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PNF)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ProprioceptiveNeuromuscularFacilitation(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主要是通过对本体感受器进行刺激,改善神经肌肉反应的运动疗法通过刺激人体本体感受器,来激活和募集最大数量的运动肌纤维参与活动,促进瘫痪肌肉收缩,同时通过调整感觉神经的兴奋性以改变肌肉的张力,缓解肌痉挛。PNF概要1940年代后半Kabat博士建立了增强脊髓灰质炎患者肌收缩的生理学依据、Knott和Voss(理学疗法士)一同开发的运动疗法PNF。现在不但应用于脊髓疾病,还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末梢神经系统疾病・运动损伤等。Dr.HermanKabat1946-1952KabatKaiserInstituteChiefofServiceⅠ.PNF创建的历史Dr.Kabat&Patient1945ThebeginningofP.N.F.1945TheKabatInstitute1946-1950TheKabatKaiserInstituteWashington.D.C.MargaretKnott1947Vallejo,CA伸展・内收・内旋屈曲・内收・外旋因运动发育滞后,外伤,神经疾病引发的神经肌肉障碍会造成肌力低下・协调性差・挛缩・关节活动度受限・痉挛等障碍。为改善这些异常运动机能,通过牵张肌肉,抗阻运动,对关节牵引・挤压,从而获得正常的反应。治疗原理PNF法目的①增大肌力②扩大关节活动度高尔基腱器官、神经相互支配的应用③改善协调性④放松⑤改善动作能力ⅰ通过PNF模式促进因疾病引发的各种动作障碍。ⅱ还使用于运动障碍及预防。PNF理论基础PNF技术以发育和神经生理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强调整体运动而不是单一肌肉的活动,其特征是躯干和肢体的螺旋和对角线助动、主动和抗阻运动,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功能活动,并主张通过言语和视觉刺激以及一些特殊的治疗技术来引导运动模式,促进神经肌肉的反应。例如,洗脸,梳头,吃饭,行走。对角线运动都越过中线,也利于身体双侧运动的发展。PNF理论基础Sherrington的神经生理学理论基础外周本体感觉等输入信号影响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凡是引起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感觉刺激,使与该运动神经元相邻的运动神经元处于阈下兴奋状态—易化作用;使已经处于兴奋状态中的运动神经元停止释放冲动重新回到阈下兴奋状态的刺激—抑制作用。PNF基本技术促进效果期待的效果PNF运动模式→肌收缩力增大、反应时间快肌肉牵张→肌收缩力增大、柔韧性改善关节牵张和压缩→肌收缩力增大抵抗→肌收缩力增大、柔韧性改善放散→肌收缩力增大动作的正常时间顺序→協調性の改善用手接触(皮肤刺激)→肌收缩力增大口头命令(听觉刺激)→肌收缩力增大视觉刺激→改善协调性PNF技术基本促进手法阻力扩散与强化手法接触体位和生体力学言语视觉牵引与挤压牵张节律运动模式蚓状肌握法(lumbricalGrip)基础促进方法(最大)阻力概念:为可在方向、质量和数量上引起平滑、协调收缩且产生适当扩散和促进功能的阻力,而非治疗师所提供的最大阻力方法:通过对较强肌群施加适当阻力,可使兴奋向较弱肌群扩散作用:增强肌力和耐力;改善强、弱肌群间的失衡注意事项:根据治疗目的(即是做功还是增强耐力)、患者是否存在痉挛等进行选择;操作的时间不宜过长基础促进方法手接触方法:治疗师手置于患者体表,通过皮肤感觉引导运动方向、对无力肌群提供帮助、为需强化肌群施加阻力常用方式:“蚓状肌抓握”,并在接触点上根据需要施加恰当的刺激引起正确的运动方向作用:帮助保持接触和引导方向最大阻力基础促进方法扩散概念:也称之为“溢流”,是在运动模式中将能量从主动肌向副动肌、拮抗肌扩散的技术方法:一般可通过应用阻力刺激达到扩散目的;可从近端肌群至远端肌群、远端肌群至近端肌群、躯干上部至躯干下部、一侧肢体至另一肢体作用:刺激和促进弱肌群或弱成分,建立良好的协调性注意事项:先治疗健侧,以创造从对侧扩散模式和完成指定任务的运动模式;不宜进行的情况同抗阻训练基础促进方法言语和视觉提示方法:是PNF技术的特点之一,目的为促进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努力的协调性;应认真选择言语提示的时间和语调作用:根据治疗技术和目的,完成提示和配合注意事项:言语提示须清晰、简洁,且与患者的需要和理解相适应基础促进方法关节牵引方法:通过牵拉关节邻近肌肉以分离关节面,产生牵张刺激和增强运动,与Ⅰ、Ⅱ级关节松动术相似作用:适用于疼痛所致的关节活动受限注意事项:新近的骨折、手术后近期不可使用基础促进方法关节挤压方法:通过刺激承重关节的感受器以促进关节周围肌肉的共同收缩和稳定;可采用形成承重的姿势或在重力的基础上附加徒手外力来达到此效果作用:增强承重关节的稳定性注意事项:挤压的力量要得当,新近的骨折、手术后近期不可采用基础促进方法牵张概念:为在恰当的时间引发促进性反射活动的技术方法:可在运动模式的起始位置进行以使靶肌群处于所需模式的最长位置,也可在整个可动关节活动范围内以阻力提供张力而产生持续牵张;可在运动初始重复,或在运动过程中添加以更改方向作用:启动骨骼肌,提高力弱肌群的应答速度和增强肌力,对拮抗肌产生抑制注意事项:应注意保持牵张刺激处于适当的幅度和力量;靶肌群在静息时也应保持张力,不要松弛;新近的骨折、手术后近期、疼痛等状况不可采用牵张技术基础促进方法节律:运动时间顺序概念:即为任何运动中肌肉收缩的顺序;正常的运动顺序要求由远端至近端(或近端至远端)的肌群间适当的协调和比例构成方法:在适当考虑正常时间顺序的条件下,重点对运动模式中较强的部分施加最大阻力,以使兴奋向较弱部分扩散作用:增强运动的协调性注意事项:必须以正常运动时间顺序为基础PNF常用治疗技术(特殊技术)节律启动等张组合拮抗肌逆转动态逆转稳定逆转节律稳定重复牵张:起始端重复牵张全范围重复牵张收缩-放松维持-放松常用手法治疗技术节律性启动方法:在选择靶原动肌及运动方向后,依次进行如下运动:数次被动运动、利用病变较轻肢体或借助滑轮重锤系统等器械予以患肢数次主动-辅助运动、患者尝试性主动运动、成功后的轻抗阻运动作用:改善靶原动肌的定向和发起运动的能力,尤其适用于存有僵硬(帕金森病)或严重痉挛的患者举例:肩关节外展上举阻力感明显(内收肌痉挛)等张组合特征:主动肌群在不放松的情况下,连续做向心性、离心性和稳定性收缩例如,患者做向心性收缩时,治疗师在关节活动范围内对抗患者的运动,当活动到关节活动度的末端时要求维持住(此时即为稳定性收缩)。一旦稳定,就要求在阻力的方向和力量不变的情况下,缓慢地回到活动的起始位,此时肌肉呈离心性收缩。拮抗肌逆转:1)动态逆转:特征:在患者主动朝着一个方向运动不停顿或放松的情况下,再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此过程即为动态逆转。例如,当朝着一个方向运动时治疗师予以抗阻,在接近关节活动度末端时,治疗师接触患者远端的手变换成为近端抵触,此时要求做相反方向的运动,整个过程无停顿或放松。2)稳定逆转特征:做等张收缩时,治疗师在相反的两个方向上分别给予足够的阻力以阻止运动的产生,即在相反的方向上交替地做等张收缩。例如,治疗师在某一个方向上给予阻力时要求患者对抗,不允许运动出现,在感到已充分对抗时用另一手在同一部位的背面接触患者,要求患者继续对抗。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在患者感到新的阻力后治疗师才逐渐增加力量。常用手法治疗技术节律性稳定方法:由治疗师引发原动肌和拮抗肌等长收缩,先为两者同时收缩,后为两者交替收缩作用:改善拮抗肌肌力和拮抗肌平衡、协调;改善稳定;在此技术后增加主动ROM和被动ROM;通过反射性放松缓解疼痛;注意事项:操作关键为缓慢构成阻力,在拮抗肌群间建立平滑、协调的转移举例:夹板固定后活动受限者和烧伤后疼痛所致活动受限者(4)重复牵张:1)起始端重复牵张:特征:牵张反射由拉长呈紧张状态的肌肉中引出。例如,治疗师通过准备口令充分拉长运动模式中的肌肉,尤其是有旋转功能的肌肉,然后快速地“轻扣”,进一步拉长肌肉,从而激发出牵张反射。此时治疗师通过口令要求患者收缩被拉长的肌肉,这样做的结果是牵张反射和主观努力共同对抗外界的阻力,增加了刺激的效果。2)全范围重复牵张:特征:牵张反射由收缩而呈紧张状态的肌肉中引出。在牵张期间患者不能改变运动的方向或放松。例如,治疗师对抗患者的运动模式,使模式中所有肌肉收缩而紧张,在运动过程中不断地“轻扣”以激发牵张反射。但需注意的是,在下一次引发牵张反射之前必须允许患者的运动能够继续进行。常用手法治疗技术收缩-放松方法:与保持-放松的方法相似,不同点为不作等长收缩而作等张收缩,且允许旋转迅速产生张力(但要求很快放松)作用:增加同侧及对侧ROM。举例:关节单向活动受限者常用手法治疗技术维持-放松方法:治疗师将患者肢体被动地移到ROM的受限点上,即原动肌模式的终末范围,并限制肢体和关节活动,患者保持等长收缩2~3s,然后松弛;在缓解疼痛、达到新ROM后再重复,直至不再增加新的ROM时为止作用:改善被动ROM,提供放松,缓解疼痛,尤适合于疼痛导致肌肉紧张、活动受限的患者注意事项:注意疼痛反应,以避免因疼痛中断患者收缩的保持;肌力极弱不能主动活动时,可作被动活动举例:肩周炎疼痛影响肩屈曲活动操作时注意如下要求:1、注意完成活动的关键部位(关键轴),躯干活动,关键轴是头颈,上肢活动关键轴是肩关节,下肢活动关键轴是髋关节;2、重视旋转动作的完成,进一步加强对本体感觉的刺激;3、活动前诸肌群应处在原始初长度,以利于充分活动和牵拉;4、所有的动作均由相反方向的运动组成(伸和屈);5、螺旋性对角线活动必须通过中线;6、在动作的开始和结束时加强肌腱的牵拉和关节的挤压,也能加强本体感觉的刺激;7、活动的完成可借助被动、助力、主动和抗阻方式进行,以完成最大活动范围;8、指令清楚到位。组合性活动模式头颈、躯干和四肢都有对角线运动模式。每对模式均由三种运动成分组成,其中屈曲或伸展为其主要成分,并与内旋或外旋和内收或外展组合起来—对角螺旋性运动。组合性活动模式所有对角线运动均横跨中线,均含有旋转成分。应用对角线模式进行训练时,可按需要采用双侧对称性模式(双上肢或双下肢作相同运动)、双侧不对称性模式(双侧肢体向同一方向运动)、双侧交替模式(双侧肢体同时作相反方向的运动)和单侧模式(单个肢体运动)。活动模式:组合运动特征:螺旋对角线活动作用特点:对骨、关节、韧带等组织的起止点刺激强烈,作用协调一致必须通过中线的螺旋对角线活动是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动作组成模式体育运动中完成各种活动的常用模式组合运动模式中关键部位的动作十分重要(肩、髋)功能动作中,旋转作用最强组合运动模式强调时间顺序的ROM变化模式(2个)按发育顺序在垫上进行的活动(38个)步行训练(7个)轮椅和转移(5个)生活自理(2个)共91个组合运动模式运动模式的命名第1个符号:字母表示运动肢体为单侧或双侧U为单侧未书写为双侧第2个符号:字母表示是否为对角螺旋形运动模式D代表对角螺旋形第3个符号:阿拉伯数字1代表1型2代表2型运动模式的命名第4个符号:字母表示肢体功能活动的形式如F代表屈曲、E代表伸展第5、6个符号:字母UE表示上肢LE表示下肢利用对角线模式屈曲(伸展拮抗模式)伸展(屈曲拮抗模式)吃饭时手靠到嘴边从汽车内打开门用手梳对侧头从俯卧翻成仰卧从仰卧翻成俯卧正手抽球反手扣球用手摸对侧脸用手摸同侧脸用手摸对侧膝梳同侧头手系对侧裤钮仰卧位交叉腿穿鞋穿裤时将腿伸入裤腿中足内侧踢球从仰卧翻成俯卧从俯卧翻成仰卧骑自行车从后上下车行走时足跟着地PNF常用的手法上肢对角线模式举例下肢对角线模式举例日常活动中常用的组合活动模式促进pattern(模式)右上肢屈曲・内收・外旋屈曲・外展・外旋肩胛后方上提肩胛前方上提肩胛前方下降肩胛后
本文标题:PNF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9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