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药药理学Pharmacolog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TCM)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概念(idea)PTCM----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两个方面:(一)中药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ofTCM)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二)中药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ofTCM)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中药药效学中药机体中药药动学(吸收、分布、转化、排泄)二、学科地位(一)与传统医药学的关系中药药理学是建立在传统医药学的基础上的一门新兴学科。(二)与现代医药学的关系中药药理学主要是应用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知识以及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中药和方剂,并用现代科学术语阐释中药的作用和机理的,因此这两门学科也是中药药理学的重要基础。(三)与中药新药开发关系综上,中药药理学确实是连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纽带,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中药药理学的学科任务(task)(1)用现代科学术语阐释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如:麻黄的平喘、川芎的活血、人参的补虚等功效。(2)指导临床合理选药和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如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细辛、板蓝根等)应用时,应注意用量及病人的肝肾功能;如有致畸作用的中药,孕妇应忌服。(3)参与中药新药的研发目前世界上仍有很多疑难、危重病症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缺乏有针对性的特效药,中药药理是新药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发新药也是我们肩负的学科任务。(4)促进中药现代化中药药理学既是中药学的现代发展,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必将会促进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有三个时期1.20世纪20~40年代二十年代初,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开始了麻黄、当归药理作用的研究。并于1924年发表了有关麻黄研究的论文“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的作用”(具有肾上腺素类似作用)。--第一篇中药药理的研究论文。二十~四十年代,研究较多的有当归、乌头、延胡索、黄连、常山、防己、贝母、鸦胆子等数十种。2.20世纪50~80年代解放后,党和政府对中医中药的整理研究和发展十分重视,提出继承、发扬、整理、提高中医中药的重要指示,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的中医中药研究机构和各级中医医院,使中药药事和临床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研究范围从单方到复方,研究课题从资源调查到生药鉴定、炮制、化学、药理直至临床,单味药品种之多及研究范围之广,诚属空前。五十~六十年代,主要在强心、降压、抗菌、驱虫、镇痛、抗炎、利尿、解热等方面寻找有效中药。七十年代主要在抗冠心病、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抗肿瘤、肌松剂、抗肝炎、中药麻醉、计划生育等方面进行药理研究。七十年代后期,密切结合中医理论的活血化瘀、扶正固本、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治则治法取得进展,复方研究也蓬勃发展。至此,其中药药理的作用,从知之不多至知之较多,进而系统化,且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医学实质有所了解。七十年代末,在周金黄、王筠默主持下编写了《中药药理学》,奠定了中药药理学这一学科的基础。八十年代初,国家正式把中药药理学列入有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药复方和单味、有效部位及有效单体研究齐头并进一是继续沿植物药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中药──目前这种研究思路仍占相当的地位,以单味药为主,然后找到单体。3.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是突出中药复方的整体研究该观点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即中医药的观点,是对中药及其复方进行研究,其特点是遵循中医药理论,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开展中药和复方药理作用的研究。90年代以后的研究水平1、中药复方的多层次、多靶点、作用的多效性2、许多单味中药已深入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附: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地位1.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除中药药理学外,中药学还包括中药(治疗)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中药药理学同其他分支学科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中发展。如中药中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药理筛选才能确定是否有生物活性。中药(治疗学)则更是中药药理的理论指导,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出发点的归宿。2.中药药理学又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除中药药理学外,药理学还包括基础药理学、临床药理学等分支学科。基础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过程。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指导临床合理和安全用药。中药药理学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药理学的方法用于研究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中西医学的结合。
本文标题:第1-序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16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