观念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矛盾现象的原因之一。刚失业大学生已经构成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能否对这一新的社会群体做些更深人的调查、访谈、观察,以求对这一新的社会群体获得更为清晰、透彻、客观的认识?为此,我们选择扎根研究方法,走进这一新的社会群体。二、扎根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我们从招聘现场、求职者、招聘者、招聘广告、人才市场工作人员、人事经理、高校BBS论坛以及个案追踪八个方面记录失业大学生的访谈等资料,并使用扎根研究的方法,通过编码,进而发展出相应理论。1.人才招聘现场招聘单位与求职者对话记录。15位研究者深人人才市场,详细记录了260多场招聘会,重点关注那些就业难的大学生的招聘过程。2.人才市场求职者访谈。在人才市场,对300多个求职困难的大学生进行即时采访,了解其求职的心情与感悟。3.人才市场招聘单位访谈。对300多个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即时采访。4.人才市场工作人员访谈。对人才市场工作人员进行即时采访。5.公司人事经理访谈。对一些人事经理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用人单位的想法。6.对几十所高校BBS论坛上关于就业问题的讨论进行分析。7.追踪访谈。对20位失业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与追踪研究,看看他们如何生活与生存着。8.对全国招聘现场及媒体上几千个招聘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扎根研究又称扎根理论(groundedtheory),斯特劳斯在1987年定义为直接在质化资料上发展理论的方法论,它是进行质化分析的一种方式。斯特劳斯与对失业大学生的扎根研究库宾在1990年又认为,扎根研究通过直接的系统化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去发掘和发展理论。因此,资料的搜集和分析,与理论的发展关系甚大。在扎根研究中,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先有一个要研究的领域,然后通过实地观察直接从第一手资料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包括三级编码。在一级编码中,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我们的做法是,编码时首先将所收集到的原始材料全部登陆到spss软件上形成原始行记录,每条行记录既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几个句子,要求每条原始行记录都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接下来为每条行记录编行地址号,方便随时查询;最后将每条行记录用一个类别表示出来。二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建立概念,以表现资料中各个类别之间的有机关联。二级编码不仅要考虑类别之间的关联,而且要将它们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加以考虑。三级编码主要考察二级编码中所有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分析、比较、概括,发现或发展出相应的理论假设,最后达到理论饱和状态,穷尽所有的概括。这时,真正扎根于第一手资料土壤的理论便产生与建立起来了。三、生存状况:“窘迫经济”理论与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失业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是应该关注的。一些媒体已经注意到,这一社会群体经常聚集在一些特别的社区,在那里艰难地生活着。如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海淀区的清河、东北旺、小营以及西北旺唐家岭,丰台岳各庄的大井、小井,朝阳区的酒仙桥、太阳宫、龙王堂;再如上海的松江地区、浦东新区最繁华的陆家嘴地段……几乎所有大中城市的角落,都有这样的“部落”。在我们对所收集到的资料的三级编码中,发展出有关失业大学生的生存状况的理论假设。这一理论假设包括两大部分,其一称之为失业大学生的“窘迫经济”理论;其二为失业大学生的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窘迫经济”理论认为:从失业大学生的生活费用与生活来源两方面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失业大学生的生活大多处在一种“窘迫”状态。“窘迫”状态指的是虽然非常困难,但是多数人勉强或尚可维持。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经常面临的主要困难是:(1)住的问题。由于工作不稳定或处在不断找工作中,他们往往只能找一些廉价的居住区栖身。面对每月至少两三百元或更高的房租,常常交不起房租的失业大学生多数寻求合租,他们有的4人合租一间小房间,有的则“住在一个挤了14人的小房间里’,,居住条件一般都差,“空气中弥漫着脚臭味”、“十人共用一台热水器,甚至栖身门板之上…...(2)吃的问题。不少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吃饭成为问题。他们由于必须省钱吃饭,有的只能吃得很便宜.严重的情况甚至有时没钱吃饭。有一位大学生在“十元店”旁吃快餐时,看到一个漂亮女生坐在对面一个劲儿地喝免费汤,便给她买了份快餐,结果女孩看着快餐就痛哭失声。类似这样辛酸的故事不少。最糟糕的情况是身边不名一文的失业大学生,便只能进人当地救助站。据报道,东莞市救助站共有348张床位,2006年1月15日至8月22日,共有11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来到这里寻求帮助。(3)其他费用问题。主要包括电话费、交通费等。有的大学生说:“求职期间的话费,办了来电畅听,一个月还144元。”他们的生活基本上都是紧张乃至窘迫的。失业大学生的生活来源如何?基本情况是:(1)父母、亲人的资助。除了农村家庭或下岗工人家庭的大学生,失业大学生一般都多少能得到一些父母、亲人的资助。虽然他们中有的人认为这是父母应该的投资,但是不少人还是认为这么大了,还问父母要钱“不好意思”。(2)朋友援助或“寄人篱下”。主要是同学、朋友、恋人的援助。(3)积蓄。他们在大学期间做家教、打工挣到的钱,可以帮助他们“熬一段时间”。(4)做点临时工挣点钱“维持一下”。(5)借钱。有的人‘。欠债欠到几千块钱”。正是由于有这些经济来源,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所处的经济状况虽窘迫,但尚未到崩溃与危机状态。“窘迫经济”或许不是最可怕的,甚至可以说是自古以来落魄书生的惯常境遇。但是,当每年就有上百万处于窘迫经济状态的失业大学生,并且渐渐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群落、群体时,情况就与以前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了。他们的心理、情绪反应,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总结了这一社会群体的主要情绪反应。所谓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即主要有八方面的情绪反应:1.应激感。这种情绪体验主要与失败和挫折相联系,是在大学生面试失败或者求职受挫后产生的负性情绪。2.疏离感。大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由于没有工作或求职无望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而产生的一种社交缺失感。他们由此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迷茫、困惑……3.情绪波动。情绪波动可以定义为由于不能保持平静的情绪而产生的负面反应,既可以由生活中的小事引起,也可能是求职、生存所遇到的重大挫折引起。他们往往觉得不顺心、不好受、不舒服、情绪不好。4.自卑。以为自己不如别人,对自身价值的否定。这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如羡慕别人,觉得自己不光彩、愧疚、自卑、心虚、丢人,乃至自暴自弃、不好意思、自怨自艾、羞愧、犹豫不决、后悔、犹豫、恨自己、顾虑、有被侮辱感等等。5.交织反应。愁、苦、累、急、慌和气可以称为“交织反应”。“愁’,意味着压抑、发愁、担心、焦虑、脑子很乱;“急”指着急、焦急、心急、紧迫感;“气’,指生气、烦躁、气愤、暴躁;“慌”指浮躁、“蒙了”、心慌、心闷、慌乱、心跳、心惊肉跳、恐怖;“累”指身心疲惫、很累、劳累、麻木;“苦”指辛苦、苦涩、苦恼、痛苦、苦闷。6.委屈感与无助感。可以共同定义为对现状感到无能为力,有难没人帮,有苦无处诉。包括无奈、无助、委屈、不甘心等情绪反应。7.悲观。对自己的前途、发展缺乏信心。包括灰心、沮丧、黯淡、郁闷、失措、懊丧、失落、想哭、痛哭、失望、伤心、失去信心、无望、辛酸、悲观、悲哀等情绪反应。8.失常和反社会。指由于失业而产生的有极端倾向的情绪反应。某些反社会性情绪如被遗弃感、觉得像在地狱、不满、抱怨、心寒、怀疑、不服气等等;失常的情绪如觉得要发疯、想死、想自杀等等。八因素情绪反应理论概括了这一群体的主要情绪反应,理论的抽象并没有使我们失去对真实资料感到的震撼。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情绪反应理论至少表现了三种重要特征。其一,这一群体的主要情绪是负面的;其二,这群体的主要情绪是相当复杂的,从应激到疏离,从波动到交织,从自卑到失常,应有尽有,十分激烈而混乱;其三,这一群体的主要情绪是有很大破坏性的。在这些负性情绪的重压下,不仅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严重影响,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实际上,已经有学者关注到失业大学生的过激情绪,认为他们对社会的关注比一般人高,更能通过网络形成对社会更为主动的看法,他们往往比那些平均社会生活线下的群体情绪反应更强烈,内心冲突更痛苦。有的研究者认为,德国、日本诸国,都曾经形成过这样一个大学毕业的贫民群体,种种反体制、反权威甚至反社会的极端情绪与极端意识形态,均发源于这个群体,或者经由这个群体向社会其他群体扩散。一些已经发生的失业大学生犯罪与自杀的案件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如2006年11月24日哈尔滨市发生的失业大学生刘海波的人室抢劫杀人案,曾被探长王铁民认为是他当刑警18年看到的最残忍的犯罪分子之一。又如,2004年11月6日,北师大毕业生王某在4个月中找不到工作,回到故乡,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选择了自杀。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针对失业大学生群体的这些情绪反应特点,研究相应的疏导、治疗、千预的策略与措施。四、何去何从:失业大学生的被淘汰特征金字塔理论与求职策略失业大学生为何被一再淘汰,找不到工作?通过对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编码分析,我们发现了一种被淘汰特征金字塔理论。被淘汰特征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特征,这五个方面按其重要性排列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状。工作经验缺乏,这是应届毕业大学生被用人单位拒绝的最常见的最主要的理由,因此排在底层;在其之上是心理素质缺陷,这是应届毕业大学生被用人单位拒绝的最重要的原因;然后是工作能力差;再上去是专业基础不扎实;最上面的是求职经验与技巧问题。下面详述之。1.工作经验缺乏。工作经验缺乏是频率出现最高的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编码。大多数用人单位就是因为工作经验缺乏拒绝了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的大学生在招聘现场,往往被几句是否有相关工作经验的问话就遭淘汰。2.,心理素质缺陷。不少大学生在招聘现场、面试、实习甚至已经进入工作岗位后被淘汰,其中原因往往是自身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一位企业总经理甚至认为他所用过的大学生,素质还不如中专生与大专生。职场的竞争,往往意味着心理素质的竞争。失业大学生大都败在自身的心理素质上。下面对根据大量访谈资料编码出来的心理素质缺陷略加讨论:(1)心高气傲、眼高手低。这是大学生遭到拒绝最多见的批评。一位经理谈到,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很高,不屑做一些小事,所以体现不出工作业绩,我们只好不用了”。有的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久,就要求加薪。(2)工作态度差,不敬业,责任心差。这是用人单位最忌讳的
本文标题:扎根理论的实例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23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