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游记散文——指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真实地叙述了旅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的文体。其内容广泛,或记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状况、风土人情,或记某处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趣闻秩事,以细致的记叙和具体的描写为特征,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1.走近作者柳宗元(773—819),字____,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年轻时就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子厚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除了写出了许多抒发自己孤寂苦闷之情的诗歌(如《江雪》等)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__________。《永州八记》2.资料链接《永州八记》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西部边缘地带。本文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之情。后半篇的议论抑扬婉转,余味无穷。一、字音垠.(yín)睥睨..(pìnì)梁(lì)堡坞..(bǎowù)疏数.(cù)偃.仰(yǎn)傥.(tǎnɡ)二、通假字①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艺)②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3、文本对译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向下,有两条路:自:从。西山:在永州城西,自朝阳岩起,至黄茅岭北,长亘数里,都属西山。径:直、直接。逾:越过。下:向下、往下走。其一其中一西出,寻之无所得;条路向西延伸,沿途寻找风景没有什么发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寻:寻找。得:收获、发现。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另一条稍偏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地层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断裂,被一条河水分开,有堆积的山石横在路面。其:复指前面“二道”。少:稍。断:断裂。积:堆积、累积。当dānɡ:挡住。垠yín:边,界。其上为睥睨、它的上方的山石形成了女墙梁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土堡,还有像城门一样焉。的洞穴。睥睨pìnì:城墙上的女墙。梁:栋梁。堡坞:土堡。若:像。焉:语气助词。窥之往里看去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一片漆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来咚咚的水声。窥: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这里就是“看”。以:拿。洞然:投石入深水的声音。其响之那声音十分响亮激越,良久乃已。激越,过了很久才消逝。良久:很久。乃:才。已:停止。环之可上,环绕而行可以登上山顶,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泥土,却长着优美的树木和箭竹,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显得格外奇特而坚实,山石分布疏密有致,或俯或仰,好似智者所施设也。的精心布置。环:盘旋攀登。嘉树美箭:美好的树木与箭竹。箭,箭竹。益:更加、格外。其:那些,指代山石。数cù:密集。偃yǎn:俯,倒卧。类:像。施设:陈列、布置。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神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愈以为诚有。便越发认为是真的存在了。疑:怀疑。造物者:创造天地万物的神。愈:越、更加。以为:认为。诚:确实。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又诧异这么美的山石怎不会出现在中原,反倒是在偏远的永州,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列:陈列、排列。夷狄:偏远之地,这里指永州。更ɡēnɡ:经历。售:指得到赏识。伎:通“技”,技艺,指美景,明代古文家茅坤认为是暗指作者自己。固:本来。用:功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造物者或许不应该这样做,结果却无乎?成了这个样子了。傥:倘,或者。宜:应该。果:结果。另说译作果真,“则其果无乎”的意思为那么神圣果真没有吗?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有人说:“是造物者用这山石安慰那些屈贬来永州的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有人说:“永州的天地灵气不能孕育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楚地之南人才少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而怪石多。”这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气: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根本的物质。为:造就,造作。物:指永州的自然景观。楚之南:指永州一带。第二课时诚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及是,愈以为诚有.帝感其诚果真,如果确实,的确真心,不虚伪重点字词你假如真的任命我为都虞候其一少北而东饮少辄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少(稍微)(数量少,不多)(不多时,一会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贤者更礼欲通使,道必更匈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更(经历、经过)(改变)(经历、经过)(另、再)(互相、交替)会市肆有刊武夷先生集者……偶售得之吾售之,人取之操童子业,久不售更遭丧乱嫁不售售买卖考试得中女子出嫁•段落大意:第一段写了小石城山的奇特景物。第一段作者主要抓住小石城山的什么特点来写?试用一个字概括。小石城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的分布•段落大意:第二段抒发美景“千百年不得一售”的叹惜之情。新课学习: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有何不同?两段的关系是怎样的?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写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结合“资料信息”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①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②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明确:①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②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文章主旨)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课后习题一:第二段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是否影射自己?•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风景被遗弃在僻远的荒野中无人赏识、受人轻蔑叫屈,•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打抱不平,也为自己被贬斥到荒远之地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课后习题二:“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中,“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其气之灵”表现在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分布疏密有致。•作者借奇石自比,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恨,沉痛而无奈。课后习题三•1、前文含蓄形象,借小石城来表明心迹;后文直白与含蓄结合•2、前文单一(愤懑),后文有层次变化(惊恐不安到惊喜)。《小石城山记》课堂巩固练习•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积石横当其垠垠:边,界•B.环之可上环:盘旋攀登•C.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技艺,这里指美景•D.愈以为诚有诚:如果•3.下面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同《游褒禅山记》在结构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前半部分写景叙事,后半部分在此基础上议论、说理、抒情。•B.文中用被忽略、被弃置的奇石嘉树、良辰美景来象征作者的被贬被弃、有志难伸。•C.作者从自然美景是否为造物者有意安排提出问题,最后否定造物者的存在,借此说明自己的贬谪弃置不是出于天命而是由于人事,从而抒发自己满腔的愤慨不平。•D.本文以简洁精美的语言及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将对美景的描摹和形象化的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情。委婉含蓄地表达情感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景物的描绘中,作者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寥廓、严寒、死寂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形体孤独寂寞、性格清高孤傲的老渔翁的形象。老渔翁的形象是诗人自我形象的写照。诗人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拓展阅读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赏析】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当时柳宗元被贬柳州。政治上,有抱负不得施展;生活上,远离了亲朋故旧,生性敏感的诗人在此愁绪满腹、痛苦抑郁。这时,好友浩初上人从临贺到柳州看望诗人。秋高气爽的时节,诗人与友人登山观景,或许本意是想借山光水色消解愁怀,不想却反而触动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诗人登上山顶,所见何物?是满目“海畔尖山”么?非也,乃是把把利剑!一把把切割着他的寸寸愁肠。这样化虚为实的笔法,不但把握住了胸中的“痛思”,而且把这痛思成功地传达给了读者,使得读者仿佛也面临利剑割肠的切肤之痛,通过这样的“同感”而感受到诗人真切而沉痛的思乡之情。积累:
本文标题:小石城山记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6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