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文革时期的中国外交姓名:胡文杰学院:商学院文革时期的中国外交河北农大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文革,不仅是一次文化领域的革命,更给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带来了一次不小的冲击。1966-1976年的中国,正是因为其所处的特殊位置和内在实力,才真正决定了我国文革时期的外交局面。本文主要从文革时期经历的几个的外交事件出发,逐一对其进行分析,并对文革时期的中国外交进行总体评价。1主要外交事件及评价1.1抗美援越(1965年-1975年)19世纪50年代,越南战争爆发。美国借口帮助越南统一,发动对越南的侵略战争。中国应北越领导人胡志明请求,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队。随后1973年,南越,北越以及美国三方达成《巴黎和平协约》,越南战争结束。两年后,北越2统一南越,实现国家统一。这一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队,但不参与对美直接作战。与朝鲜战争不同的是,美国在越南战场实行的是南打北炸的战略。实际上,并没有向北方派遣地面部队,这就意味着北越没有亡国的威胁,中国不会向朝鲜战争那样,面临着失去战略缓冲带的风险。而美军之所以制定这样的战略,一方面是由于其投入兵力有限,而更重要的是,随着中苏交恶,中美之间的战略利益正在靠拢。因此,面对中国划出的北纬17度线的警告,美国出于战略利益和朝鲜战争教训两方面考虑,最终没有越过北纬17度线。这既避免了双方的流血,也为未来的合作打下了基础。1.2中苏交恶(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苏交恶实际上是一种必然,一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不仅两国领导人的的性格难以调和,在国家利益上也出现了严重分歧。而中苏交恶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三点首先,赫鲁晓夫在内部报告中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批判。而当时的中国正在借用斯大林模式发展经济。因此,这种批判,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种否定。其次,苏联也在推行对美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希望和美国联手同步发展。这一点其实是违背中国国家利益的,一方面,两个超级大国的联手,会给当时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在此之前在朝鲜,越南和美国两次交手,替自己也替苏联稳定了亚洲局势,此时中国不仅对美国充满着不信任,而且也认为赫鲁晓夫的和平外交是一种背叛。而最后,也是更加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斯大林的去世后,苏联接任的领导人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其前任的水准,资历尚浅。而苏联随着体制的僵化正在一步步衰落,而中国在完成工业化初期之后,无论出于历史上的大国情结,还是自身实力,都希望与早日摆脱苏联的控制,成为社会主义的领头羊。正是双方在争夺领头羊过程中的所进行的控制与反控制的一系列冲突,才最终导致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3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冲突无法避免。从今天的中俄关系来看,一个一步步强大起来的国家,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民族,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作为老大哥的苏联也不能接受自己的联盟内部有任何不安定的因素,企图脱离苏联掌控的中国,不仅会给当时的苏联带来不利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带来一系列多米诺效应。这一点,从最近的英国脱欧公投后,欧盟秘书长以及各成员国强硬的表态中就可以得到印证。1.3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年)1971年2月56日,我们被非洲兄弟抬进了联合国,成为五常之一。中国在此问题上所获得的非洲国家支持,不得不归功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政策。随着坦赞铁路的修建,非洲独立运动的兴起。这些外交活动,一方面,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在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在整个非洲的国家形象。尽管,对于当时的中国,这种支援显得并不轻松,甚至直到今天还受到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影响在长期的外交决定,它在种下的那一瞬间或许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却最终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展现了它的威力。1.4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鼓动支持东巴独立。并最终导致东巴脱离西巴的控制,进而成立孟加拉国。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由于受到文革的国内动乱局面,加上苏联在中国边境重兵威胁,最终也选择了保住西巴,放弃东巴的策略。这种在外交用兵上的谨慎,一方面避免了国内矛盾的加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和苏联的直接冲突。尽管,这场战争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印度通过分裂巴基斯坦,进一步拉大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成为南亚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但是,战后的孟加拉通过政变,亲巴的新政府上台,与印度关系逐渐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这场战争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在战争手段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政治手段也可以是一种有效补充手段。。41.5“第三世界理论”(1974年)1974年2月22日,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同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谈话中曾提出:“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除了南非,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理论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化解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为当时的中国提供更大的外交空间,也加速了中国建交进程。从后来的国际形势看,这种策略也是非常的明智的。一方面,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出现恶化以后,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例如:越南)开始倒向苏联,同中国制造摩擦。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空间受到挤压,需要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从而减小中苏交恶所带来的对于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资源大国,中国更需要实用主义,需要像一个商人一样尽可能和其他国家发展贸易关系,这符合国家利益。2总结评价2.1拓展了外交空间,巩固了国际地位。尽管对于文革时期的中国,整个社会状况的负面评价占居主导。然而不能否认的是,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毛对国际形势的正确研判,是文革时期中国外交领域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文革时期,中国拓展了自己的外交空间,同时在国际上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整个文革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为以后的外交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2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负面影响。然而,毋须讳言,文革时期一系列的革命输出,以及国家动乱不仅影响到了国家形象,给西方国家和分裂分子以口实,而且也限制了中国的外交决定,让我们错失了一部分发展的机会。直到今天,中国依然受到“输出革命”的指责,和当时的一系列外交决定不能说毫无关系。52.3受国际环境影响在那样的一个混乱而狂热的时代,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国的社会状况并没有真正阻拦美国等西方大国与中国恢复邦交的脚步。相反,89年的政治风波却让中国的形象大跌。这充分说明了对于大国来说,无论是人权状况还是经济威胁,其实都是一个达到自己目的的政治手段而已,真正影响大国关系的,是各个国家在一场场政治博弈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各自的实力。
本文标题:文革时期的中国外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2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