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湘教版必修三知识整理
《必修3》教材内容解析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1区域的基本含义P7(探究)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多少,以什么为主1.2区域发展阶段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区域内部经济差异小,缺乏大型中心城市,交通落后,对外开放程度低,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快,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加强,出现规模大的中心城市。区域交通发展,对外开放程度提高,整个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第二、三产业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超过第二产业。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渐形成。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提高,区域内部处于高水平的平衡状态。1.3区域发展差异P14(探究)1、东部地区(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达,以轻型工业或综合型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高。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以重化工业、能源工业为主导中部地区(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湖南、江西):过渡性特征,传统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2、三大自然区: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Ⅲ—4一①b)自然区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原区范围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广大地区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的非季风区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海拔较低,包括第二级阶梯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区,第三级阶梯的沿海广大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较高,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主要包括第二级阶梯的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等以高原地形为主,地势高亢气候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寒冷干燥。年降水量均大400毫米。气温因纬度变化而变化,由北向南,气候逐渐变暖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独特的高原气候,气温低、日较差大,降水少,太阳辐射强水文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外流区,且河湖众多,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河自西向东注入海洋大部分地区属内流区,多咸水湖泊冰川广布,大江之源,湖泊众多植被土壤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土壤比较肥沃自然植被东西分异明显,自东向西由草原--半荒漠--荒漠过渡草甸植被为主,土壤贫瘠,高原边缘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明显秦淮线的地理意义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差异(Ⅲ—1—4一⑤c)北方南方气候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亚热带和热带湿润气候区,水热充足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旱地为主,耕地面积广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以水田为主,耕地相对较少自然资源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农业生产以旱作为主,是小麦、大豆、甜菜、苹果等重要生产基地以水田为主,是水稻、油菜籽、柑橘、橡胶及热带水果等重要生产基地工业生产主要的重工业和能源基地主要的轻工业和外向型工业基地限制性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等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等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等进一步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构建节约型社会等西部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东部优势:资金、技术、人才多劣势:能源、矿产短缺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缩小东西部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民族繁荣,实现共同富裕,保持边疆稳定和安全,扩大国内市场。对东部:缓解能源短缺,促进能源结构调整。1.4区域经济联系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Ⅲ一1—5一①a)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的主要方式:一是对口帮扶;二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三是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方案及图示(Ⅲ一1—5一②c)读图要求(必修ⅢP26图1-21、P27图1-22、P29图1-24):知道三大工程各条线路的起点、终点和沿线经过的行政区域、地形单元、重要河流。理解三大工程对东、西部不同的地理意义。(1)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把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东线中线西线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调水量较大较小大水质差较好最好(2)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铺设输气管道,经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到上海;还包括从四川、重庆到湖北、湖南的输气工程。(3)西电东送:分为北线、中线和南线。北线: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和陕西的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线:将三峡和金沙江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线:将贵州、云南、广西的水电送往广东。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Ⅲ一1—5一③c)南水北调输出区有利影响: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不利影响:取水口水文环境影响;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输入区有利:增加水域,有利于水循环;增加地表水和土壤含水量;回补地下水,减少对下水的开发,防止地面沉降;可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北方灌区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水污染等环境问题西气东输出区有利: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天然气综合利用步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不利:管道铺设沿线易造成生态破坏输输入区有利:改善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减轻铁路运输压力;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大气污染等。西电东送输出区有利:促进中西部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利: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环境污染加重输入区有利:保障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善大气质量,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我国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Ⅲ一1—5一④b)我国近十年来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1)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沿海地区的企业寻求廉价资源和低成本而向内地转移。(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大陆经济的发展、投资环境的改善、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吸引了大量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缘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但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资本过剩、污染严重、自然资源不足等问题,使产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降,导致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部分工业进行了二次转移,使广东的边缘地区出现产业集群效应。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Ill一1—5一⑤b)产业转移促进了接受转移地区的资源开发,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企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生态环境破坏。产业转移原因: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影响: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同时也会带来环境污染加重等问题。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1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P36(探究)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水蚀作用)自然原因:地势起伏大;降水不均匀,夏季多暴雨;地表物质疏松,碎屑物质多;植被稀疏。人为原因:过度垦荒、放牧、樵采、开矿导致地表植被破坏,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加剧了水土流失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影响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河流含沙量增多,洪涝灾害严重(地上河),航运能力减弱;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气候变化。3、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P37(思考)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深居大陆腹地,地形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降水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多是内流河、冬季有断流现象,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森林草原草原草甸草原戈壁沙漠2、议一议,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有什么关系?荒漠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成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闱有高大山脉,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河流:河流少,多为内流河,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主要为草原、荒漠,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多沙质沉积物显著白然地理特征:干早景观:以草原、荒漠为主P38(探究)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扩大?人口增多,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农产品,导致过度放牧、农垦,灌溉,进而导致水源减少,植被破坏,风沙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2、“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省区(浙江、江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地势起伏大;降水不均匀,夏季多暴雨;地表物质疏松,碎屑物质多;植被稀疏。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地表植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与新疆荒漠化区别:新疆荒漠化为风蚀作用;红色荒漠为水蚀作用。2、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控制人口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利用水资源;植树种草;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改进灌溉方式;培育耐旱作物P40(探究)1、(1)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使周围气候更加干燥,温差加大,沙尘暴增加,生态环境恶化(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一垦殖一一放牧一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以消除贫困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变生产方式,既保护环境,又解决脱贫问题。3、什么是“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生态移民是指由于居住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而无法在当地生存,或在当地生存会对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的人口迁移。生态移民不是逃避自然,而是遵循自然规律,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2.2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为例P42(思考)面积大、种类多、分布广P43(探究)1、鸟类会失去栖息地,使鸟类迁徙,破坏了本地的生态平衡,甚至导致鸟类因失去食物,生存面临威胁2、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强。3、赞成。湿地可以调节气候,使周围温差变小,湿度增加,降水增多。P44(探究)1、自然: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社会经济:劳动力丰富、种植经验丰富、市场广阔。2、人口增多,对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扩大耕地面积。围湖造田一方面扩大了耕地,增加了粮食产量;另一方面破坏了湿地,湿地减少,湿地生态功能减弱。3、湿地功能:经济价值-----航运、发电、旅游、养殖、农业灌溉;生态价值-----提供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本文标题:湘教版必修三知识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3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