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清兵卫与葫芦》优秀课件解读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理解故事与情节的关系,认识情节生发的途径及效果;3、把握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体会情节中的“摇摆”及结尾的跌宕。志贺直哉(1883-1971年),日本著名小说家,被日本评论家誉为“小说之神”。1904年发表处女作《菜花与少女》。1910年,与有岛武郎、有岛生马等共同创办《白桦》杂志,围绕于这个刊物的一些年轻作家与美术家,对当时主张纯客观主义的自然主义文艺思潮不满,要求肯定积极的人性,主张尊重个性,发挥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文学,形成“白桦”一派。志贺直哉为“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白桦”派成为日本现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流派。作者介绍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之一。1910年发表曾被《帝国文学》退稿的《到网走去》与新作《剃刀》,1912年发表短篇小说《克罗谛思日记》,显示他出众的才华,为文艺界瞩目。1917年发表的著名中篇小说《和解》,写他立志于文学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终于得到和解的经历。作者从此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很多小说相继问世。从1921年开始,着手写他生平唯一的长篇小说《暗夜行路》,历时15年之久,于1937年完成。这是他的代表作,写一个孤独的知识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与思想苦闷的道路上探索的历程。主人公时任谦作是祖父和母亲的私生子,在兄弟间一直遭受歧视,在母亲死后,他与祖父及其年轻的妾共同过着寂寞的生活。为立志从事文学事业与父亲发生冲突,婚后又发现妻子不忠,便独自流浪,最后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赶到时,只见病床上的丈夫睁开柔和而充满爱情的眼睛。热衷战战兢兢茶卤薪水哆嗦呵斥熠熠乖觉zhōnglǔduōSuOhēchìjīngxīnyìguāijué小说开头这样写到:“自从发生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热衷着绘画……”2、小说采用了什么叙述方式开头?有什么作用?1、“这件事”指发生的一件什么事?这件事指清兵卫最喜欢的一个葫芦被教员没收了,其他的葫芦被父亲砸碎了。结构特点:开头结尾(倒叙:先说结局,设下悬念,引起兴趣)(再说结局,呼应开头,引人深思)线索:主人公:葫芦清兵卫对葫芦——喜爱、热衷、痴迷发展高潮结局结构层次痴迷葫芦,但父亲并不喜欢他的这个爱好葫芦被没收,教员家访,父亲砸碎葫芦葫芦被辗转卖到高价改变爱好发生买到一个十分钟爱的葫芦,爱不释手探究1:小说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清兵卫的的爱好与父亲、老师的不理解之间的矛盾。探究2|:父亲、老师是如何看待清兵卫痴迷葫芦的?父亲觉得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葫芦,而且都是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葫芦形很周正的。认为小孩不懂什么。父亲对他的爱好不屑一顾,只是觉得他贪玩而已。觉得他是没出息的孩子。老师(教员)对于清兵卫的痴迷葫芦,非常生气,认为“这种小孩将来不会有出息”在小说中,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决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1、当清兵卫上修身课玩葫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这一事件发生以后,没有马上叙述其后果,而是宕开一笔,去写这个教员的爱好。此处情节的摇摆有何作用?插叙:宕开一笔,使时间暂停,情节的推进也被“吊”了一“吊”,使得悲剧的气氛降低,反倒多出点喜剧的意味。2、教员家访(危机爆发),父亲恰好不在。清兵卫心跳,只求不要危及自己剩下的其他葫芦。幸亏教员只管训斥,并未注意近在咫尺的那些葫芦。刚刚松了一口气,父亲回来了,最终注意到那些葫芦,并粗暴地将之“一个一个地砸碎”。探究3: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也曾几次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说明什么?说明清兵卫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而是对葫芦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对葫芦的鉴赏是有一定的眼光的。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这样写与后文写商人卖了600元构成对比。探究4:情节中的细节。本文中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结合课文,体会下列句子描写的传神之处,并分别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清兵卫此时怎样的心理活动。1、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形象真切的表现了清兵卫的葫芦被没收后伤心、欲哭无泪的之状。(情感上反抗)2、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表现了他痛失葫芦后的痛苦无奈的心情。3、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心如刀绞,悲痛欲绝,不敢反抗传神的描写:清兵卫的心理活动(动态发展)痴迷热爱——沉默执拗——发呆害怕——热衷绘画,不怨恨。正是这些简练传神的神情、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塑造了清兵卫这个鲜明生动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探究5:葫芦的归宿对情节的发展和小说主题的揭示有什么积极作用?这些交代看似闲笔,却使小说情节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葫芦最终得到了专家(古董商)的认可。这份认可其实是对清兵卫的爱好的肯定,也是对他父亲和教员的无知与粗暴进行最有力的反驳和讽刺,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1)清兵卫个性独特,对葫芦并不盲目痴爱,确实有一定的研究,他有非凡的鉴赏力和创造力。清兵卫对葫芦热爱有加,他对别人的葫芦不以为然;“0.1元=50元=600元”,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这个结果与前文的哪些内容构成对比?①父亲呵斥他:“什么话,你懂什么,也来多嘴!”②他买这个葫芦只花了一毛钱。③教员把葫芦当着脏东西让老年校役扔掉。校役把葫芦卖了50元,商人又卖了600元。小结:这些对比说明清兵卫对葫芦确实有非凡的鉴赏力,嘲讽了大人的愚蠢保守。(对比作用)(2)“0.1元=50元=600元”的结果与前文的这些内容构成对比:探究6:虽然如此,清兵卫的爱好还是被无情地扼杀了,他只好改变了他的爱好。如此安排结局的用意?就内容、主题而言——这象征着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曲折胜利(在压迫之下寻找新的出口)。但是,这新的爱好也仍然为压迫势力所不喜欢,这就蕴涵了新的矛盾。小说至此戛然而止,无限的后事留待读者自己去想像,可激发读者在阅读结束后对主题内容的继续思考。就结构而言——呼应开头。探究7:读35、36段,从中,我们看出清兵卫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你觉得他的父亲爱不爱他?为什么?从父亲的言行中可以感受到父亲的骂、揍,是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因为粗暴、自以为是,不理解孩子的童心童趣,以为清兵卫的痴迷葫芦只是贪玩,毫无意义。他非要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儿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此时,那“一个一个地”被“砸碎”的已不光是葫芦,还有清兵卫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梦想。爱着自己的孩子,想让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却粗暴地扼杀了他的个性,不用说在那遥远的日本,就是今天在我们身边的父母又何其多呢!探究7:作者对清兵卫和大人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从中你可以读到怎样的小说的主题?同情清兵卫;批评父亲、教员和客人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小说主题:呼吁人们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小说表达了对“大人”在不知就里的情况下,粗暴扼杀孩子天性和天赋的行为的一种批评,表达了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清兵卫对爱好的执著,具有类似寓言的意义:人的追求总是容易被他人所阻挠或者干扰,但是人应该保持自己最初的追求,因为这种追求包含了个人的天命所在。除此主题之外,小说有没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这篇作品也传达了作者对美和自然在恶俗的时代氛围中处境艰难、倍感孤立的忧思。小说中的清兵卫是孤立的。他每天从学校回来,也不和别的孩子玩,不是上街看葫芦,就是自己玩葫芦。清兵卫似乎没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是他的葫芦、他的爱好。他的世界无法跟别人沟通。这大概是一种天才的苦闷。探究8:如果你是清兵卫,你会如何与父亲沟通?如果你是清兵卫的父亲,你会怎样对待孩子的喜好?如果你是清兵卫的老师,你会怎么对待违反纪律的清兵卫?发展个性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不影响身心健康,不违反法律,不侵害他人利益,不违背道德;在合适的时间、场合进行。老师家长和社会:提高认识,对孩子的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给予理解和支持,并正确指导、调控,给孩子以自由的空间,发展自己,健康成长。快速阅读课后附文《画家和他的孙女》,思考讨论:1.画家爷爷和清兵卫的父亲在对待孩子的个性上有何异同点?2.画家的孙女和清兵卫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个性,一个终于在国际画展中获得一等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另一个却放弃了自己对葫芦的喜好,转而喜欢绘画。两位主人公的不同遭遇给你什么样的启示?两个孩子的不同遭遇,再一次真实地反映出清兵卫所处的令人窒息的环境,家庭里的父母,学校里的教师的强制扭曲造成了他可悲的人性的毁灭。作者用这样的对比照应的写法,猛烈的抨击了旧的教育制度扼杀人的正常天性的罪恶,也批评了家长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值得我们深思。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妈妈,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好啊,不过一定要记得回来喔。你很优秀,真的!身材矮小的邓亚萍,喜欢乒乓球,所有人都不看好她,但是父亲对她说:“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在开始嘀咕了。”小说的结尾意犹未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清兵卫的父亲、老师对于他的新爱好会不会象先前那样粗暴地干涉?清兵卫能守住这个爱好吗?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充分展开想象,续写这篇小说。
本文标题:《清兵卫与葫芦》优秀课件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784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