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绪论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利用经济、土地经济学、土地价值。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观赏功能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P7)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二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与内涵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和早期表述(P50)二、近代土地报酬规律内涵的扩展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分析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内涵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P55)一、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二、我国实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客观要求及其途径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肥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2.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19世纪以前,西方经济学者对“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农业范围内,再加上当时的实验手段和认识手段有限,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是比较片面的。19世纪初叶以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全面认识这一规律提供了实验、数学、经济学方面的条件。及至上世纪中叶,一些科学家、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已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在其1900年出版的《财富的分配》一书中把生产中的要素分为不变类和可变类,而可变类只是一种(这样便于分析问题)。►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最先从农业生产单位来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配第和杜尔阁,后来的斯密、马尔萨斯都是从部门生产的角度来研究报酬或肥力递减规律的。到19世纪末,坎南(E.Cannan)挖掘出杜尔阁的报酬递减规律思想。克拉克和马歇尔(A.Marshall)引进生产函数后,才又把生产单位视作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而统称为“报酬(收益)递减规律”。3.试用图示定量说明土地报酬变化阶段。P534.土地报酬有哪些形态?实物形态=产出的实物量/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价值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价格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5.举例说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土地分区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一、概念解释: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都是呈圈层变化的。围绕城市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被后人称作“杜能圈”,其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如下:(1)第一圈距市场最近,种植园艺作物,饲养奶牛,以及种植饲料、土豆、甜菜等;(2)第二圈发展林业,因为它的产品量大、运费高;(3)第三圈以非常集约的方式种植农作物,并实行六区轮作制;(4)第四圈种植牧草及粮食,不实行集约生产;(5)第五圈实行粗放的三圃制;(6)第六圈放牧等。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现代交通运输方式为前提的,寻求在原材料和消费中心一定的情况下,工业企业的最佳分布点。核心: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用的区位因素:运输费用、劳动成本1.运费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2.劳动成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土地分区利用:包括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城市土地分区利用和其他非农业分区利用。农业土地综合分区利用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在合理进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各地区的土地;城市土地分区利用是按照功能分区的规律对土地进行有序。合理利用的过程;其他非农业分区利用主要指城市区域之外的矿业、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土地利用。城市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从城市中心居民点的物品供应、行政管理、交通运输等主要职能的角度,所论述的城镇居民点的结构及形成过程,被后人称为中心地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规模”学说,被克里斯塔勒形象地概括为区域内城市等级与规模关系的六边形模型。土地的配置:即依据土地区位利用原理,在土地空间上布局城乡居民点及各业用地。土地利用规模:是指相对独立的单项经济活动(如企业、城市等)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利用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规模报酬: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夸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外部规模经济: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行业内单个生产经营单位得到的经济利益。集聚经济:将生产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地点所得到的空间意义上的规模经济,是促使城市形成的经济。二、简述城乡土地利用的区位过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化过程。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有哪些?地域分异原则区位利用原则生态系统平衡原则系统综合原则城市土地利用有哪些特性?1)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2)利用途径的多样性3)面积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4)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5)改变土地用途,要付出巨大代价简述土地利用在城市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1)土地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运行空间2)城市是工业、商业、科教文化事业等的中心。3)城市土地是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4)城市承接及转运功能的发挥,使其土地利用具体功能的体现。5)土地是城市生态经济的基础。绘图说明在城市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区位选择原理。城市中不同行业支付地租能力曲线:城市各业用地合理布局范围:一个企业主为建设自己企业愿意支付地租的高低取决于他因占有这个有利位置土地能增加多少收益。对距离市中心远近不同的地块,愿意或能够支付的地租数额是不一样的。可用支付地租能力曲线图表明城市不同单位在距离中心远近不同的地点支付地租的能力。零售业为了占有市中心位置,可以支付很高地租,但一离开市中心位置,它的支付地租能力就急剧下降。而独立住宅根本不要求在市中心,它的最佳位置在郊区,但又离市中心不太远,为争夺此区位,富裕户愿意付出相对较高的地租。综合表现各行各业、各种居民区的竞争能力在全市各个距离带内消长变化情况,从而可确定他们各自的合理分布圈层。简述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主要模型。1)圈层布局模型:越是接近市中心的地块,级差地租也越高,只有那些出得起最高地租的企业主,才能把他的企业配置在市中心。而那些出不起高额地租的企业就不得不到离开市中心较远的外围圈层去找自己适宜的位置。2)三维布局设想:这是对圈层布局设想的一个重要补充。当考虑到城市范围由于受到交通条件、地形条件、水陆交通分布状况以及一些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限制而不可能太大时,城市土地立体利用就成为必然趋向。城市内部各地的交通方便程度、营业额的大小不但会随着它距离市中心的远近而变化,也会随着其距地面的高低而变化。3)扇形布局设想:当考虑到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干线多是由市中心向四周辐射,而且各功能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吸引与排斥的关系时,就会发现城市的功能区不可能按同心圆成圈层分布,而是按扇形发射分布的。是在圈层布局设想基础上,考虑到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功能区的性质而作出的更为科学的城市布局设想。为什么扩大土地规模会产生规模经济?1、首先,是单个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2、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包括:(1)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进行分工协作;(2)大规模生产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比例;(3)大规模生产为充分利用产品生产的互补性创造条件3、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4、大规模企业,可以在市场信息收集、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节约平均交易费用5、大规模企业,由于大量运输,也可节约平均运费。产生集聚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规模扩大中大数规则的作用二)劳动力供给的互补性和生产的互补性三)企业间交通、通讯费用的节约四)消费的多样性五)公共产品的存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有哪些?家庭经营型:种植业专业户家庭农场农户联合经营集体经营型:村办集体农场厂办农业车间社区性土地股份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型规模服务型实现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是什么?我国扩大农业土地经营规模,重点是在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通过农户之间的土地转包,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移和集中。为什么在城市房地产开发中要进行土地规模利用房地产具有区位上的固定性和差异性,一旦建成无法移动,必然要与一定的城市基本建设相结合而成为房地产开发区存在的外部性。房地产开发区还存在的外部不经济,则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土地规模过小,或城市土地分区规划不当造成居民小区建筑拥挤,环境污染,影响住宅的采光、日照和能见度不足,以及噪音等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造成开发区房地产贬值和整个小区价值档次下降。因此,加快旧城区改造,实行土地置换,修订城市土地利用分区规划,是化解外部不经济的措施。土地产权制度1.概念解释土地制度:广义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土地所有权归属的制度规定。它是整个土地财产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它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利。土地使用制: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制度规定,是土地财产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所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这种权利可以细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权能。土地租赁权:是指土地“承租人占有租赁物而为使用收益之权能”。土地抵押权:是以土地为标的物的担保权。地役权:是在土地所有权上设定的一种他项权利。地上权:是指以支付租金为代价,在他人土地上设定建筑房屋、种植竹木等项权利。地上权是一种用益物权。土地发展权:是发展土地的权利,是一种可与土地所有权分离而单独处分的财产权。2.简述土地制度的构成和特点。(说明:广泛的土地制度泛指与土地所有、使用、管理及利用技术等有关的一切制度;狭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我们这里研究的是狭义土地制度即土地财产制度)构成: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和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特点:地位的基础性,国度的差异性,构成的复杂性。3.简述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的关系。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使用制;土地使用制不仅是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
本文标题:土地经济学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26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