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章营养与疾病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属临床营养学研究范畴,也是现代营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营养相关疾病概述营养与疾病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素不足引起的营养缺乏症。2、营养不平衡引起的慢性疾病。3、机体在疾病状态下的营养(营养治疗)。第一节营养缺乏性疾病一、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protein-energymalnutrition,PEM)该病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营养性疾病,多由自然或人为的因素引起,主要影响儿童和生活不能处理的老年人,还有妊娠和哺乳期妇女。(一)分类在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浮肿型(kwashiorkor)消瘦型(maradmus)混合型(marasmickwashiorkor)根据缺乏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根据发病过程又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一般症状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精力不足。儿童身材矮小、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胃肠功能下降,智力发育受阻。消瘦型消瘦为其特征。儿童矮小;消瘦,“猴腮状”“皮包骨”;皮肤干燥松驰,多皱纹,失去弹性和光泽;头发纤细松稀,干燥易脱落无光泽;体弱无力,颓靡不振,舐手指,脉缓,血压和体温低,对冷气候敏感,易哭闹,内脏器官萎缩,淋巴节易扪到。成人消瘦无力,常并发干眼症(维生素A缺乏症),腹泻,厌食,呕吐,脱水等。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为死亡原因。浮肿型:急性严重蛋白质缺乏所致(周身水肿为其特征)儿童身高可正常,体内脂肪未见减少,肌肉松弛,两腮似满月(moon-face),眼睑肿胀,身体低垂部水肿,皮肤明亮,其他部位皮肤干燥萎缩,角化脱屑或有不对称性大片融合色素沉着,头发脆弱易断和脱落,常有圆秃,指甲脆弱有横沟,周身软弱无力,表情淡漠,有时痛苦易受激惹,严重病例呆板无表情,无食欲,肝肿大,常有腹泻或大量水样便,有腹水,常伴有维生素A和B复合体的缺乏症状。四、诊断1病史2临床症状3人体测量:体重、身高、皮褶厚度等4形态学评价:头发、口颊粘膜5生化检查血常规、血浆蛋白、血清氨基酸、尿肌酐五、治疗1急救期的治疗感染、电解质紊乱及心衰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首先予以处理(1)抗感染(2)调整水盐平衡(3)抗心衰(4)营养治疗营养治疗原则是:①饮食摄入量应从小量开始②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应高于正常需要量;③矿物质的补充应为低钠、足量的钾和镁及适量的铁;④维生素应补充多种维生素:尤应注意A和C及叶酸⑤根据患者年龄及病情可采用流质、半流质或软食等,饮食最好经口供给,否则采用肠外营养。(二)继发性PEM多与其它疾病并发在临床上常见合并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疾病有:癌症、贫血、肾病、失血、发烧、心脏功能代偿不全、慢性胃肠炎、结核病、肝硬化、腹水、中毒性甲状腺肿、糖尿病、寄生虫病、神经病及某些外科手术后等。预防1供应合理的营养2注意卫生3早期治疗二、病因学(一)、原发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有:①食物缺乏多发生在荒年或战争年代;②食物摄取不足多因禁食、偏食、素食;③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授乳、儿童生长发育等第二节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一、概述缺铁性贫血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体内储存铁缺乏,致使红细胞生成障碍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发病遍及世界各国,以6月至3岁小儿发病率最高。根据WHO资料小儿发病率高达52%,男性成人约为10%,女性20%以上,孕妇40%,二、病因学一、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铁的吸收不良三、失血三、临床表现(1)消化系统症状(2)中枢神经系统表现(3)心血管系统症状(4)皮肤肌肉及骨胳(5)髓外造血表现(6)对发育的影响(7)免疫力下降实验室检查生化检查①血清铁蛋白(SF):SF减低。②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增高。③血清铁(SI)减低四、营养治疗及预防(一)营养治疗1、补充铁剂2、饮食建议平衡膳食基础上增加铁、维生素C、蛋白质摄入量3、病因治疗预防1、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2、加强营养监测第三节骨质疏松定义是指骨量减少、骨结构改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二、病因及分类(一)病因内分泌的改变钙摄入不足缺乏锻炼遗传因素骨峰值低(二)分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人退行性变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疾病及药物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遗传三、膳食因素与骨质疏松症1、钙及影响其吸收的膳食因素2、磷3、维生素D4、蛋白质四、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1、疼痛2、骨骼的变形3、骨折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五、营养治疗(一)营养钙剂治疗1、钙剂2、维生素D3、氟化物(二)饮食治疗注意钙营养高钙食品、适量蛋白质、足够维生素等六、预防(一)营养措施(二)注意锻炼(三)其它: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第四节肥胖症一、概述(一)定义与诊断标准肥胖: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或/和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它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常表现为体重超过正常值的20%。常用的诊断方法1、人体测量法(1)身高标准体重法(2)皮脂厚度法(3)体质指数法2、物理测量法3、化学测量法二、病因及分类一、内因——法国和英国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变异基因——GAD2。该基因在一种酶的作用下,能加速γ-氨丁酸的生成,而γ-氨丁酸能刺激大脑下丘脑使人产生食欲、促进胰岛素分泌。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巴斯德研究院的菲利浦·富罗盖尔教授领导下,科研小组通过对575名法国肥胖症患者和646名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在人类第10号染色体上找到了引发肥胖症的突变基因GAD2。二、外因——社会因素饮食因素行为心理因素肥胖分类1、遗传性肥胖2、继发性肥胖:继发于疾病。3、单纯性肥胖我国肥胖的发病现状成人大城市成人儿童超重肥胖超重肥胖肥胖率22.8%7.1%30.0%12.3%8.1%人数2.0亿6000多万。资料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2)三、肥胖对健康的影响(一)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影响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3、对内分泌继免疫系统的影响4、对体力、智力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二)肥胖对成人健康的影响增加死亡率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胆囊疾病等四、预防和治疗一、控制总热能的摄入量(1000~800kcal/d)合理分配三种产热营养素pr25%fat10%CHO65%二、运动法三、药物疗法四、非药物疗法第五节心血管疾病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动脉粥样硬化(AS)是指在中、大动脉血管内膜和中层形成的脂肪斑块,而这些脂肪斑块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组成。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在冠状动脉、脑动脉、股动脉等多部位血管内,并引起多种临床疾病,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及脑卒中。已有很多证据表明:膳食和营养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血浆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目前已证明:高脂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与其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高胆固醇高LDL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低HDL高甘油三脂血症也认为是AS的独立影响因素氧化型LDL主要的几种脂蛋白的功能低密度脂蛋白(LDL)LDL:是血液中运送胆固醇的主要脂蛋白。血液中LDL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血液中的LDL含量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有关。LDLLDL受体(细胞表面)(血液中)(运输胆固醇)细胞内胆固醇合成被抑制高密度脂蛋白(HDL)HDL:的作用是把外周组织中的胆固醇运到肝脏进行代谢和排出体外血液中HDL升高,对冠心病有预防作用。致HDL升高的因素:运动、锻炼、雌激素的使用、适量饮酒和减肥致HDL降低的因素吸烟、肥胖二、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一)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成因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膳食脂类对血清脂质的影响。1、饱和脂肪酸(saturatedS)(1)低于10C、高于18C的S几乎不升高血液胆固醇含量(2)棕榈酸、豆蔻酸、和月桂酸胆固醇机理:可能与抑制LDL受体有关。(3)而硬脂酸(C18:0)不引起血液中胆固醇升高机理:硬脂酸n-9去饱和酶油酸2、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膳食中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C18:1,n-9),橄榄油、茶油中油酸含量很高。预防作用(1)降低血胆固醇含量的作用(LDL胆固醇下降较多而HDL下降较少)(2)减轻LDL的氧化修饰有一定的作用。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p)不同的系列的P在体内的生物学作用不同N-6系列:(1)降低血胆固醇,包括LDL-Ach和HDL-Ach。机理:增加LDL受体的活性(2)亚油酸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膳食中n-6系列的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与γ-亚麻酸也属于n-6脂肪酸N-3脂肪酸:作用(1)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2)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脂的含量,(3)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压等作用。EPA(C20:5,N-3)DHA(C22:6,n-3)α-亚麻酸(C18:3,n-3)4、反式脂肪酸近年研究表明摄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中的LDL胆固醇含量升高,故反式脂肪酸也属于升高血胆固醇的脂肪酸之列5、胆固醇膳食胆固醇主要使血中的LDL胆固醇升高膳食胆固醇对血液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小于饱和脂肪酸的作用。因为人体除从食物中摄取胆固醇外,也可内源性合成。但这种反馈抑制的机制并不完善,如肠粘膜细胞就缺乏这种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的反馈机制,故胆固醇摄入太多时仍然可使血中的胆固醇含量升高,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总结长链脂肪酸:14个以上碳原子中链脂肪酸:8~12个碳原子短链脂肪酸:含4~6个碳原子甘油三脂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ω-3、ω-6反式脂肪酸类脂:胆固醇表示有促进作用表示有预防作用表示基本无影响(三)热能与碳水化合物与AS热能过多肥胖脂肪细胞肥大对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HDL-胆固醇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碳水化合物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对血脂水平有较大的影响,蔗糖、果糖的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血甘油三脂含量升高;而淀粉一般不致引起血甘油三脂的升高。且淀粉类食物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而后者油降低血脂的作用(四)蛋白质与AS动物实验发现:高蛋白膳食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物性蛋白质的作用较强(1)可能与两种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不同有关。(2)大豆中含有异黄酮成分。(五)维生素动脉粥样硬化1、维生素E(1)抗脂质过氧化作用(2)抗血小板凝集作用2、维生素C:(1)抗氧化作用。(2)参与体内的胆固醇代谢(3)保护血管壁的结构与功能3、尼克酸药用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促进末梢血管扩张等作用。3、维生素B6:酸性粘蛋白的合成脂蛋白脂肪酶的活性有关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4、矿物质(1)镁:(2)铬:(3)铜:(4)锌:过多降低HDL,锌/铜高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也高。(5)钙:(六)膳食纤维与AS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膳食纤维的摄取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成负相关。原理在膳食纤维中已讲述(七)其他特殊的营养成分①香菇、木耳②洋葱、大蒜③海生植物④酒精、茶叶、咖啡和牛奶(八)冠心病的营养防治高脂+高能膳食肥胖高胆固醇血症(物质基础)冠心病因此可以用调整膳食结构的方法来改变血液胆固醇含量,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或控制病情的发展。膳食调整和控制的原则1、控制热能的摄入2、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①多用鱼类与禽类、少用肉类与蛋类。②以植物油代替动物脂肪。③反式脂肪酸也不宜多用。3、动、植物蛋白合理调配4、供给充足的维生素与矿物质5、多吃蔬菜水果和菌藻类食物6、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少饮酒、多饮茶第六节营养与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者胰岛素效应差,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结果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增加,出现多食、多饮、多尿、而体力和体重减少的所谓“三多一少”的症状一、糖尿病的流行病学(一)患病率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1998年在(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中报道,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3.21%,耐糖量降低的标化患病率为4.76%。糖尿病发病正呈增高趋势,目前在农村地区的患病率比城市的增长速度更
本文标题:营养性疾病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8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