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效课堂缘于读懂学生
高效课堂缘于读懂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宗旨和核心,因此,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而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意教材及教师自己的意愿,忽视了作为主要对象的学生,那么即使教师对教材钻研得再深再透,教案设计得再好,也很难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既然要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审视整个教学过程,那么真正地了解学生自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才能顺学而教,才能实现高效、精彩,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浅薄的认识。一、课前读懂学生――有备无患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儿童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还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这些在新的数学课程里,都被看得非常重要。所以课前我们要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已有基础、特点等进行分析,努力做到读懂学生,这将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它是提高教学方案适用性、针对性和教学效率的保障,是教师备课的起点。只有全方位摸清学生,科学地预测课堂内可能出现的问题,才能挥洒自如,稳操胜券。那么课前要读懂学生什么呢?1读懂学生的特点。作为一名一线任课教师,要想做到真正读懂学生,就要对学生进行“望、闻、问、切”的全方位“把脉”,既要了解学生的共性,又要了解班上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才能在备课时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地采取方法和对策进行因势利导。如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常出现不精确地、笼统地分析综合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相似的数字或算法的掌握有些难度。具体直观事物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在讲数学时应更注重情境图观察。为了有效地教好一堂课还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备课时设计几个小游戏,或者中间让他们休息休息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2读懂学生的基础。伟大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日: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表明了解学生学习现状,把握教学起点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教师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研究、关注学生,及时掌握他们的知识基础、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第一,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进行新知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掌握的程度怎样?第三,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老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当然还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正如人的十个指头伸出来都不一样长,一个班上几十个孩子的学习基础肯定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有效备课,力求兼顾到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我在执教《左右》一课时,了解到他们的知识含量少,方位感不强,对于“前后,上下”来说,还比较容易区分和接受,但是对“左右”两个概念来讲就容易混淆,仅有的一些认识就是生活中常用右手吃饭,右手举手等,所以他们能对自己的右手和左手区分开,但由于没有经过刻意的培养和训练,所以对左、右的反应比较迟缓,大部分学生区分左右的方法是:先想想哪只手会写字,再判断哪边是右边,然后才知道另外一边是左边。基于这一点,教学中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举手时要用右手”、“写字时要用右手”,只有知道了哪一侧是右,才能找到哪一侧是左。然后通过找身上一对对好朋友,教室里的一对对好朋友,让学生感受到左右就在身上,就在身边。这样的活动深化了学生的基础认知。3读懂学生的需要。教师备课的同时要搞好教学前测,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探究、交流合作、动手操作、获得新体验、与师生平等交流、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获得师生认可等不同方面的需要,从而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提供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提供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提供一些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提供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提供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如在教学《左右》这一课,学生对于新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和难点是什么呢?教师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很想自己体验来准确理解“左右的相对性”,这也是本课的难点,针对学生的这一需求,备课时我把难点分散,一个一个地出示上楼的孩子和下楼的孩子,分别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靠右侧走,部分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还有一部分学生很难判断下楼的孩子是不是靠右侧走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又举了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问学生老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部分同学不能准确判断,这时再提一个稍微动动脑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把身体转过去,再来观察老师的手与他们的手,这样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亲身体验,就能很容易地突破教学难点。所以只有把学生读懂了,才能把学生的需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才有利于教与学展开,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当然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靠经验,更不能想当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调研的方式包括小测验、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等,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合理选择。对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二、课中读懂学生――随心所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预设执行和再现,更多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动态生成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全面的了解,真正走进学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1读懂学生的思路发展。教师上课时除了按照教材的思路及自己的教学预设走之外,要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学生的思路,这样讲课时才能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其思维活跃起来,充分展示学生的不同思路、不同的解法、独特的观点,从而一步步引领到教师的授课思路上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思维、再现精彩的课堂。2读懂学生的疑难错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问题或困难,由于年龄的原因,这些问题或困难对于成人来说不一定会遇到。作为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困惑、思维的受阻情况、错误的解答等,并及时给予引导帮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是最好的资源,教师要积极读懂学生的错误,对学生及时地进行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从纠正错误的认识中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错、识错、知错、改错”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维得到了锻炼。读懂了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宽容心态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例如,在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一重、难点问题时,学生容易走进“边越长,角就越大”的误区,为此,我专门设计了钟面课件,将抽象问题具体化,通过动态演示,使学生清楚看到无论角的两边怎么延长,角的张口大小都没有变化,所以角的大小也不会发生变化。像这样读懂学生的困惑、疑、难、错误,就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这样的课堂更有效。3读懂学生的情感体验。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的过程。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情感和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智力发展等。而孩子的内心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成年人不了解的世界,当我们变成大人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做孩子时候的感觉,所以我们要俯下身来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读懂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促进课堂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应重视数学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努力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投入,提倡具有愉悦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关注动态生成的意识和智慧,要善于从学生的表情变化、动作等来捕捉学生的内心世界和认知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三、课后读懂学生――锦上添花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除了认真反思教学的完成情况外,还要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都在真实的生活中运用了所学的新知识,任务后的知识归纳总结做的是否到位等,以便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反映及时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并在下节课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辅导、弥补等,以达到最佳的效果。1读懂学生的收获。读懂学生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课后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得失与感受,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展示。形式可以是课后小测、作业批改、作品展示、数学日记等。这样教师不仅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对新知的理解掌握程度,还能及时进行针对性地纠错,以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还能促进师生之间彼此心灵的交流、思维的碰撞。2读懂学生的反思。反思作为一种“对已有的思维结果进行检讨性的再思考”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反思是学生数学经验的提炼和升华,没有反思学生就不可能从深层次上掌握数学知识。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小学生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学生在反思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培养。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而学生又是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个体,且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我们不读懂学生,那么课堂教学时就缺少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就缺乏了生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的教学不过是单向“教”的活动。因此,全面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对学生的一切“了然于胸”,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水乳交融的状态,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全过程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关注学生,只有读懂了学生,课堂才有根,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效而精彩。(责任编辑:陈志华)
本文标题:高效课堂缘于读懂学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6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