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一道士塔名句品读1.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峰收住了劲,湍急的河流汇成了湖……余秋雨《苏东坡突围》2.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余秋雨《废墟》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梅坡《雪梅》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经典美文赏读十一道士塔基础知识梳理文本预习必知文本解读探究高考真题演练知能优化训练文本预习必知作家作品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艺术创造工程》《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2.余秋雨散文的特点第一,许多篇章主题重大,思想深刻,表现出一种跨越历史与现实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意识,以及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层关注。《道士塔》《莫高窟》表现出对民族屈辱历史的感叹和对灿烂文化被毁的悲哀;《五城记》《抱愧山西》表现出对构建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对经济发展的关注;《流放者的土地》《苏东坡突围》表现出对知识分子痛苦命运的惋惜和对制造这种悲剧的社会的控诉;《关于友情》《关于善良》表现出对平等人际关系的向往和对真诚善良境界的追求;《华语情结》《漂泊者们》所体现的是漂泊无定又拥有浓重家园意识的异乡故人的深情呼唤。第二,典丽精工的语言锤炼,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小说叙事模式和议论话语模式的大胆引进,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行文气势和艺术感染力。余秋雨散文的语言是情理合一的典范,这种语言不追求那种水一样的清澈,而追求一种潮一样的愤激和诗意,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在一种哲理的词语中栖身,浑厚质朴。写作背景莫高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书、文书等文物4万余件。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1914年斯坦因再次从敦煌掠走5箱写本。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又用特制的化学胶液,黏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这些盗窃和破坏,使敦煌文物受到极大的损失。作者以一个史学家的目光观察莫高窟的灿烂文化的沦丧所发出的沉重的叹息,在对敦煌文化的观察、探索后,作者痛感中国璀璨的古文化惨遭破坏,由此引发了深邃的思考,发历史的深邃苍凉于笔端,写下了这篇沉重的文章。知识链接敦煌学敦煌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一是敦煌石窟,窟内陈列着自十六国到元代一千年间的彩塑和壁画,为宏伟瑰丽、举世无双的艺术博物馆;二是藏经洞出土的缮本图书四五万件。就艺术而言,有绘画、建筑、雕塑、装饰图案、书法、文学等大量文物,是我国美术史、建筑史、文学史、书法史、音乐舞蹈史的珍贵史料,就历史而言,涉及政治、军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科技、民俗、中西文化交流等广泛领域。单以壁画内容而言,描绘了我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方面的活动。藏经洞出土的文献约有四五万件,时间上起三国两晋,下迄北宋,历经千余年。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等。英国人称之为“中国文献遗存的大宝库”。总而言之,敦煌学研究所涉,上下两千年,纵横三万里,所称“敦煌学”,实际就是“中国学”。基础知识梳理一、易错字音(1)坍.弛(tān)(2)歆.羡(xīn)(3)蹊跷..(qī)(qiāo)(4)倒溯.(sù)(5)拎.着(līn)(6)朔.风(shuò)(7)官邸.(dǐ)(8)偌.大(ruò)二、多音字(1)载zǎi刊载、千载难逢zài怨声载道、载歌载舞(2)蹊qī蹊跷xī独辟蹊径(3)溜liū溜冰liù一溜空地(4)卡qiǎ关卡、卡壳kǎ卡片、卡车三、易混字形(1)驰chí_____弛chí______(2)躁zào______燥zào_____(3)朔shuò______溯sù______(4)歆xīn______喑yīn______奔驰松弛急躁干燥朔方倒溯歆羡喑哑四、词语释义(1)圆寂:佛教用语,称僧尼的死亡。(2)歆羡:(书)羡慕。(3)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4)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现在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5)布施:把财物等施舍给人。(6)品位: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7)倒溯:倒着往前数。(8)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五、词语辨析(1)委曲·委屈委曲:①(曲调、道路、河流等)弯弯曲曲的,曲折;②事情的底细和原委。委屈:①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②让人受到委屈。例:①事情发展成这样,个中委曲..只有他一个人明白。②他辛苦了半天还受埋怨,觉得挺委屈..。(2)筹划·筹备·筹措·筹办筹划:想办法,定计划。筹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筹措:设法弄到(款子)。筹办:筹划办理。例:①为了买房,他四处筹措..资金。②济南市正在筹划..建设一座世界最高塔。③为庆祝建校50周年,学校成立了筹备..委员会。④他正在筹.办.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文本解读探究内容剖析一、辨识主题本文以游记的形式,对中国文化历史进行反思。作者深刻地揭露了旧中国封建官吏的腐败昏庸,愤怒地控诉了帝国主义疯狂盗取中国文化遗产的罪行。启示人们:不忘百年国耻,爱护华夏文明。二、理清结构三、探究重点1.文章以“道士塔”为题,有何深刻含义?分析:道士塔是敦煌文化的一个可怜、凄楚的缩影,因看守它的是一个名叫王圆箓的道士而得名。在敦煌文物被毁坏和流失的过程中,道士王圆箓是一个关键人物。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社会背景,历史将一个无知、平凡的小人物推到了风口浪尖,王圆箓成为文章的核心人物,而道士塔就成了文章的典型环境和叙述的基本背景,既是近代中国文明衰弱的标志,又是民族耻辱的象征。以“道士塔”为文题寓意深刻,启人明事理。2.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分析:文章似乎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与敦煌文化的沦丧有密切关系的道士王圆箓。我们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全过程,一开始就将王圆箓定为敦煌石窟的罪人。但在行文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明白了王圆箓并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当时的政府,王圆箓只是一个小丑。在作者这样沉重痛心的叙述中,我们感受了作者对历史文物的流丧、文化惨遭破坏而发出的沉重的叹息。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深邃而苍凉。3.如何理解下面几个句子?(1)“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分析:这是作者愤激的反问和反语,也是对当年统治阶级的声讨。他们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馈赠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列强有隙可乘掳掠我国国宝。这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体味“前提条件”和“有时甚至狠狠心”这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作者在痛苦中蕴涵的强烈愤懑。(2)略略交谈几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经卷……分析:无疑,这段文字对王道士的农民形象及农民意识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王道士的文化层次及其思想意识,都有着中国平民千百年来不曾改变的愚昧,也或尚存些许憨厚的个性。对于文物,王道士的认识就只停留在能用它们向外国人换钱,“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纽扣换一篮青菜。”是呀,按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这是一笔很划得来的买卖。然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讽刺中国的农民的无知与愚昧,而是要突出“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是要寻求酿成这个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3)“……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分析:是西天的“晚霞”,而不是东方的“朝霞”,况且还是凄美、艳丽。这句话极具象征意义。在冒险家斯坦因眼里,这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古老民族不正是“凄艳的晚霞”吗?美丽但正在衰弱。(4)“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分析:这一对比,让人匪夷所思:欧美冒险家们“不远万里”来到敦煌,燃起了股股炊烟,安营扎寨,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势头;而中国的官员们在干什么呢?面对虎视眈眈的冒险者,他们也许正在悠闲自得地享受“生活”;也许正在一边品着名茶,一边“欣赏”着王道士之流送来的敦煌宝物。通过对比,充分暴露了中国政府官员的昏庸与腐败,帝国主义强盗们的贪婪与无耻,他们无疑是造成敦煌文化浩劫的元凶。4.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话:“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其用意是什么?分析:敦煌文化毕竟在中国,敦煌文物蒙受的损失在旧的时代是不可挽回的,是本国专家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他们把愤怒和屈辱化成工作的动力,终于把敦煌文化复原,找回敦煌文化原有的价值,日本学者的话代表了全世界对中国敦煌文化大国的肯定。四、创新思维问题:怎样看待外国人盗掠敦煌文物?课文观点: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违心的话)。发散角度1:外国人盗走敦煌文物其实是最好地保存了敦煌文物。因为当时的满清政府腐败昏庸,没有也无力保护自己的文化瑰宝。外国人将这些文物盗走,在最大限度上保护了这些文物。发散角度2:民族的文化遗产应当由本民族自己收藏保存。因为民族文化遗产的归属也象征着国家的主权,一个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决不能听任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旁落。五、拓展延伸在当今的经济热潮中,受利益的驱动,我们所处的城市或许还有不重视文物保护的现象发生,如果让你做调查,并将情况反映到当地的文物主管部门,你该怎么说?【思路点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①指出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破坏古文物的现状及危害。②阐述保护古文物的意义。③提一些具体的保护古文物的措施。注意:行文中的语言要得体,可以写成书信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技法归纳1.语言笔法新颖、多姿多彩。本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想象生动而又有据,如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有时跨越时空(如对话、拦车),有时直接抒情,在叙事中抒情。语言多姿多彩,有时简洁,有文言遗风,有时口语化,有时鲜明,带有警醒意味。2.恰切采用小说技巧。这篇散文在方法与技巧上吸取了小说及戏剧的因素,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如描写王道士收拾洞窟,并发现藏经洞的细节便完全是现代小说的写法。作者当然无法知道当年王道士是怎样一种心境,并如何收拾洞窟进而发现藏经洞的,他只能是艺术地发挥他的想象力,对那时的情景进行艺术虚构,这让读者有种神往的感觉,好像融入当时的情景,为王道士的愚昧而愤恨不已。高考真题演练知能优化训练经典美文赏读哭泣的圆明园张晓惠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壁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
本文标题:《道士塔》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57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