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五章-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学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第五章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的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空间形体概念与教育内容空间形体概念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1、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椭圆形、菱形。2、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球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二、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发展的过程(一)认识几何形体的难易顺序1.先平面后立体2.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椭圆形→菱形。3.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为:球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二)学习命名图形所经历的过程配对→指认→命名三、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智龄特点(一)智龄2-3岁儿童1、能完成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配对活动。2、能指认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二)智龄3-4岁儿童1、对平面图形具有较好的配对能力。2、能正确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3、能按照这些图形找出周围环境中相应的物品。(三)智龄4-5岁儿童1、能正确认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梯形、椭圆形、棱形。2、能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3、能做到图形守恒。4、能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5、对球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锥体具有较好的配对能力。(四)智龄5-6岁儿童1、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为复杂的关系。2、能正确认识基本的立体图形,并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方法一、认识平面图形的教育方法1.通过图形配对活动,感知图形的形状及其特征。2.让儿童指认或寻找教师口头指令的图形。3.通过观察和触摸实物轮廓,在感知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命名图形。4.通过图形与图形的重叠比较,认识图形及其基本特征。5.通过对图形的分割或拼合,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6.运用游戏或操作活动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1)图形分类游戏(2)寻找图形(3)涂色游戏(4)拼图游戏(5)折叠活动(6)绘画活动(7)拼板游戏二、立体图形的教育方法1、通过图形配对活动,感知立体图形的形状及特征。2、让儿童指认或寻找教师口头指令的立体图形。3、通过观察和触摸立体图形,在感知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命名立体图形。4、比较图形间的相同与不同(1)比较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同与不同。(2)比较立体图形间的相同与不同。5、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对立体图形棱、顶角、面的数量及其特征的认识。6、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巩固对立体图形的认识。(1)寻找生活中与几何体形似的物品。(2)图形分类与排序活动。(3)自然测量形体活动。(4)粘帖活动。(5)积木拼搭活动。(6)立体图形的分割和拼合活动。一、空间量概念与教育内容对客观世界中物体所具有的可测定长度属性的抽象和概括。1.区别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宽窄、厚薄等,并能用词汇加以描述;2.按物体的数、量等差异进行排序活动;3.用自然物进行测量活动。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量的智龄特点1.智龄2-3岁儿童,对不同大小物体能作出反应,能按成人的指示选择大的或小的物体。但还不能用词汇加以描述。学前儿童空间量概念的发展与教育2.智龄3-4岁儿童,能正确区分物体的大小和长短,能用简单的词汇表示。但是往往把大或小这两个词汇用来表示物体的各种长度的通用词。3.智龄4-5岁儿童,对大小不同的物体能一次作出区分和排列。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相同大小的物体。能认识物体的粗细、厚薄、高矮、宽窄等,并能用相应的词汇表示。但是对物体量守恒的发展还较缺乏。4.智龄5-6岁儿童,能理解量的相对性质,理解物体在长度、面积、容积等方面的守恒现象。三、学前儿童量排序能力发展的特点(一)从小数量的排序到大数量的排序1.3-4岁儿童,大多能完成3根小棒的排序任务。2.4-5岁儿童,大多能完成5根小棒的排序任务。3.5-6岁儿童,大多能完成10根小棒的排序任务,初步认识排序中的传递性、双重性关系。4.6岁以上儿童,全部能完成10根小棒的排序任务,认识排序中的传递性、双重性关系,并能申述理由。(二)从按次序规则排序到按特定规则排序1.按物体量的差异次序规则排序2.按物体数量多少次序规则排序3.按物体的外部特征次序规则排序4.按特定规则排序(三)从参照排序到独立排序一、比较各种量的教育方法1.运用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2.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3.通过游戏活动练习辨别物体的量学前儿童空间量概念的教育方法二、“量的排序”教育方法1.利用学具(玩具)学习排序2.按范例和口头指示排序3.引导儿童自由排序4.指导儿童寻找简便的排序方法5.组织排序活动应注意的问题(1)明确排序的方向(2)明确物体摆放的水平基准线(3)明确排序的规则三、“量的守恒”教育方法1.运用变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2.添加干扰因素,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3.用数表示量,帮助儿童感受和体验量的守恒4.利用等分教育,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四、“自然测量”教学方法1.自然测量:利用自然物(如铅笔、小棒、绳子、手、脚步、小碗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的方法。2.自然测量教学方法(1)教师示范讲解,教会儿童正确测量的方法与理解测量的要领。(2)利用日常生活、游戏、散步等活动练习测量。(3)教师引导儿童关注,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即测量同一个物体,使用的测量工具大,所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小,所量的次数就多。比较两个物体是否等量,应当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正确的比较结果。一、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发展的一般过程1、由上下→前后→左右2、从以自身为中心→以客体为中心3、从近的区域范围→远的区域范围二、学前儿童空间概念发展的智龄特点及教育1、3-4岁儿童能较好地区分上下空间位置。2、4-5岁儿童能较好地区分上下、前后空间位置。3、5-6岁儿童能较好地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空间方位,并能理解空间位置定向的相对性、连续性、可变性特征。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一般特点1.易受生活实际经验的影响2.易把时间和空间等同起来理解3.更易理解短周期时间顺序4.表达时间的词语发展存在一定困难二、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年龄特点1.3-4岁儿童能掌握一些最初步的时间概念,能认识一天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早晨、晚上、白天、黑夜,但这些时间概念必须和他们熟悉的生活和事件联系在一起。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2.4-5岁儿童能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白天、黑夜;能区别今天、明天、昨天;能初步掌握整点和半点。3.5-6岁儿童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星期、月、年,知道一个星期有7天,掌握7天的名称;知道一个月约有30天;知道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能看时钟确定时间;能理解24小时计时法。建立时间更迭的观念。一、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认识时间1.使儿童了解一天中的时间概念,如早晨、晚上、白天、黑夜、上午、下午等。2.通过观看日历、月历、课程表,了解年、月、周、日等时间概念。3.通过看时钟,掌握整点、半点、分钟概念。二、结合主题活动认识时间三、利用直观教学、讲解、练习法,教儿童认识时钟1.出示时钟讲解用途2.引导儿童观察,认识钟面结构学前儿童认识时间概念的教育3.运用钟面模型讲解演示、时针、分针的转动规律4.运用钟面模型讲解演示整点、半点、(分钟)5.儿童通过操作练习,巩固对时针转动规律以及整点、半点、分钟的认识。6.通过游戏活动,提高认识时间的兴趣,巩固各类时间概念。
本文标题:第五章-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89121 .html